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
2016-05-12肖诗白
肖诗白
400年前,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巫师经常趁着月圆的夜色搅动着热气腾腾的大锅,还不时神经质地念叨着咒语:“加倍着努力干,火烧热了,锅烧开了,大家围着煮锅走,冷尸底下的癞蛤蟆,三十一昼夜的潜伏着,蛤蟆眼,蛤蟆脚,放到锅里来熬炼”。一直以来,蟾蜍总是能引起人们奇异的幻想,也许是因为它们相貌的丑陋和行为上的诡异。长在它们每只眼睛后面的毒腺让蟾蜍在西方文化中成了邪恶与巫术的化身。的确,蟾蜍行动缓慢且不擅跳跃,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而且它们平时藏在阴暗的角落,只有夜晚才出来觅食,这样的行为无疑让它们成为咒语首选素材。与之恰恰相反,蟾蜍在东方人眼中却被视为神物,千百年来,东方人一直给予蟾蜍动人的传说和纯真浪漫的想象。
实际上蟾蜍只是两栖动物家族中两栖纲无尾目中的一科。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别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且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我们平时所说的蟾蜍是指蟾蜍科的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头盔蟾蜍和花背蟾蜍,它们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
争鸣争斗,赢者进入蜜月期
每年节气的雨水过后,北京植物园樱桃沟的溪水还没有完全解冻,太阳正准备落山,空气也逐渐变得刺骨的寒冷。几只饥肠辘辘的流浪猫纷纷游荡在小溪旁边的山林中寻找食物。此时,它们不时地被水中传来的“咯咯”声吸引得竖起耳朵,这些对食物来者不拒的流浪猫很明晰这个声音是谁发出来的。一只雄性中华大蟾蜍趁着黄昏从溪底的淤泥中爬了出来,此时它急速振动着鼓出的咽下声囊而发出类似“咯咯,咯咯”的鸣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鸣叫会随着惊蛰的到来愈演愈烈,这种百蟾争鸣的场景奏响了蟾蜍繁殖的序曲。雄性蟾蜍的鸣叫是为了吸引等待在附近的雌蟾蜍,这样的鸣叫声音总是和新生命的降临联系在一起,因此古人经常把这种鸣叫比作婴儿的啼哭声,其实,这是雄性蟾蜍急于交配所发出的声音。
随着浮冰的溶化和水温的不断提高,更多的雄性蟾蜍加入了进来。对雄性个体来说,总是要面对“狼多肉少”的局面,因此它们最终要通过争斗来获得交配权。经过反复的抱团扭打以后,幸运得到配偶的雄蟾蜍会紧紧抱着雌蟾蜍的背部,它的两只前腿会死死扣住雌蟾蜍的腋下,它们以这种抱对的方式受精产卵。在此期间,雄蟾蜍还要时刻提防着那些单身的雄性个体,因为它们会不时地骚扰正在交配的雌性蟾蜍,希望赶走正在交配的雄性。而此时正在交配的雄性会拼命用后腿蹬开入侵者,并不断以鸣叫的方式刺激雌性受精产卵。
面对这些一心只顾交配的蟾蜍来说,根本不必担心岸边那些饥饿的流浪猫。因为对很多动物来说,青蛙虽是绝佳的美味,但食用蟾蜍是会丧命的。蟾蜍眼后部长有突起椭圆形的耳后腺,其中会分泌一种有毒的白色浆液,这对蟾蜍自身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而蟾蜍所拥有的这种浆液在我国被视为仙药。在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记载“教敕凡吏受言,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我国传统中医药中曾记载的“虾蟆丸”,其正确的解释为“蟾酥”, 而蟾酥正是在蟾蜍腺体中提取的这种白浆分泌物。蟾酥色白,性温,味甘辛,有毒,功能解毒清肿,其药性对人类的心血管系统有强大的兴奋作用。
蟾蜍的毒性被东西方文化完全给予了两种意义,但无论怎样,更重要的是雌性蟾蜍还是依据这一特点享受到了相对安全的蜜月期。在完成受精后,大蟾蜍会将自己的产卵地选择在水草丰富的地方,它们每只通常产卵2000-8000粒。蟾蜍的卵是在一种管状胶质的卵带内包裹的,像一串串微缩版的黑珍珠项链一样缠绕在水草上。
