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

2016-05-13莫绍国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同桌数学知识数学

莫绍国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16-01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进入中学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决定学生到中学后能否很快适应新的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教师就要改变那种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

1.创设情景,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1.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新课标指出: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本中出现了4幅图,让学生看图编故事,从而引出分数。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分数也是来自生活的数学问题。

1.2联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有一位教师在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时?先让学生伸出大拇指,指出1平方厘米有如大拇指指甲盖的大小;然后指出1平方分米有如电灯开关的大小。1平方米有多大呢?上课时老师让全班学生每8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一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地上画一画,于是学生明白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l平方米到底有多大,老师让学生分组站到这l平方米的地面上,亲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当学生一个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l平方米的这么大,能挤进7、8个同学。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讶的目光中,完成了对1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认识。

1.3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了基本了解时,布置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2.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大了课堂密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摇)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学生便能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困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2.3让学生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和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习能力。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

3.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的第一教师,兴趣本身就是主动性。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使课堂生动、充满诱惑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也是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关键。因为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代替、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在教育教学中,知识、技能可以通过讲授获得,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不能完全靠讲授实现的,往往要通过创设情境、造氛围,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体验、领会,并通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潜在的积累而逐步获得。

3.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中,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怕学数学、怕学不好数学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开始可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经常交流思想。

3.3注重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很难主动投入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一节课的兴趣入手,逐步发展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条件。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相当于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从心理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时,注意力也就集中,记忆力明显增强,思维随之也显得敏捷了。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新的数学教育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猜你喜欢

同桌数学知识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我的新同桌
换同桌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羡慕我同桌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