APP下载

教育是一项关乎未来的事业

2016-05-14幽兰

中关村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幽兰

教育在变化中也有不变,就是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但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其变化更是难以预测。基于此,2016年8月26日,中国首届校园CIO教育峰会于北京举行,在信息化战略与“互联网+”背景下。共同探讨“更好的教育”。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信息化时代对老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应该是学习的设计者、搜集信息的指导者、困难的帮助者、学习的伙伴。而教育自身的规律不会变,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不会变。还有一点,学校是儿童走出家庭的第一个社会场所,是必经的社会化过程。技术让我们便于获得信息,但信息不是知识,知识也不是智慧。学校和教师的角色是不会改变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强调。

顾明远指出,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革新,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改变之一是,学习的渠道扩宽了。以往的教育主要在学校里进行,现在可以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学习。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而是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

改变之二是,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以往的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改变之三是,课程内容要变化。课程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要把课程加以整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是综合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是在交叉学科上发生的。以往课程是分科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因此未来课程将重视学科内容的整合。国外开始流行的名为“STEAM”的课程,就是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和数学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思维。

改变之四是,学习方式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个人的部分体力,那么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变成人类共有的大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

改变之五是,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将促进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

改变之六是,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更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正确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他们不至于迷失方向;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但是,顾明远同时指出,教育在变化中也有不变,就是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正如《反思教育》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当今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回归教育的本原。教育是人的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教育永远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

他认为,未来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有人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可以不需要学校了,也用不着教师了。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数学者所否定。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就说,21世纪学习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和学会生存。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学校中培养。《反思教育》也提到,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还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个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发展的。因此,个性化学习并不排斥集体学习,学校则是学生集体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

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术、互联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但不能迷信信息技术,要认识它的局限性,并且运用恰当,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这是所有机器代替不了的。教师的活动蕴涵着人的感情、人文精神,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充分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教育与VR相结合

“VR是科技时代的产物,智能科技的象征,它拓展了信息获取的边界。人的眼睛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机器,对于善于人机对话的这一代,世界是平的,教育也是平的,人机互动的革新将带来更公平的教育,而这一点也是追求普惠教育的全通教育的理想是一致的。”上海科技大学教授、虚拟现实中心主任虞晶怡是拥有15年虚拟现实研究经验的VR研究者,他在现场展示了VR技术可能带来教育的改变。并提出“让知识看得见、摸得着”的观点。

学习环境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如建造人体模型、电脑太空旅行、化合物分子结构显示等,在广泛的科目领域提供无限的虚拟体验,从而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亲身去经历、亲身去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主动地去交互与被动的灌输,有本质的差别。

有媒体指出,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开始出现一些萌芽。例如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虚拟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就可以不用危险的化学品避免安全问题,同时也可以多次实验,更深刻地、形象地理解科学原理。虚拟实验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彻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大到宇宙天体,小至原子粒子,学生都可以进入这些物体的内部进行观察。一些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观察的变化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观察。

还有一种是虚拟的训练。比如说维修汽车,各种器件的安装、维修等过程都可以通过虚拟的设备来进行培训。新东方和乐视共同推出的一种全景的VR视频教学,戴上这个眼镜之后你就像身在教室里边,你转头或者是抬头低头场景都会发生对应的变化,给整个英语教学带来非常逼真的体验。

经历多年的探索,VR教育在当今时代已初具规模。而谈起虚拟现实的交互性,虞晶怡从两个方面的技术来解读了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混合显示技术将“滤屏和深度传感器混合在一起,使得旁边的人可以看到你在干什么”,增强了学习者们的互动性。而光线熏染技术则“可以看到非常难三维重建的物体”,甚至“虚拟物件可以拿起来。再扔下来”。

“教育+大数据”的场景

“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快乐,而不是学习成绩带来的奖励。大数据的时代,我们还会在乎一朵小红花的奖励吗?大数据会不会让我们看得更远,也更好地活在当下。涂子沛认为,教育是一个被低估的产业,大数据让教育和知识成为一种面向市场的服务,让未来的学习更精准、更个性、更智能。”原阿里巴巴副总裁涂子沛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教育+数据”的未来展望。

茄葩微信公众号指出,工业化时代的教育,由于强调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我们把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抽象成一个具体的特征,符合这个特征的才是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符合这种特征的,我们就想办法把它去掉。在这种高度抽象和具像化的过程中,人性被抽离。

随着大量重复的标准化的工作被机器所代替,被数据所代替,人类面向创新社会的时候,原本被我们忽视的个性,那些人和人真正不同的技能,才得到关注。所以,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全世界都朝着创新社会、信息社会和个性社会发展变化,如果中小学教师还指望把标准化的东西教给学生,对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在大数据背景下,知识教学不再只能在学校进行,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功能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应该回到杜威的观点,就是教育即生长。那我们做教师的。在这样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应该把关注人的生长提升到重要的地位。

早前,特级教师倪闽景就已阐述了教育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价值判断。教育大数据有四类,第一类是教学资源类大数据,第二类是教育教学管理大数据,第三类是教与学行为大数据,第四类是教育教学评估大数据。

但他同时也指出,大数据的本质是用机器的方法用数据提炼信息,预盼未来的可能性,但是教育太复杂了。第一。与学习相关的变量太多。可以说是无法穷尽,但如果设一些最少数的变量,往往没有用。比如说如果大数据采集学习的时间和内容,我希望预判这个孩子学习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有相关性,指导作用非常有限。第二,变量越多,告诉大家问题会越多,最终噪声会掩盖真相。一堂课就会有无数的数据。一个人一堂课上都有无数的数据,各种小动作对教育来说很大。也许一个孩子的成绩好坏,不是由主要关注数据决定,而且是一个非常小的因素起最主要的决定。第三,越个性需要越精准,但是越精准的东西越透明。比如说淘宝买东西,至少要告诉地址,或者手机号码,但是中间因为有这个精准的服务,有个性化的服务。就会产生很多安全的问题,这就很难解决教育伦理的问题。第四,人的未来并不全部是由过去决定的,大数据抽取都是过去,用大数据演绎将来,这个不一定对的。数据本身如果也成为未来因素的时候,未来不再依据数据来演绎,数据会变成一个诱发的因素,比如说预测大坝会坏掉,或者预测一个人行为的变化。

峰会现场还发布了全课云2.0,在新的技术和资源环境催生下,全新的全课云2.0将为校园CIO提供更加智能的教育信息化依托。此外,全通教育推出全课云优盟计划,意在联合业内更多的合作伙伴,打造一支更大的校园CIO团队,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当被问到“校园CIO”的具体场景时,陈炽昌举了一个例子作为回答,老师利用技术改变教育的意愿是积极的,但力量比较单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基础较薄弱。老师的一天的工作中,需要一个校园IT系统来记录学生的所有学习和活动的动态数据,再做分析和评估,同时还需要有硬件的支持。这也回答了我们为什么提出“校园CIO”这个概念,老师没有好的支撑系统,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

关于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词,陈炽昌表示,人创造机器,机器教育人。而吴鹰则认为是颠覆机遇,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些硬伤,同时也是机遇,对教育模式的弊病的颠覆,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场景下,凭借数据模型可以准确地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不再需要考试,每一个方面都能被准确、全面、精准的评估。这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预测,也是吴鹰一直看好全通教育的原因所在,吴鹰认为未来的教育领域一定会出现BAT级的企业,但是需要时间,教育行业需要长期的积累。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