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游牧民族文化景观在内蒙古本地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构想

2016-05-14张良梓

绿色科技 2016年9期

张良梓

摘要:指出了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游牧民族文化景观是结合当地历史悠久的民族性乡土文化,所新兴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在内蒙古各地的城镇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传统游牧民族文化景观;乡土景观;风景地标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17103

1 引言

对于当代内蒙古城镇地区的乡土景观设计改造,其核心价值标准, 应秉持“以自然为核心,以历史为题材”的设计思路,把握塞北这一传统民族地区自身的特色文化。结合实际,将游牧民族天然的风土人情,融入对景观环境的设计改造当中,把那些最纯粹,最能够引起本地居民共鸣的设计元素变形组合,通过艺术加工,带入到城镇置景的实地规划之中。并将民族乡土景观的设计创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载体,作为一种带有民族符号性的乡土文化,加以淋漓展现。

在这一自我整合的逻辑框架之中,充分将人、景观、民族文化和观赏价值融为一体,因地制宜,考究规划,为塞北民族城镇地区的广大居住者们营造一个能够弘扬乡土文化、历史传统以及人文艺术的绿色空间。为其乡土景观设计带来小中见大的艺术格局,提升特色文化景观的内在品质与知名度。

城镇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是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工业化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人类自身文明发展的标志。《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中称,中国城市人口在2005年至2025年的20年间,将逐渐增加至3.5亿人。其中小城镇居于“乡之首、城之尾”,在城镇化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落实城乡一体化政策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已陆续形成了建制镇491个,带动大量蒙汉各族乡村人口涌向城市。由于民俗传统的不同,基于内蒙古本地的,以蒙汉两族为主体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色”(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ern grassland nomads)乡土文化景观,正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极具生命力的经典设计方式,并逐渐焕发出其强大的艺术塑造力。在内蒙古当代的城镇化“人文环艺”置景构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给予人们以浓厚的北方民族韵味,和值得无尽探索的,新兴的景观设计资源。

2 内蒙古城镇地区置景规划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内蒙古当代城镇地区公共景观的整体发展现状及不足

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狭长,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两季较多风,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其鲜明的塞北地区气候条件,为该地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相应的框架范畴。在当代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东蒙的五个主要盟市就近融入东北经济中心带;而以西蒙的乌海、阿拉善盟及鄂尔多斯西南部等地为代表的许多地区,则接收了西北宁夏银川市的经济文化辐射,使内蒙古本地的城镇化格局呈现一核、多板块特点。在本土的民族构成方面,在内蒙古东西部广袤的草原上,除了有着作为主体民族的蒙汉两族外,还有着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等人口较少的民族群体。在这些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原本有着缤纷的传统乡土文化和人文历史遗存,但是随着近些年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地方的城镇置景规划设计,由于没有对当地的少数民族风土文化进行深刻的的兼容与吸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蒙古本地的许多城镇地区都出现了千篇一律,城镇原有历史遗存人文景观保护不足,特色地区缺乏地标性景观,缺乏具有乡土特色的城镇置景设计等问题。针对这些行不足之处,应该采取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广泛吸纳带有内蒙古本地风土人情和历史艺术特色的景观设计方案,以及增加城镇地区乡土化景观小品,保护或还原民族地区特色景观历史遗存等方法,缔造带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城镇景观。

2.2 独具乡土民族特色的自然,历史和人文设计素材

内蒙古有着悠久的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底蕴。自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和其后的“夏家店文化”以来,就有大量的先民部族在此生活聚居。两汉、辽代至金元的各个历史鼎盛时期,亦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直到清代晚期,东西蒙各地间均逐步形成了数个以蒙汉两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塞北城市辐射区。内蒙当代的乡土民族文化在经历了历史上数次文明变迁后,逐渐形成了以蒙古族传统文化为主,其他各民族艺术文化百花齐放的蓬勃局面。而作为“草原骄子”的蒙古族游牧文化和马背文化,则也刚好为内蒙古本土城镇化人文景观的设计构思与实践,提供了源源不断,且独具特色的灵感源泉。在内蒙古乡土景观设计方面,应着重注意“硬件景观”和“软件景观”之间的均衡搭配,即景观小品和适宜本地气候的自然植被的相互协调。要注重来自景观设计作品自身的,对本土蒙古族民族历史文化的信息传达。这种信息传达,可以说是最引人入胜的,也是最能够使人了解其文明渊源及人文传统的关键方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内蒙古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忽略和缺失的那种带有地域性民族艺术文化的景观设计媒介。在这一媒介所弘扬的具体主题方面,可以选用独具蒙古族地方特色的传统服饰、民俗工艺品、宗教题材、生活起居、餐饮文化、乡土动植物等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甚至是带有乡土韵味的神话传说等为主题,并以此作为城镇本地的地理景观标志,进行合理的组合设计,起到宣传乡土文化,突出民族特色的重要效果。

