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设计”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13李静辉
李静辉
摘 要: 课堂教学的问题化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一系列有效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思维发散的能力,使学生对课程内容透彻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教学活动,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其前提和关键是问题的设计必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相适应。
关键词: “问题化设计” 高中政治 教学应用
我所任教的高中《思想政治》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它从国家意识形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人文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从学科特点看,运用问题化教学的模式可以将这些理念很好地贯穿其中。那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如何设计才到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问”激“思”,增强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现代教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得到启发,在问题的启发下能动地发散思维。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下大工夫,以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现象的了解,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以《文化生活》第二课第2课时“文化塑造人生”为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做这样的问题设计,大家以前都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或者里面的精彩片段,它作为文化产品给了我们以积极、健康和向上的精神力量,那么,大家想一下,是不是所有文化都能给我们这样的力量呢?如果仅仅作为文化产品,我们从来没有读过,是不是可以给我们精神力量呢?还有的学生认为学文科高考分数高、不好找工作,所以,只要学好数理化就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这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相违背吗?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让学生对已学的文化性质及特点加以巩固,又能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主动学习优秀、健康的文化才能增强精神力量及只有把所有科目都搞好才能是全面发展的人。
二、优化问题序列,把握好问题设计的梯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适度原则,这关系到事物性质的变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设计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思维,但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太抽象,逻辑性太强,则反而会增加问题的难度,这有可能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挫伤积极性;但是问题设计的难度不能太小,这会使得学生轻视该问题,还有可能质疑教师的知识水平。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序列和梯度,由易而难,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要坚持这一原则,否则将事与愿违。例如问题(1)什么是纸币?问题(2)纸币是怎样产生的呢?问题(3)国家对纸币的发行有没有规律可循?发行多了或少了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影响?问题(4)你制造假币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吗?谈谈你的看法。这样的课堂问题设计难度序列是逐渐增大的,是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的,有利于加深他们对纸币及其功能和纸币发行规律的理解。
三、以“问”激“趣”,增强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是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之一,很多学生反映对该学科兴趣不大,认为它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这就需要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多动脑筋在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方法策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学科对现实生活的重要价值,进而释放该学科的知识魅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与课程相关的影视或新闻视频或贴近生活的图片,再辅以文字介绍引入新知识点的学习,可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再者,增强政治课堂趣味的重要途径是在教学问题设计上下大力气。如在教学“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课时,问:(1)文化和经济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它们又是怎样联系呢?紧接着播放随着我国少林寺文化产业化的大发展,少林寺在澳洲大手笔投资的视频;(2)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文化和经济是相互交融,那么文化和政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随后,课件展示关于美国文化产业增强的同时在消解着别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进而影响别国的意识形态的材料;(3)经济和政治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文化呢?课件展示美、日等国的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比逐步提高的材料;(4)面对文化强国的影响,你能为国家的应对策略提出什么建议?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运用和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而且加深他们对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总之,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一门技术,但它没有定法,因人而异,所以它更像是一种艺术。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所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化设计得好,直接关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与未来的人生发展。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师要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只有以这样的工作态度和激情才能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