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保护模式下的海峰湿地游步道规划设计

2016-05-14李琛王纬

绿色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

李琛 王纬

摘要:指出了游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服务设施,是为游客提供更高旅游质量的基础。以保护区动态区划和海峰湿地的空间结构、生态特征为基础,探讨了湿地功能区划、从湿地要素保护的角度对湿地游步道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型湿地保护区划分模式,希望可以对今后的湿地游步道规划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湿地保护区;生态区划;游步道;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21103

1 引言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湿地生态旅游的逐步发展,人类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我国部分湿地也做了旅游开发的尝试和游步道系统建设。海峰湿地作为湿地旅游开发的实验者,以新型湿地功能区划方法和湿地游步道规划设计方法探索减少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矛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满足旅游功能需求和湿地生态保护的双重目的。

2 湿地保护和湿地旅游开发的研究

任何资源的开发都不可避免的伴随着破坏,湿地面积的变化、水质水文条件的改变、资源的非持续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等都会导致湿地功能衰退与消失(刘婧,2007)。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内核心区域进行严格保护,不经允许严禁任何人进入。但湿地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之一,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吕咏,2006),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有巨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如何找到平衡点既发挥好湿地系统的生态价值又合理利用其社会与经济价值是湿地资源永续利用合理开发的前提。

3 湿地功能分区划分方法

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一般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对湿地生态系统核心区的划分主要包括湿地类型最典型、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整个保护区功能属于同心圆模式(图1),即划定核心区后依次向外是缓冲区和实验区。1982年5月,高原湿地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完全承袭了森林生态系统分区管理的3级规划模式进行同心圆功能区设置管理,但导致保护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在重新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后,有研究者提出新的分区方法如下:采用人工分区和自然分区相结合的方法打破传统的保护区功能区3级规划模式,根据植被土地利用方式保护对象及生境等因素进行分区。功能区界线的界定必须在现地进行对照明显的标志物调绘到图面材料上(徐守国,2007)。

学者田昆(2005)通过对云南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结构独特性及其环境胁迫的分析,提出了湿地保护区功能区分区应遵循生态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对策建议。建议打破机械的3级功能分区模式和保护模式,通过区分湿地不同部位的功能重要性,合理分区,多点保护,期望使划定的功能区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发挥。

4 海峰湿地功能分区划分方法及模式

海峰湿地水位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干湿季水位相差3~4m,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LY/T1764-2008)的相关规范内容,湿地自然保护区根据保护对象的季节性变化,可实施动态区划方案。保护区海峰湿地(烂石坡海子)根据季节性变化的动态区划方案的思想,沿巡护道适当布置了少量生态旅游设施项目,并随着季节性的动态区划,实施相应的管理,实现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调共生。

若对湿地实行全封闭保护,即禁止进入、绝对封育,这种单纯保护不加以利用的方式不仅忽视了原住居民的生存发展要求,也不利于海峰湿地片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LY/T1764-2008)的规范思想,提出新型保护区划(图2)将不同于圈层结构的保护模式,充分考虑海峰湿地空间内的自然环境、社区组织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将湿地区域环境中的特定生态因子重新进行判断,确定湿地保护区内的各个保护要素,建立新的保护等级关系,以此确定海峰湿地新的功能分区(李杨,2010)。

5 海峰湿地保护要素分析

游憩点:游憩点主要指游步道系统中的休息点。作为景区内游客聚集的观景点和休息点,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游憩点的生态承载力,将游憩点分散分布在游览系统中,缓解环境压力。

河流廊道: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李博,2000)。湿地周边的河流作为廊道的一种,通过自身流动传输物质,从而影响农田、湿地、聚居地生物资源的分配。

道路廊道:道路廊道是绿道的一种,fábos将绿道定义为集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和文化功能一体的多功能廊道(Fábos J G,1995)。海峰湿地的道路廊道建设或利用过程中要注重生态链接性、生态景观设计,将游步道系统纳入生态维护和保护体系中。

