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优质课的特征研究

2016-05-13于娟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优质课数学

于娟

摘要:优质的教学历来被人们所追求。"质"即质量、品质,"优"即好的、出众的。优质的教学即质量高、品质好、水平出众的教学。然而,从哪些方面审视质量,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等级,不同的人、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回答不尽相同。因此,优质的教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关键词:数学;优质课;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68-01

1.优质课研究的两种取向

在学校层面,优质的教学以课的形态呈现,一般被称为"优质课",有时也称为"好课"、"优秀课",在教学观摩活动中常被称为"示范课"。优质课的建构和普及是实现扩大优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一定意义上而言,没有优质课堂就没有优质教育,只有作为学校核心业务的课堂实现优质,实施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最近十多年来,国际范围内对优质课的研究兴趣不断增多。综观优质课的相关研究,大致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因果探究取向,试图理清学生学业成就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另一种研究取向是文化解读取向。这种取向把课堂教学视为承载文化和社会意义的活动,试图在与教学情境互动中理解和诠释教学活动的意义。

从文化的视角解读优质课,必然触及文化的内核——信念和价值观,以及社会背景。优质课的建构和发展是在特定的信念、价值观指引下进行的一种活动。在不同的信念和价值观指引下,会提出对优质课的不同期待和标准。这表明,"优质"首先是一种个人建构,其内涵因人而异。然而,由于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所以"优质"又是一种社会建构,在特定群体内会有一定的共识。

在承认文化的差别和变动的同时,研究者们也注意到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不同时期的"优质课"也共享着一些要素和特征。由此可见,优质课的比较研究既可以从横向的跨文化角度进行,也可以采用纵向的不同年代比较的思路。两种比较均有助于深刻认识优质课的社会建构性和文化特性。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不同于以往课堂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标准的要求下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由老师转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情,要从学生学习、理解知识的角度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要彻底改变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让老师在他们心中不再是严厉甚至是可怕的。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在老师留给学生的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学生发现了多余的条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不仅在备课的时候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比如安排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选用一些什么样的练习题等。而且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切实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注意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这样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感。肯定的赞赏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认真地学习、思考,尽可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而在课堂上严厉的批评、否定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自己和老师产生不好的情绪和心理,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做到:"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但是也应该避免以下这种情况: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似乎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尤其在公开课上,我们听到更多是"你真了不起"、"你真棒"……即使是学生回答错了也很少听到教师否定的话语。这样的行为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如果某个学生的答案是错的,则老师应该指出他的错误,不能敷衍应付。应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并且鼓励他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勇气。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4.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

4.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实际上,我国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开展已经有多年的时间,不同时期优质课程教学主题均不相同,但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都有着一致性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会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因此,不同时期的优质课堂也包含着一些相同的内容,这些目标与内容多是由学生的认知情况与数学知识本身来决定,总而言之,优质课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着一致性的特征。

4.2课堂结构的相似性。长久以来,在提起课堂结构时,人们多会想到凯洛夫提出的六环节教学法,凯洛夫将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即教学组织、家庭作业的检查、明确课堂与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巩固新课堂、布置作业。该种分段方式已经在我国教学领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长期的应用实践内,也逐渐被简化为"复习——导入——讲解——巩固——小结"这种五环节教学法。纵观我国不同时期的优质课堂,都套用了这种教学模式,从这一层面而言,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有着相似性的特征。

4.3课堂教学均以公共活动为主。目前,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课堂活动均以公共活动为主,李源顺借鉴了TIMSS的研究方式,对台湾小学四年级60节数学课的录像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台湾小学数学课堂中有74%的教学实践用于学生或者教师主导的公开对话之中,曹一鸣等对LPS项目中上海教师教学课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证实,师班互动也是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主要类型。种种的研究都显示,小学数学优质课堂具有"公共活动主导"的特征,这一特征与我国大班额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个别指导与较多的小组活动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之下,开展公共活动不仅能够扩大学生参与面,也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此外,我国强调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强调将课堂教学理解为集体活动,学生之间是一种依赖的关系,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因此,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学习。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将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性教学列为重点学习方式,但是,有关的调查显示,近十年来数学优质课中非公共活动时间很少,不足教学过程的30%,这些时间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就更加有限了。

5.数学优质课特征研究的启示

以上研究表明,优质课是研究者和教师对特定时期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和教学思想的解读,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那么,在当前我国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优质课"具有哪些共性特征呢?它们与课程改革之前的"优质课"相比,有哪些明显的变化?是否也有一些不变的特征?已有研究中除了黄兴丰(2009)李士锜等(2003)的研究,较少以这种比较的视角分析不同年代的优质课的异同。这就需要学者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和科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黄荣金,陈月兰,赵小平.专家教师评数学课[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1).

[3]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优质课数学
我们爱数学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育研究与评价项目获奖结果
打造音乐课堂的“亮点”——音乐优质课对常规课教学的借鉴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我们要向优质课学什么?
优质课竞赛后的三则评课妙语
让化学观念深入于心——观摩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有感
错在哪里
插翅还是折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