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写作的源泉
2016-05-13周丽梅
周丽梅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17-01
如果说写作是一湾清澈的湖水,那么生活便是写作取之不竭的源头;如果写作是一幅艳丽的油画,那么生活便是写作用之不尽的色彩。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头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真实的水来。"显然,生活便是叶老指的源头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引下,我们势必对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应该以生活为起点,倡导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根据笔者亲身的教学实践及对理论的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作文教学改革。
1.作文命题生活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的作文命题方式,或许能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一点启示。
记叙文题目:
写人:邮递员、一个老朋友、我喜欢的老师、一个不幸的人。
写事:我难忘的一天、和一个小偷的遭遇战、一个兴奋的夜晚、闹鬼的房子、一个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议论文题目:
你所在的这个城市有许多问题——没有足够的停车场,没有娱乐节目等等。写信给本地的市政当局,提出你的意见,说明应如何改进。
假如你的表哥写信告诉你,他要离开他的妻子和家庭,准备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你写一封信给他,试着劝他不要这样做,说明你的道理。
说明文题目:
请你给你的弟弟妹妹介绍摩托车的维修技巧。
请你向一个外乡人介绍你的家乡。
我想,我们语文教师看了上述文题后,或许都有一番自己的想法。客观地说,我们给学生的记叙文题目与上述记叙文题目较为接近,也就是说,我们的记叙文题目生活化程度较高,这也是我们学生比较喜欢写记叙文且容易把它写好的重要原因。但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题目,却相差甚远,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写这样的文题,他们一定不会感到没有话说,一定会有上乘作品问世。
2.作文指导生活化
2.1指导观察,选取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可见"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的生活范围狭窄,天天呆在四角的天空,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这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能找出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
2.2开展活动,丰富素材。"作文来源于生活",但学校生活毕竟有限,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园,进入社会,尽可能接触各种人和事。有意识组织活动,可以让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春天来了,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到郊外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去感受春风的温煦,春光的明媚,春雨的滋润,春雷的震响……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苦,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可以深入市场,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游览名景圣地,开展摄影等活动。也可以在教室里开展各种活动,激励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为作文积累素材。
2.3组织阅读,充实素材。阅读是写作的营养,一个从来不阅读的学生,不可能写出好文章;一个阅读知识面很窄的学生,也不可能旁征博引,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学生的生活十分狭窄,他们成天关在四角的天空里。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到广阔的书海中去遨游,在书的世界里体验生活,思索人生,感悟生活。我们可以每周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去阅读经典书籍,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读后写好读书感想,以便交流阅读成果与积累作文素材。也可以把教室设置成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让学生时刻闻到书籍的芬芳味,让学生时刻陶醉在书的世界中。也可以根据我们所学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自己去搜集资料,然后阅读交流课上就某个问题展开交流。例如,学完初中语文课本《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篇课文以后,我布置学生课外去阅读《城南旧事》,一个月以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每一次交流,就是一次写作能力的提升。
3.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目前,无论统编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还是我们的省编初中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非常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如省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勤"》(作者林家箴)列举了大量事实: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司马迁从青年时代起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课文中的大量材料,使学生们无论从感性上,还是从理性上,都深刻地懂得了"勤"能出成果,"勤"能出智慧和"勤"能补拙的事实和道理。这不但激发学生去勤奋学习,而且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有关"勤"与成就、智慧及补拙的事实材料。
我觉得,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