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e站:构建中关村“双创”人员的精神家园
2016-05-14陈筱延
陈筱延
中关村“党建e站”的建立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我们构建“双创”人员精神家园的创造性探索。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当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再次强调,“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因此,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
中关村作为“双创”人员的主要聚集地,自然担负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任。但是,针对“双创”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如何构建其精神家园却成为了另一项更为重大的课题。本文以中关村“党建e站”的建立和运行为例,对如何构建中关村“双创”人员的精神家园做一简单探讨。
中西融合:“双创”人员的身份特征
中关村是国内“双创”人员的主要聚集地,而“双创”人员这一群体也具有非常鲜明的身份特征。这些身份的特殊性,也要求我们在构建其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一般性的工作方法,必须创造性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年轻化。年轻化,是中关村“双创”人员的第一个特征。这群平均年龄在30岁上下的青年人,是创业、创新的中坚力量。《新闻联播》曾经将这群年轻人创业的经验归结为“21岁现象”,指的是这些以90后为代表的三类创业者,已经在新一波的中关村创业潮中催生,并且正在成为创业的主力军。
高学历。高学历,是中关村“双创”人员的第二个特征。这群年轻人几乎都具有国内外一流大学所授予的学位,且大多有留学的经历。他们有的人是从科研院所毕业之后转而投身创业、创新的事业,而有些则直接从海外带着一流的技术回国,试图在中国的土地上实现国外技术的“本土化”。
中西融合。中西融合,是中关村“双创”人员的第三个特征。他们虽然有着华夏儿女的血脉,但是在精神风貌和生活习惯层面却更多体现西方的文化与价值。比如他们更加崇尚自由,更加尊重规则;比如他们更喜欢喝咖啡,更会倾向于深夜“开工”的工作模式。这些都是元素都体现了“中西融合”的身份特征。
这些特殊的身份特征也对我们构建“双创”人员的精神家园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体现出国家的政策和党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到这些青年人的实际需求和价值取向。在这一背景下,中关村“党建e站”便应运而生了。
面向青年:“党建e站”的服务定位
“党建e站”位于中关村世纪科贸大厦五层,是2015年中关村街道党工委倾力打造的楼宇党建品牌。该站投资200余万元,办公、活动场地面积共计1000余平米。配备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集“党员教育培训、非公企业服务、楼宇青年服务、特色活动开展”等功能于一体。就其规模和功能来说,堪称中关村楼宇工作站中的“航母”。
“党建e站”以“青年与领袖”、“青年与信仰”、“青年与社会”、“青年与创业”等四个主题研发了“青春之歌”多媒体青年教育培训系统,除了可以了解历史伟人资料,还可以在这里观看党建宣传片,参与答题,认真研读,同时许下对未来的规划和期许。这种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中关村地区青年更加主动地关注党的建设,为大家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理想信念注入“正能量”。
“党建e站”是青年人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的综合平台。截止2016年8月,依托“党建e站”共组织楼宇党员、团员、青年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培训、参观学习、文体竞技、社会公益活动100余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如七夕交友联谊活动、DIY月饼培训、抗战70周年知识问答活动、科贸大厦联合党委首届羽毛球友谊赛、防火知识培训等活动,深受中关村“双创”青年的欢迎。
除此而外,“党建e站”还针对青年人的实际需求,开设了各种课程和培训。为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党建e站”会不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围绕和谐家庭、幸福婚姻以及释放职场压力等主题为大家提供各种心理体验沙龙及分享。自建站以来,已经有数百名青年白领参与其中。
“党建e站”紧紧围绕楼宇特色和企业实际摸需求、找定位,以服务拉近距离、以服务发挥作用、以服务凝聚人心,实现了从“企业找服务”到“政府送服务”的转变,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党建服务平台。是非公企业党员青年的学习空间,更是广大“双创”人员的精神家园。
创新思路:“双创”人员精神家园的构建
构建“双创”人员的精神家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思路。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此之后,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但事实上,创新并不应该仅限于物质财富的层面,它对于我们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的转变同样也有重要的价值。
了解“双创”人员的身份特征,是创新思路的前提。创新从来不是空穴来风,创新的前提是对既有对象的充分认识。面对“双创”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照搬既有政策,照抄经典案例,原封不动地复制其他地区或单位的模式。譬如上海五里桥街道构建社区群众精神家园的经验就无法全盘运用到中关村地区。政策制度与政策执行绝不能“上下一般粗”,中关村地区必须有其鲜明的政策特征;即使在中关村地区内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也应该有其构建精神家园的特殊性。例如金融产业的“双创”人员与互联网领域的“双创”人员其身份特征一定有较大的差别,我们的工作也必须考虑到两者的差异性。
解决“双创”人员的实际需求,是创新思路的基础。构建精神家园不是简单的建立几个平台,建设几个工作站,而是要解决“双创”人员的实际需求,要将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重。“双创”人员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面对着当下社会转型的巨大压力,无论是在工作、家庭上,还是在个人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上,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创新的基础,就是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职场培训、情感交流、心理咨询等内容,都可以纳入我们构建精神家园的整体框架中。我们的“家园”要能够发现他们的需求,回应他们的需求,并最终解决他们的需求。我们的工作千万不能投入巨大最后却成了“面子工程”,不能为了简单应付领导检查而没有真正服务“双创”人员。
提升“双创”人员的创造能力,是创新思路的目的。创新我们构建精神家园的工作思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双创”人员的创造能力,并最终对“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和基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依靠“双创”人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需要依靠“双创”人员。构建精神家园就是为“双创”人员提供精神层面的加油站,为他们创造社会价值提供助推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充当“双创”人员的服务站,而不应该简单将两者的关系看作“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构建“双创”人员的精神家园如此,转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也是如此。我们要做好服务工作,尽可能为“双创”人员提供帮助,不能将“服务”的概念止步于文件和宣传。而要真正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蓄势待发,我国经济正进入结构转型和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着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充满梦想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都获得成功,从而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构建“双创”人员的精神家园,就是从这“跬步”和“细流”做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提供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看似微小和繁琐,但是由此带来的价值和创造的贡献却不容小觑。水滴石穿、积土成山,我们的工作必须从点滴做起。
了解“双创”人员之所想,解决“双创”人员之所需,是我们构建“双创”人员精神家园的目的。而创新我们的工作思路,又是构建“双创”人员精神家园的前提和基础。中关村“党建e站”的建立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我们构建“双创”人员精神家园的创造性探索。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创新思路,更好地建设“双创”人员的精神家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