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IT科技圈的另一强心针
2016-05-14宋伟
宋伟
前段时间,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由此“工匠精神”迅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对于IT科技圈来说,“工匠精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但是在社会经济常态化和IT行业决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它在这样的场合出现自然显得意义非凡。
缺失“工匠精神”,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
去年初,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表了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据说该文在微信上发布后,一夜之间刷爆了朋友圈,当天该文的阅读量就接近200万人次。吴晓波在文章中描述了他出差到日本所观察到的中国人在日本免税商场的购物盛况——“居然还有三个人买回了五只马桶盖”。据悉,吴晓波在文章中描述提到的这款马桶盖售价在2000元左右,它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从其本身价格与功能的对比来看,电子化、智能化、带热水冲洗烘干功能的马桶盖相比普通的蹲式便器、抽水马桶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可以说马桶盖的智能属性完全是可有可无的。那么,消费者们为什么要去日本抢购这款马桶盖呢?原因在于,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它是真正的卫生洁具,用户如厕之后,它可以从侧面自动喷出温水冲洗,既干净又舒心。而且根据日本企业的说法,在日本国内销售的马桶盖生产标准完全依据日本的相关标准。
除了马桶盖,大部分游客去日本旅游后顺手买一个电饭煲回来也是很常见的事,比如吴晓波在《去日本买只马桶盖》里就提到“小伙伴们在免税商场玩疯了,有人一口气买了六只电饭煲!”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些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优势。正如吴晓波援引某国内电饭煲厂商工程师的话:“日本电饭煲的内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创新,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会黏糊,真的不错。有时候我们去日本,领导也会悄悄地让我们拎一两个回来。”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火速发展,在谈到购买婴幼儿奶粉、化妆品等商品时,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海淘”或者海外代购。谈到家电、数码、汽车、钟表等领域的产品品质、做工、设计的时候,大部分人也都会首先想到日系、德系产品,比如谈钟表会想到瑞士手表,谈相机会想到尼康,谈汽车会想到奔驰、宝马等。
日系、德系产品受人追捧,表面上是因为其产品品质优秀,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他们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孜孜以求的态度。据悉,几乎每一家瑞士制表商都会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因此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德国、日本等国家二战后的重新崛起也与这种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孜孜以求的态度不无关系。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在全球范围内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里,日本占了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则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以德国为例,如今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除了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普通人没有听说过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术业有专攻”,在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头羊”。比如“螺丝大王”伍尔特,该公司1954年创立时只有几名员工,现在已经扩展到5万多名员工。它的成功就在于自始至终坚持“单一”产品——螺丝。在德国的企业文化中,“严谨”也是首要的,任何行为必须有章可循,杜绝一切随意。其实,日系、德系企业这种对质量精益求精、对制造一丝不苟、对完美孜孜以求的态度指的就是“工匠精神”。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的话来说就是,“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放在IT科技圈内,这种态度或许可以概括为大家都懂的一句话——“不是为了输赢,就是认真。”
然而反观中国,尽管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始终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与日本、德国等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留给人们的印象几乎都是廉价、低端、低附加值等。拿早些年的IT科技圈来说,自从2007年联发科研发出廉价MTK手机芯片后,国内山寨手机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据相关部门统计,仅2007年山寨手机产量便达到1.5亿部,几乎与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相当,平均每三天便有一款新品山寨手机上市。不仅如此,MP3播放器市场也是山寨机横行。由于MP3技术含量低、市场需求大,我国华南地区一度涌现出300多个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MP3品牌,与山寨手机相比,这些山寨MP3更早走向全国,出现在各大电脑卖场的柜台上。这些低附加值、粗劣仿制的产品一度将中国钉在“最大的特色就是山寨文化”的耻辱柱上。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科技圈内的企业缺失了日本、德国等企业的那种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孜孜以求的态度。尽管随着安卓系统的到来,山寨机市场萎靡利润下滑,以“中华酷联”、“小魅奇乐”为代表的国内手机企业走上了品牌铸造之路,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就IT科技产品而言,以前国外的“月亮”的确比中国圆。
找回“工匠精神”,科技圈的一小步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制造业需要升级转型。《中国制造2025》也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目前整个社会也呈现出心浮气躁、追求即时利益的乱象,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IT行业同样避不开这种尴尬,这其中既有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设备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也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较低的原因。
