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的现实思考

2016-05-13张玲屏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读本学段语文课

张玲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48-01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怎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理想的语文教育?

1.丢掉工具性,坚持人文性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把人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进行研究。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总之,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

目前,单纯强调专业和职业的实用主义教育造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破坏了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人文精神的内涵对于当前实用主义的教育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良药。人文主义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完美的人",也就是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的人。

语文教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文本,无不体现出政治功利主义目的。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育除了揭露就是批判,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使学生习惯于用一种绝对对立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逐渐变得冷漠、偏狭和刻板。强权和政治使语文成为空壳,因此造成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目前,语文教育中文学功能得到强调和突出,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学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点。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人情"。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教师对文本"肢解式"的分析、冷静客观的讲解,使得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作品变得索然无味。文本成为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例子,不过是考试内容而已,教师想到的是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想到的是怎样才能使学生拿分或不丢分。因此有些教师甚至模仿考试出题的方法,将活生生的文学作品转化为一道道僵硬死板的标准化试题。所有学生的眼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所有的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

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包括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部分。尤其在道德滑坡日渐引人忧虑的今天,"学会做人"尤为重要。必须高扬人文精神,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共同指导下构建语文教育。

2.废弃课本,选用读本

曾经在语文教学研讨中,老师们提出过一个观点,即语文教材应当用读本或选本,而不用课本。也有老师曾提出过语文是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返三,我们非常赞同。语文能力修养是大量阅读积累后形成的,而不是通过几个"例子"加上分析、训练形成的。现在每学期二、三十篇课文,而且每篇要用两三个课时来学,浪费时间,而且容量太小。所以,应当确立人文性的理念,编写一个简明的课程要求、教材要求、教学要求,废弃所谓的课程标准(看看新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长的吓人,深奥的吓人),按学段编写读本和选本,并提出各学段学生应完成的阅读量和应达到的语文程度。我的想法,小学以识字和背诵为主,选用浅显的古代诗文,让学生认得字,会写,会背,高年级可配时文读本,学生自由阅读,稍加指导,能读完即可。初中以背诵、阅读、鉴赏、写作为主。用古诗文读本,现代文读本,甚至可以将四大名著作、外国名著作为教材。不分课内、课外,只确立阅读材料。高中以阅读、鉴赏、思考、写作为主,在初中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选用经典名著,优秀选本,包括科普读本,浅易的科学、文化著作,提高阅读难度、深度。

3.没有模式,只有境界

不要把语文当成一门学科,不要以科学的观念来对待语文,不要企图推广什么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只有境界。任何模式都是语文教学的桎梏。境界是语文老师的语文观念、语文修养、讲授技艺的综合体现,是语文老师终身追求的目标。语文课不再是分析、讲解、训练(把基础教育十二年学生用于这方面的时间,拿来用在阅读鉴赏思考上,学生该会有多大的收获),而是欣赏品评的精读课,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课,情感思想的激发课,沉默无语欣然一悟的感受课,文采流淌的写作课……老师或是娓娓而谈,或是神采飞扬的表演,或是精妙的点击引导,或是简单交待,学生默默感悟……不一而足,没有固定模式,只有情景交融、彰显人文精神的语文境界。以前在论坛上,我首发过一个帖子,主张语文备课七成说,但没有人同意。人们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在我依然保留我的观点,语文课绝不能从头至尾、一步一环备得滴水不漏,然后上课按部就班。那不是语文,那是工具论观念下的语言训练课。语文课绝不能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绝不能把现成的东西搬给学生,也不是按预先设定好的亦步亦趋把学生引入自己的圈套。语文课应该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应在特定的情景中,师生相互激发感悟,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激发出丰富的、个性化的见解,形成难言说的个性化的感悟,欣喜、激动、沉思、有所创造,得以净化和升华,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能做到这样境界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其实也正是现代学习理论的精髓。当然首先语文老师必须是底蕴丰厚阅读者、思考者、写作者。

4.不要考试,只用考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各实验地正在实施新课标,新课程。但评估考试却未改变,这其实在逗你玩。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最后还得被压在五指山下。高考制度改来改去改不出名堂,于是有理论说考试必然有考试的规律,要考试就必须适应这些规律。别的科目不知道,就语文而言,实在是适应不得也!高考指挥棒下的语文教学,不是教学是在杀人。是把语文,语文老师的青春、热血、才华,学生的心灵和对语文的热情,一起放在石磨里,嘎嘎支支的碾碎,然后一风吹散--乌呼哀哉。当然我们可以一分为二的评价高考的功过,但我不愿也不想,我只想以偏概全。我们为何不能把语文抽出来,不参与高考,只作为升学录取的一个参考?(其实文科科目都可以采取考察的形式,如政治、历史等)按照我们前面所说,各学段语文成绩的评定,以完成背诵、阅读、写作任务即为合格。然后根据理解、鉴赏、写作的能力水平给出一个等级。学段结束形成综合等级。升学考试时再考一篇作文。将作文成绩和学段综合等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参考等级,在升学录取时作为参考。规定不同的专业应达到不同的等级,如中文应达到A等,文科专业应达到B等,理科应达到C等,等等。将录取的细微甄别交给其他科目,(我们语文偷着乐)难道不可以吗?等到进入中文系后,学生再去研究语言问题。不必担心不考试学生不学语文,那是一个会让学生着迷的世界;不必担心不考试学生的语文水平会下降,只要背诵、阅读、写作达到一定的量,语文能力是自然而成的事。

猜你喜欢

读本学段语文课
雏燕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可怕的语文课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