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6-05-13陈苏琳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自主学习高中数学

陈苏琳

摘要: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对于教师来说,高中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吸收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所以下文中,我将结合高中数学这门学科具体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08-02

高中阶段是学生受教育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一方面,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还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就我国的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未曾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高中生顺利跨越高考这道人才选拔障碍后,会直接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和基础性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教师时时的督促和引导,大部分时间都是靠学生进行自学。综合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高中阶段的特殊性就在于,不仅要教给学生更为专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在此前提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做好思维和行为上的准备。

数学是一门以问题解决为主的学科,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尤其是对于高中数学来说,知识的专业性较强,学生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公式、定理性内容复杂且多样。因此高中数学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能够将所学的公式等理论性内容和解题方法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并且在未来进入社会脱离教师的指导后也能够自主性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吸收和学习。

1.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开拓思维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生的智力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相对应的知识学习能力也已经达到巅峰状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信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新知识学习互动环节中,重点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引导而不是指导,逐步塑造学生理性思维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实现启发式教学,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需要事先准备好相应的题目。教学事实表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同类型,同难度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知识学习和吸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尤其是对于例题为主的高中数学来说,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应不同难度。尤其是在新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事先贮备不同难度的互动问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在互动过程中照顾到班级的大部分学生,并且通过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上的启发。

其次,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问题思维角度、方法上的启发,而不是给予具体的解题指导。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将启发式教学单纯的理解为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这是非常局限性的一种启发方式,对于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提高益处不大。我认为,启发式教学中的课堂互动主要从思维方向上进行引导,尤其是高中阶段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公式类型较多,教师的启发主要体现在这些公式的变形和部分典型例题的提取上,通过一类题目启发学生找到解决一类题目的方法,通过公式变形的剖析,启发学生问题思维角度的多样化。

2.引导型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从课堂教学开始,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来,所以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做好知识的启发外,还需要从课堂氛围、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感兴趣,并且自愿参与其中。

首先,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尝试一下教学角色的互换。对于高中课堂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能仅仅局限在知识传授者和接受者的位置上,而是要向着知识的交互方向转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和发挥空间,一方面在问题选择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所学知识点,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一些较为基础性的题目,避免学生在第一环节就遇到障碍,导致"学"的积极性丧失。另一方面,在学生上讲台进行"授课"后,教师要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从而让学生从参与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满足感,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到以人文本,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对于数学来说,一般情况一道题目从不同角度能够出现不同的解答方法,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大可能会实现一题多解,甚至在问题讲解过程中出现一些"另辟蹊径"的方法。此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推敲,看是否符合基本的思维和逻辑,如果解题方法可行,那么教师就不应该加以干涉,即使是学生找到的方法,较为繁琐复杂,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可以在肯定学生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建议和修正,并且给予更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是近年来初高中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学成效相对较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数理化这一类研究性为主的理性学科。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作用,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实现思维的交互,不断提高自身独立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实行探究式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在分组方面下工夫。班级中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能力是有差距的,所以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优劣互补,总体平均,即小组之间的总体学习水平要均衡,这样有利于小组之间展开学习方面的良性竞争,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另外小组内部成员要参差不齐,这样在探究过程中会达到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的作用,进而实现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不同思维之间的交流容易激发新的思维火花,一步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成为甩手掌柜,对于高中生来说,虽然经过一定的知识累计,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基础性的问题上遇到的学习困难不会太多,但对于一些学习难度较大的探究性课题,学生依旧需要教师的点拨,所以探究性模式中,教师要主动将自己的角色转变成点拨者和补充者。尤其是在验收学生探究结果的过程中,要及时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从而丰富学生的探究成果,避免因为自主探究导致的知识点遗漏,影响接下来的知识学习。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紧扣"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给予学生思维和学习方法上的自由,一方面充当保驾护航者,方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自主学习高中数学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