尤其是近几年,IT科技圈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凸显,整个科技行业已经全面进入红海阶段,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产品品质不好更是严重破坏了行业的发展秩序。以今年央视的3·15晚会为例,晚会上不仅曝光了外卖订餐网站饿了么、京东商城的虚假宣传、恶意程序吸走手机话费等乱象,就连在国内概念萌生2-3年的智能硬件也首次在晚会上被曝光。据悉,今年的3·15晚会上一共曝光了6类智能硬件或者技术相关的产品,包括无人机、智能楼宇、智能家居、安防摄像头、刷卡POS机以及智能汽车。因而,国内IT科技圈对于唤醒认真、严谨的“工匠精神”提出了迫切的要求。endprint
2013年3月,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舞台上介绍他即将推出的SmartisanOS。在发布会即将结束的时候,他放了张图片:一位工匠坐在桌子前,细心地打磨着手中的物件。他介绍说自己其实特别欣赏和佩服工匠,并认为中国人从历史上就缺乏对工匠的尊重。在那之后,“工匠精神”开始在手机圈流行开来,几乎每—次新品发布,都会得到强调。不过老罗的“工匠精神”一度被认为只是泛滥的情怀,好在后来的锤子Smartisan T1和Smartisan T2手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罗永浩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正如锤子科技供应链副总裁关健所说:“他(罗永浩)对产品外观有一种变态的标准。这个行业有Moto的标准、有苹果的标准,他们对手机的颜色都有很多要求,但每个面都可以有几个色差点。而老罗什么色差点都不能有,什么小划痕都不能有。”
老罗这种对产品设计、细节要求苛刻的“工匠精神”在另一个成立不到三周年的一加科技领导人刘作虎身上也能体现出来。据悉,刘作虎同样崇拜乔布斯,也一样偏爱由硬朗线条组构的包裹式设计风格,刘作虎还将其称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此外,产品经理出身的他对产品的细节也有种偏执的控制欲,他对产品细节严苛的态度使得其公关负责人李晓宁都评论说:“他是一个要求很严苛的人,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般完成度不到90%的事情员工是不敢给他看的。”
对手机产品而言,工业设计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职能,因为工业设计在照顾美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实现这种设计背后相关的结构、工艺、装配、售后、成本等所有问题,整体协调配合才具有可行性。其实老罗和刘作虎这种用心做产品的态度体现的只是国内手机圈的冰山一角,如今几乎每一家国内手机厂商都有着这样的“工匠精神”,不论是小米、魅族、OPPO、vivo还是华为、中兴、联想等厂商,我们往往能在它们的发布会上看到它们各家对于产品细节、工艺、设计上的追求与创新。
甚至,这种倾注于手机产品中的“工业精神”还被带向了其他领域。比如,最近以董明珠、雷军等为代表的IT科技界人士在全国两会期间纷纷表达了追求“工匠精神”的决心。“我特别生气到国外买电饭煲的事情,这个事真的刺痛了我的神经。我觉得很遗憾,同时也很悲哀。中国那么多制造企业,没有理由连一个电饭煲都做不好。”董明珠坦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匠精神是大工业时代精细化管理、精品制造的理念。对企业而言,产品生产全过程都应该追求完美。”雷军也有类似观点:“去年年初媒体报道很多人到日本买电饭锅、马桶盖,我以为是大家迷信国外产品,后来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日本的电饭锅,发现日本电饭锅的确做得非常好。中国的消费需求在升级,大家手上的钱变多了,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我觉得我们应该尽快地改变产品的性能和品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之后,董明珠通过“一碗白米饭”证明了格力电饭煲品质不输国外产品,而小米则于3月29日发布了一款米家IH电饭煲,号称可以媲美国外同类产品。
如今整个社会都在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工匠精神”由手机圈逐步“蔓延”到家电圈的轨迹来看,这对企业和IT科技圈来说是一小步,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却是一大步。
弘扬“工匠精神”,迎来高品质精细时代
在过去,国内也有一些以“工匠精神”理念打造出来的产品,不过却很少得到市场的认可。原因在于,一方面,人们更多地倾向于花钱购买低端廉价的产品;另一方面,人们没有能力购买那些价格相对较高的“工匠产品”。随着消费者观念的逐渐提升,对品牌以及产品品质的认知不断加强,人们也渴望高品质的服务和产品,不过现实是依旧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负担高品质的产品。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是科技圈还是其他领域,大量质量较次的仿冒品、山寨货占领了市场——买不起正品就以山寨货替代。当然,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都将“工匠精神”抛之脑外,纷纷推出粗制滥做的产品牟取暴利。
如今,更多人的消费水平较之前依旧上了一个台阶,人们普遍摆脱了追求温饱的阶段,逐渐拥有购买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上文所说的大量游客在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这些国外的产品在质量和信誉方面明显高于国货,而质量和信誉的背后恰恰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之前,“中国制造”一度是廉价粗糙的代名词,现在又有了“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提法,它们讲求的都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它们都离不开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现在提倡“工匠精神”,让企业贯彻工匠理念,既可以带来高品质的产品,迎合消费者已升级的消费需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掘国内的消费市场,留住那些去境外购物的人群,更可以推动我国产业升级,迎来高品质的精细时代。
“工匠精神”是一剂强心针
回顾历史,从万里长城、都江堰、赵州桥到苏州园林,能工巧匠们完成了众多恢宏壮观的工程;从司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践剑、金镂玉衣到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能工巧匠们制作了无数精巧绝伦的器物。可以看到,我国从来不缺所谓的“工匠精神”,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领域暂时缺失了。现在重提“工匠精神”其实是对产品品质要求的回归,对企业来说,行业快速发展但也鱼龙混杂,产品难做;对消费者来说,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他们对于产品在设计、品质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几乎大家都希望市场上的产品能从快速的批量化生产中放慢脚步,更多地去追求工业设计以及个性化创新。不可否认的是,目前IT科技圈内还有不少试图在“工匠精神”浪潮下浑水摸鱼的企业,不过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在激烈竞争下完全的“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偷工减料、工艺粗糙,欺骗消费者的企业终将会在市场竞争中淘汰出局。
从宏观层面来讲,国内IT科技圈十多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劣到优、从质疑到被认可)正是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缩影,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触发这些变化的原因之一。相信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实施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未来国内IT科技圈将迎来更大的改变,而中国制造业也将实现质的飞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