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转专业动机浅析
2016-05-13孙昱
孙昱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转专业问题越来越受到老师、家长、同学们的关注,而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转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此,作者从转专业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问卷调查形式,对转专业背后的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对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和改进方案,以期使转专业政策带来积极效果。准确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转专业动因是进行转专业研究的基本前提,只有认清原因才能更好地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高校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转专业制度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 大学生 转专业 动机
一、引言
中国的高考体制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一考定终生”的制度,但是一种补救措施也就是转专业制度在高校发展出来的。这些年以来,随着转专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修改,申请转专业的大学生比例呈现出大幅上涨态势。2003年复旦大学244名大学生转专业的事件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为进一步探究大学生转专业动机行为,我成立了调研小组,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的227名同学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27份,回收225份,有效问卷225份,共采集有效数据225个。在收集问卷后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二、动机分析
在我接触到的很多学生中很多产生了转专业的想法,他们宁愿放弃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转而学习新的没有接触过的专业,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或许是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打算。转专业的动机是多元化的,经过调查研究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选自己的专业首要考虑的就是兴趣,毋庸置疑,他们会直观地根据专业名称填报高考志愿。不过,由于信息不对称还有对要学习的专业及自身的兴趣爱好之间缺乏足够认识,因此专业选择就会带有很强的盲目性。事实上,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根本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兴趣方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学什么样的专业。这就出现了图一上的数据,只有七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三成的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的兴趣类型与所学专业根本不一致。这就出现了消极的学习状态,学生也会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对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发现只有25%左右的学生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被第一志愿录取,而高达75%的学生即使是第一志愿入取,也是听从家长和高中老师的建议报考,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被调剂录取的。调剂录取的一部分学生极有可能会对所学专业提不起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缺乏,也就慢慢产生对专业的不满情绪。同时,我在和一些同学在沟通的时候也发现,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后,个人的兴趣、爱好偏好、个性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也会产生出与目前所学专业的不匹配性,使他们的特长与个性无法得到较好的发挥。
其次,当前大学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大学生也知道他们读大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谋求更好的职业。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实施的是一种单一而狭窄的“教育模式”,也就形成了目前“专业就等于未来职业”的基本观点。从图二中可以看出,32%的大学生在选择转专业时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就是未来就业,他们会认为目前的专业对于未来的就业没有很好的帮助。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看,2015年应届毕业生已达到749万人。由于社会职位总量有限,因此,社会对大学生的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专业就业前景成为大学生选择专业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拿江苏大学来说,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例如江苏大学的车辆专业、机械专业、医学检验专业等成为学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而就业前景不怎么好的一些专业,大学生敬而远之。
从图二中也可以看出,从众心态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影响不小于专业就业方面的影响。从江苏大学学生入学心理测试中我们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过度自卑、焦虑、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缺乏自信、与同学沟通障碍,等等。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新生刚进入大学时,由于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父母和朋友都不在自己身边,一时对高校的学习氛围及集体生活方式还无法适应。在这期间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然而这个时候周围同学的做法或者想法就会更加容易影响学生的思维。在大一学期的时候,新生就会不断寻求高年级学生的意见和经验,这样会受到高年级学生或周围朋友的影响,看到高年级学生转专业,心理会有不平衡感,产生一定的“类比效应”。他们会产生自己的专业不是好专业的错觉,随大流提出转专业的申请要求。也有同学在经历了大学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看到他们提出了转专业要求,为了以后还能够和他们在一起,也就跟着提出了一起转专业的要求。此外,一些大学生也忽视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特点,受到新媒体舆论和一些虚假宣传的影响,片面地认为“热门”专业、“品牌”专业就是好专业,适合自己,并且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一哄而上,追逐这些好专业,对目前自己所学的专业就很不感兴趣。这个问题在我们学院也是比较突出。
三、当前大学生转专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后,我们就会发现当前大学生转专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从图三中可以看到,产生转专业想法的学生大多发生在大学第一学年。此时,大学生还停留在基础课的学习上,很少接触到本专业的相关课程,专业意识还没有形成。就是在这薄弱的专业意识下,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认为本专业“无用”的情绪。在这种影响下,产生专业厌倦情绪并最终有转专业意向。很多同学认为目前书本所学习到的知识太过陈旧,并且很多知识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觉得专业学习很枯燥很无聊。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倾向:首要一点的就是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就是缺乏学习自觉性。很多学生不会将专业学习与兴趣紧密结合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将专业学习与社会行业发展相结合。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学校对大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做得还是很不够,使得学生尽管意识到要将专业知识同兴趣、社会发展相结合,但缺少必要的平台进行理论结合实践。
大学生入学时在选择专业上存在很大随意性和盲从性。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所转专业了解还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也有很多是迫于家庭的要求或就业的需求,很少花时间冷静地思考自己喜欢什么专业,适合什么样的专业。对于所转专业的特点及前景知之甚少,也没有考虑如何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未来,在选择专业时大都听从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与安排,很少有自己的主见。在问到对所转专业的了解程度时,近80%的同学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自己所转专业(如图四所示)。同学们之所以这么选择,主要是因为缺乏对所转专业的了解,对专业适合与否认知不足,这就产生转专业之后不适应情况。
四、结语
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与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其中动机主要有兴趣爱好和就业前景,影响因素方面有家庭因素和从众心理影响。本科生转专业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就要求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妥善处理学生转专业的需求。
我们需要提醒学生,让他们在提出转专业申请前认真考虑未来性,可以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及优势所在。学校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应该首先指导学生提前认知一下所转专业的特色,尊重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求和自我特点,进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全面发展。
大学生转专业仅是一个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只有真正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墨,朱建华.新生竞相转专业高校应积极引导[N].中国教育报,2008-10-7.
[2]金顶兵.中国制度环境下本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9).
[3]胡瑞文.高校毕业生供求形式与高等教育结构高速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02-15.
[4]黄伟达.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3).
[5]李爱国.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6]李明辉.当前我国大学生转专业行为浅析[J].消费导刊,2009(5).
[7]童腮军,范安平.大学生专业类型与专业兴趣吻合程度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8]徐琳,唐晨,钱静,等.大学生专业兴趣度与转专业倾向及行为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