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
2016-05-13张西玲
张西玲
摘要:学困生的形成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作为教师,挖掘学困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则是责无旁贷的使命,通过对语文学困生潜能开发的探究,解决学困生存在的语文学习问题,营造全程、全体、全面的高效学习的初中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开发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77-02
语文学困生,就是那些在学习语文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表现在自学语文能力差,对该课不感兴趣,缺乏学习语文应有的听、说、读、写的语感,上课不知老师所云,与课本有盲距,更谈不上对句子的理解和文章的整体感知,写作无从下手,时间一长,麻木了语言文字,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开发学困生的潜能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1.1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清楚每位"学困生""困"在什么地方,设计教学目标时针对不同类的学生应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1.2备课时要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要考虑少部分"学困生",同样一节课,"学困生"要分几个步骤完成,要给予怎样的辅导;课堂提问,哪些是针对"学困生"提的;课堂教学,哪些时间是为学困生安排的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备课应该思考和设计的,"学困生"只有在一次次个性化辅导过程中不断增强信心,取得进步,久而久之就能迈进优秀行列。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氛围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有待学习的语文知识设计成生动的师生交流材料,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困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减轻其学习负担与精神压力,在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下,使其有学习兴趣,从而使其敢想、敢问、敢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课堂就"动"起来了,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科学引导、评价、激励学困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困生"也能积极思考问题,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想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见老师正确的引导、激励、评价是"学困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用心一点,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动力,勇于前进。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困生"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困生"群体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分析寻找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对"学困生"进行长期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其体会到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2)加强学习计划的指导。学习计划是学生前进的方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指导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予以实施。
(3)努力培养"学困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让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有利于缓解课时与任务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进行合作学习。将学生4-6人组成学习小组,让至少3名优等生或中等生帮带一名"学困生",这样既可以实现学习上的互帮互助,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课后复习,巩固提高。复习要有针对性,主要针对遗忘的知识点和薄弱环节进行复习,还要考虑复习的渐近性,考前复习切忌一步到位,要螺旋式上升,循序渐进,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围绕复习内容,由浅入深,递进式进行,这样基础才能夯得更实。
(6)做好总结、积累纠错工作。纠错是学生的知识"背囊",是期中、期末复习的最佳资料。学生将重要知识点、易错点,特别是通过同学帮助、老师点拨才能理解的东西,重要的阅读方法技巧,自己的感悟,易错题记录在纠错本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犯错误。
初中语文如何开发"学困生"的潜能,是一项具体而艰巨的持续工作,我们教师只有投入更多的信心、耐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学困生"群体的教育就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语文教育论集》
[2]《新课改引领与点拨》;《学困生的相关知识》;
[3]《课堂的三分之二现象及其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