湿地斑块:斑块是泛指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与周围环境在自然外貌或者功能性质上存在差异,但同时又具有相对的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李博,2000)。对海峰湿地斑块的保护主要采取保留湖体的平面格局不变,保存湿地生物多样性。

聚居斑块:聚居斑块是以人的活动为主要目的地。人类虽然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份子,但由于其生产生活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对湿地景区中聚居点做适当整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农田基底:基底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李博,2000)。农田作为海峰湿地很重要的基质,物种的运动、能量和物质的流动都会受到农田基质的影响。规划中应尽量减少对农田基底的破坏,保证物种运动空间。

浮岛和孤峰:海峰湿地核心水体湖面大小不等的孤峰和浮岛作为湿地中重要的点状要素,对其开发保护应该首先确定生态和经济功能定位,提高生物多样性,强化特色。

海峰湿地保护区形成以游憩点、河流廊道、湿地斑块、农田基质、聚居斑块等各要素明确的空间范围和保护边界,构筑“点、线、面一体化”的生态格局,如图3所示。充分发挥规划的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特征,以求合理开发、有效保护。

6 海峰湿地游步道规划设计

通过海峰湿地功能分区模式和保护要素分析,游步道需以道路廊道的一种形式进行规划设计。注重游步道廊道和河流廊道等线性要素与其他保护要素的联系,通过河流廊道、游步道廊道系统链接湿地斑块、聚居斑块、浮岛和孤峰等点状要素,点、线要素又与整个片区基底相结合,自然的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效的湿地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模式。但道路系统作为实在的物质景观,过度建设将会产生景观破碎等问题,因此,游步道在分割景观空间时要适可而止、控制密度,防止对环境稳定造成威害。相关的廊道密度研究是湿地规划区的进一步研究内容,该研究在此不进一步深入。具体游步道规划设计依据和方法为如下。

6.1 优化道路廊道

对海峰湿地游步道的规划设计以首先从完善区域生态结构上,要增强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利用乡土植物营造游步道周边环境,增加步道周边植被覆盖,营造宜人的游步道廊道环境;依据缀块-廊道-基底理论完善湿地功能分区,拒绝传统意义的同心圆分区模式,将人、物都作为环境中的一部分,提倡自主能动的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创造一个体现人与自然双重美的空间环境。

6.2 协同环境

从游步道生态建造技术的角度,注意游步道设计的宽度不宜过宽,材质选址易以木材、石材为主要材料。规划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因施工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拒绝武断割裂水、陆生态环境,破坏水、陆物流,能流等信息相通的整体格局。

6.3 注重游步道细节设计

游步道在规划设计中,要通过采取架空游步道的方式尽量减少对地表的破坏,防止表层土壤破碎,保护景区内生态平衡。

7 结语

海峰湿地游步道在规划设计中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设湿地片区中线性生态空间结构的游步道廊道系统,在服务游人的同时为保护海峰湿地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规划中将游人在游步道系统的游憩行为看作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具有能动性的、积极的保护要素加以利用,以动态发展的观念促使建设和保护的和谐共生,促进湿地的生态保护、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博.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0.

[2]刘婧. 中国湿地资源研究综述[J]. 资源与产业, 2007,9(4): 22.

[3]吕咏, 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 湿地科学, 2006(12):268~273.

[4]田昆.高原湿地生态结构特征与湿地保护区功能分区探讨[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5(12):22~26.

[5]徐守国.高原湿地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分区初探[J]. 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3(1):27~29.

[6]国家林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764-2008:自然保护区划技术规程[S].北京:国家林业局,2008.

[7]David M R,Melvin J. Baughman Recreational Trai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EB/OL].(1994-01-01)[1994-01-01].http://www.Extension,umn.edu/distrihntion/natural resources/DD6371.html.

[8]Eagle.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 in Canada: Planning and Man-agement[M].Toron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154~184.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规划的设计与实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提升榆林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实现林业健康稳定生产
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规划原则及方法研究
论配网自动化的规划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