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是一种求精的“傻劲”

2016-05-13梁思奇

党员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平南电话亭小刀

梁思奇

有一年,我从广州回来经过阳江时,买了一套“十八子”厨房刀具,觉得真是名不虚传。我老家的“平南小刀”曾经也很有名,它在那一带的名声就像后来风靡世界的瑞士军刀。“峣峣者易缺”。一般来说,刀子跟做人一样,如果又强硬又锋芒毕露,既容易折也容易钝,但“平南小刀”却是既硬又利还不易卷刃。小时候,我们都以拥有一把显得有些笨拙的“平南小刀”而自豪,但现在它似乎“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之所以忽然想起刀来,是看到一则新闻:现在,著名的阳江“十八子”一套最高能卖1000多美元,一套德国“双立人”可以卖6000多美元,而瑞典一家叫Damasteel公司的折刀最高更是卖到五万美元一把,其供应商的说法是,你投入多少精力和技术,就决定了刀具的价格和水准。

我没有见过五万美元一把的刀。几年前到德国时我买过一把“双立人”指甲钳,花了20多欧元,贵,但的确好用,剪指甲时,你感觉你的指甲就是为这样的指甲钳而长的,它们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阳江的“十八子”在刀具中称得上是“飞机中的战斗机”了,但与德国刀具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而且德国有名的刀具并不只有“双立人”,其他还有不少。打个比方,“十八子”在中国是矮子里头拔起的“高佬”,而德国则是一水的“高人”,只是你更喜欢谁的长相罢了。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人“长不高”,跟那个地方的气候、水土、饮食等“环境因素”有关,包括所谓的“基因”也是因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素,笼而统之,就是一种“文化”。德国制造业之所以“强悍”,从文化角度看,与德国人的“刻板”密切相关。这种在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不灵活、不变通、无趣的“刻板”,在工作中就成为一丝不苟的敬业乐业。那次在德国,我处处感受到这种独特的“德国文化”。我们在机场过安检时,因为队伍排得太长,临时打开一个栏杆入口,国人模样的游客“呼啦”涌了过去,比触电反应还快,剩下一群德国人岿然不动地在原地排队。

据说曾经有电视台作过测试:在德国街头放置两个公共电话亭,分别标着“男”“女”,工作人员暗中观察,一天下来,都是男人进“男电话亭”,女人进“女电话亭”,即使一边空着,另一边也排队如仪。好不容易逮住一个进“女电话亭”的男人,一问却是个法国人。

我发现,制造业发达的地方,都有这种“刻板文化”。我一位朋友说,他到瑞士时坐的旅游车挂着一个专门的行李车厢,本来扣上合页加把锁就没事了,但那个司机关门时却取出一柄锤子,“叮叮当当”把一根插销敲下去,才锁上锁头,开门时再“叮叮当当”敲出来。看着他每次费时又费劲地折腾老半天,对他的认真又感动又觉得多余。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个新词:工匠精神,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技术来说,“精益求精”就是八风不动,专心致志,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练习“降龙十八掌”的郭靖;就质量来说,就是一丝不苟,好上加好,像广告里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提起工匠精神,我们有一个令人骄傲的祖师爷鲁班,但有这样的“传统”,并不等于形成了这样的“文化”。起码从造不出德国那样的刀具和指甲钳来说,我们的制造业还普遍欠缺一种对技术和质量精益求精的“傻劲”。

(摘自新华网思客)

猜你喜欢

平南电话亭小刀
轻便方便的小刀
间谍酷知识
平南三桥
坏掉的8号电话亭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村支书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平南采风暨平南文友会大安分会成立
过气的大侠
狐狸电话亭
会“变身”的韩国电话亭
雨中的电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