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2016-05-13宋雨颖
宋雨颖
摘 要: 在幼儿园里,幼儿和老师的互动除了保育和教育工作外,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与教师互动最频繁的事,是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这一行为和更有效科学地帮助教师处理幼儿的告状,研究者对3-6周岁的小中大班进行观察研究,记录告状行为的案例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同年龄班级告状行为的原因、目的、告状时所用的方法、被告幼儿的反应及老师的应对方法的区别,通过对不同年龄班级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尝试提出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教师针对不同年龄班级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关键词: 3-6周岁幼儿 小中大班 告状行为
幼儿产生告状行为有三个要素:告状方、被告方、作为仲裁者的老师,一般是告状方受到被告方的某一方面侵犯,或者告状方觉得被告方的某种行为与老师所说的规则、要求不符合而且自己没法解决,向第三方仲裁者老师求解决的途径。
一、小中大班告状行为的区别
(一)幼儿告状行为中产生原因差异及分析
根据在幼儿园收集到的数据及一些文献资料,可以将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分为如下几点:
1.原告受到欺负:典型的比如小明踢了小红一脚,小红就是受到小明的欺负,这里的原告与被告有明显的强弱差别,是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欺压。
2.被告方破坏规则:老师的口头规矩和班级里幼儿园的园规及幼儿在日常养成的大众的习惯。老师口头规矩和园规都相对明确,日常大众习惯就比如右手拿筷子吃饭,如果小明发现小红用左手拿筷子,则认为小红没按照规定做。
3.被告方与他人发生争执:比如小明看见小红和其他人打架,则小明会告诉老师小红打架。
4.原告与被告发生争执:这些争执可以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意见,也可以是在玩积木时认为分配不均的争执,还可以是其他问题的争执,这里的争执以区别欺负是没有明显强弱优势的两方产生的。
(二)幼儿告状行为中目的差异及分析
幼儿告状的目的多种多样,根据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目的,以下为记录下的目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寻求帮助:当告状方受到欺负或者告状方和被告方有争执时寻求老师的帮助或仲裁。
举报他人:当他人破坏规矩时,告状方举报破坏规矩的被告方。
说明情况:当被告方与第三方发生争执时被告状方看到,告状方向老师说明情况。
表现自己: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的小红花,告状方会举报一些表现不好的同学。
试探老师:告状方没有明确老师的要求,为了确定老师要求故意举报被告方破坏了规矩。
(三)幼儿告状行为中告状方法的差异及分析
幼儿告状行为中用了不同的方法达到告状的目的,其方法为以下几类:
表现弱势:在受到侵害为了得到老师的帮助展现自己弱势的一面。小红在被小明抢走蜡笔时,以故意快要哭的样子来向老师告状。
解释说理:在看到有人破坏规矩,为了举报他人常用一些事实和规则说明被告方的无理。比如小红说:小朋友不能吸烟,小明拿着筷子当烟在那抽。
消极评价:对被告方坏的评价表现自己,也可以通过坏的评价报复他人。比如小明说:小红平时上课一直说话现在还不好好吃饭。
耐性等待:在没有得到老师及时的反馈以后没有反复告状耐性等待。
反复告状:通过多次告状达到让老师介入并加以处理的目的。
抱怨诉苦:告状方通过抱怨诉苦表达不满,比如小红说:小明老是拉我头发,拉得痛的。
(四)幼儿告状行为中被告幼儿反应的差异及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将被告幼儿的反应分为以下几类:
接受改正:及时接受老师的要求,并在一定时间内没再发生相同事件,也包括默认的接受。
不接受改正:没有听从老师的改正要求,仍然想继续先前的行为。
极力反驳:对告状方所说的进行反驳,否认自己的行为,但也没有继续先前的行为。
假装接受:在老师对其作出要求时及时听从老师要求,但在老师结束对其的谈话后,又继续先前的行为。
(五)教师应对策略及分析
经过教师的应对策略数据的记录,大致可以把教师应对策略分为以下几类:
耐心说教:了解事情经过后对有过错一方进行教导,通过耐心的说理加以改正。
奖励诱导:通过“好好表现就能拿小红花”“我把奖状发给表现好的”等奖励措施使幼儿改正。
没措施只默认知道了:可能老师忙的时候,或者老师没有精力解决,或者其他导致教师没有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恐吓威胁:通过恐吓,比如“待会留下来”“告诉你爸爸妈妈”等带有威胁的手段迫使幼儿改正行为。
直接惩罚:没有了解事情直接对被告状方进行惩罚,以罚站、不能游戏、不能画画等惩罚,是指记住教训。
小班老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应对策略由高到低为:恐吓威胁、奖励诱导、惩罚、没措施默认知道、耐心说教。小班老师主要应对策略为恐吓威胁和奖励诱导。
中班老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应对策略由高到低为:恐吓威胁、奖励诱导、没措施默认知道、惩罚、耐心说教。中班老师主要应对策略为恐吓威胁和奖励诱导。
大班老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应对策略由高到低为:奖励诱导、恐吓威胁、没采取措施默认知道、惩罚、耐心说教。大班老师主要应对策略为奖励诱导和恐吓威胁。
二、对3-6周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总结
(一)对告状原因、目的、方法、被告方的反应的总结
3-6周岁幼儿受到欺负为原因的告状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次数慢慢减少,与被告发生争执这类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次数也在减少,表现出来的处理争执能力随年龄增长能力在增强。破坏规矩这类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次数在增多,随着年龄增长对规则的重视程度减少。不同年龄班级告状行为的主要原因也不同。
3-6周岁幼儿告状行为随着年龄增长以寻求帮助为目的的告状行为在减少,表现出来的现象随着年龄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轻易向外界求助的能力在增强。随着年龄增长以表现自己为目的的告状行为却在增加,幼儿的表现欲望随年龄增长在增加,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的欲望在增强。不同年龄段的主要目的是不一样的。
3-6周岁幼儿告状行为中用的方法以抱怨诉苦的方法随着年龄增长在减少,解释说理的方法也随着年龄增长在减少,表现出为随着年龄增长幼儿慢慢不再抱怨也不运用规矩和道理来解决问题。不同年龄班级告状中所用的主要方法都不同。
3-6周岁幼儿告状行为中被告方的反应随着年龄增长被告幼儿接受改正的在减少,表现为被告幼儿年龄越大对老师的权威开始挑战。不同年龄班级被告幼儿的主要反应都不同。
(二)对教师应对策略的总结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主要以恐吓威胁的方式处理,并通过奖励诱导的方式使幼儿服从教师的处理结果,教师很少通过耐心说教的方式让幼儿明白自己行为存在的问题,大多都以消极的方式以恐吓威胁以惩罚达到解决冲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幼儿告状行为分析[J].幼儿教育,1999.
[2]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N].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7,03.
[3]左倚嘉.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探析[N].延安职业学院报,2010,08(4).
[4]王蕾,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措施[J].山东教育,2006.
[5]王春艳.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教育,2002.
[6]赵尚松.幼儿告状行为分析[J].心灵世界,2004.
[7]郑名.4-5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
[8]顾燕萍.谈幼儿告状行为与疏导[N].宁波教育学院报,2010.
[9]刘昕.浅谈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J].科教文汇,2007.
[10]吴玲.理性面对幼儿告状行为[J].现代幼教,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