3 在城镇化过程中构建内蒙古民族特色景观设计的关键措施

3.1 传统游牧民族文化景观在内蒙古本地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构想

一直以来,内蒙古东西部的各城镇地区都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保留着形形色色的,来自塞北游牧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风格置景设计,首先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尊重内蒙古各个民族地区不同人群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

作为内蒙古本地城镇化过程之中的民族特色景观设计,必须注重乡土设计自身的规划思路,本着彰显本土民族文化,烘托自然人文情调。为塞北民族地区各族使用者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多元化设计环境的人文景观空间,充分展现出一个广接地气,满含民族底蕴,能够兑现居住区景观自身设计价值的绿色家园。未来内蒙古乡土城镇地区置景规划设计的主流艺术蓝板,将以景观生态、民族文化、历史人文、使用分区、交通规划五个大板块为主要表现主体。集中力量于设计自身的地域特色性以及文化衔接性,并不是套用模式化的传统现代景观设计逻辑,而是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设计的科学性,创造性和艺术性。因为传统游牧民族城镇聚落所激发起人们美感的,并不限于形式美本身,它还能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而引起各族人群使用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城市建设要特别注意满足少数民族生活与文化的特定需求,要坚持与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相结合,在城市格局、景观建筑、民俗风貌以及文物古迹等方面,注重民族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乡土置景设计中的种种带有内蒙古本地文化历史特色的符号元素,更能够展现出带有蒙古族历史文化,映衬出内蒙古草原民族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地域性美感。而这一映衬,则恰恰就对古代蒙古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元素吸纳,更易引起塞北民族地区蒙汉各居住者对历史人文的回味与记忆,成为地域性杰出标志,清晰地展现出内蒙古的民族精神色彩。

3.2 传统游牧民族文化景观在内蒙古城镇置景规划中的深刻意义

文化要保持多样性、要与时俱进,才能具有生命力。通过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切实传承,少数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才能得以守护。作为传承内蒙传统人文历史的衔接环节,“传统游牧民族文化景观”在内蒙城镇地区的乡土置景规划中具有不言而喻的深刻意义,这些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最主要的客观方面上。

(1)作为内蒙古地区日后最具潜力的资源产业,针对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代东西蒙各地日益关键的经济链条。尤其是在近些年来,在内蒙古自身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其各城镇地区的旅游服务区位,以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访观光。这就要求内蒙古各民族城镇地区的置景规划,要强化自身的乡土景观特色建设,缔造标志性的草原民族风景文化地标,从而加强民俗文化的影响范围,使得城镇自身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产生相应的,民族城镇地区景观游览经济效益。

(2)人是环境的产物,好的乡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能为广大内蒙各族民众带来一定的历史文化熏陶,使之对自身的民族传统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诠释。另一方面,从更宏观的全局角度来看,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针对蒙汉民族聚居地区传统人文精神的文化弘扬,可以产生“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当代内蒙古地区的乡土景观设计,必须要延续民族城镇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打造自己的风景地标、乡土景观以及那些由内蒙古地区草原文化所专属文化精神内涵。

4 结语

一份经典的乡土置景规划,往往就意味着居住场地自身艺术审美价值的提升,意味着居住区自身观赏实用性的拓展,意味着设计、人文、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凝练共融。在打造城镇特色置景规划方面,要对传统地域文化做更深层次的挖掘,应将塞北草原民族文化的传承、借鉴、融汇作为彰显内蒙古城镇特色的主旋律。城镇规划要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良性互动,要以民族文化为基础进行置景规划,特别是在文物古迹特色、城市格局特色、城市轮廓景观及主要建筑和绿色空间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特色等方面注重民族特色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城镇建设要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定用途。强化民族传统文化宣传,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文化自觉,从而激起他们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精神家园一个是在传统文化中,另一个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各民族间的平等、互相帮助,守望相助、共同繁荣发展。提炼并融入传统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元素的景观设计,在当代内蒙古城镇地区诸多置景规划的实践案例之中,一直属于最具潜力的置景手法。其最大的艺术内涵,主要是希望那些在塞北民族城镇地区的居住人群们,在置身于本土的城镇景观环艺中时,在不知不觉间,能够产生一种源自其意识领域深层的品景价值交汇,形成对乡土文化的深刻回味,能够触目即景,畅怀览物之情,信步之余,有所流连。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2]沈守云.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仇保兴.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4]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丁生喜.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6]约翰·O·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7]张 沛.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8]刘 蔓.景观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