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改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2016-05-13李国保
李国保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394-02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新课程、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等诸多"新的色彩",使得我们当今的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然而,我们在这些"活"的试验课堂气氛中,往往追求的只是表面轻松活泼的课堂房氛围,以及单纯地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这样的新课改并没有实现有效地新课改语文教学。所以要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就必须解读新课改的课程标准是什么?
1.课程标准
1.1课程的定义。"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雅·小弁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③。这里的"课程"已有了课业及进程的含义。美国著名的学者古德来德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水平: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④。可以说,课程定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课程。
1.2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是因为课程标准较教学大纲有许多优越之处。以往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存在拖沓、陈旧、难以理解的情况,大部分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作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某一学段的学校结果的行为描述,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得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同时指明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⑤。课程标准的范围简单地来说就是"三维一体" 。
2.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新课程的实施给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这潭死水中投下一块巨石,推起狂澜,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其中,给一部分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的语文教师开辟了一片用武之地,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学生,也在新课程中感受到语文的动人风采和无穷魅力。以我所在的中职学校为例,在语文教学中,摒弃了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辅助的引导,让学生不应只停留在"知识" 、"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还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误解为: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时常会出现了一种我们现在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 ,"无根据地说" ,"任意地说" ,"编造着说" ,"不负责任地说" ,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还有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新课程标准,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给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这些现象并不是只有在我们学校中出现,应该说大部分的学校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这些原因,归根结底一是教师没有真正吃透新课标的精神,二是目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到一大难题,就是中学语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应试"纠缠,中考、高考升学就像魔爪一样紧紧抓住教育者和学生的心,制约和影响着课程理念的落实和新课程的具体实施。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一段时间逐步推进使我们收获很多,也使我们不断的审视和反思,更使我们认识到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我想只要深入领悟课改的真谛,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破解种种难题,克服重重困难,必将让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课程的反思与重建》,任长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语文教学研究》,王立英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3]《教育学考试大纲》,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著,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