成为蝌蚪,活下来不容易
随着温度的变化,每一颗卵会发生变异。在短短的两周以后,蝌蚪的雏形渐渐发育完整,随后,它们便可以摆脱卵带的束缚漂移在池塘中了。早期的蝌蚪外形像小鱼,但它们的口内尚未出现口道,还不能摄取食物。当发育进一步完善后,它们的心脏会发育成一心房和一心室,后眼与鼻孔和头下吸盘相继出现,这时它们便可将自己的身体吸附在水草上。当它们的口腔出现后,口部便会出现角质齿,可以用来刮吃水草或藻类,并开始在水中独立生活。每到清明,当人们忙于祭奠扫墓时,变异结束并发育完好的蝌蚪几乎覆盖了北京郊区的大面积池塘,它们成群结队地寻找食物,远远看去就像河面刚刚被倒上了几瓶墨汁。
一直以来,由于蝌蚪的外形,人类总是把它与自身的生殖联想在一起。实际上,这些数量庞大的蝌蚪中的每一只都为了生存而拼命游动觅食,但最后只有极少数可以发育成为真正的蟾蜍。这就好比人类在受精时,能顺利与卵子结合的精子只是数亿中的一个,这不由让我们把蝌蚪与人类的创生联系起来。在两栖动物在地球出现后,才出现了人类,因此我们或许可以明白为什么古希腊人认为青蛙和蟾蜍是还未发育完的人。在他们的神话中,人类也正是由长着青蛙头的女神希科特制造而成的。
事实上,蝌蚪在固定水域的数量过于庞大时,体型较大的蝌蚪会本能地在水中释放出一种毒素,从而杀死刚刚发育的蝌蚪,这明显是自然界的一种种群调节现象。外加大量的蝌蚪在有限的空间内游动,自身的呼吸和大量的排泄物无法得到及时降解,会导致池塘中的含氧量下降,也会使大量的蝌蚪死亡。即便是存活下来的强壮个体也会受到来自龙虱、塘蝽等凶猛水生昆虫的威胁。最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幸运儿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大约在40天的发育后,幸存的蝌蚪又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它们先长出后肢,然后又长出前肢,尾部逐渐缩短,内鳃消失,肺开始形成,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变为二心房二心室。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不再像鱼,蝌蚪已变成了幼小的蟾蜍——在经历过严酷的生存考验后,蝌蚪才能向两栖动物独特的双重生活迈出第一步。从用鳍在水中游动到用腿在地面上爬行,这种双重生活的转化就是生物界进化的写照。生物起源于海洋,生物从水体走向陆地是进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后来生物通过爬行到直立行走直至人类发展至今的重要基础,而蟾蜍通过短短3个月便完成了从水体到陆地的进化过程。每一只大蟾蜍的成长都经过了生物界残酷的竞争和淘汰,所以东方人还流传着“蟾宫折桂”的成语——传说学子到蟾蜍精管辖的月宫去折一枝桂树枝,便可以保证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因此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叫蟾宫折桂。所以在生存竞争中获胜的成年蟾蜍也被引申为富贵及仕途有望的一种预兆灵物。人类发展至今,也时刻重复着种群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而人类对未知命运的恐惧也使他们对蟾蜍赋予了保佑自己的神力。
登上陆地,不小心成为保护神
当蟾蜍登上陆地的一刻起,它们就开始用四肢在地上爬行了,但包括蟾蜍在内的所有两栖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的皮肤布满了我们肉眼无法看清的小孔。当它们离开水源后,这些皮肤上的小孔就好比一个个漏斗一样将它们体内的水分丧失掉。因此通常情况它们不能远离水源。在有些国家的传统中,人们依据这一特点来预测天气:当蛙类远离水源时,就证明雨水即将到来。但蟾蜍的皮肤要比青蛙耐旱得多——蟾蜍的皮肤高度角质并生有很多瘤状突起,还能够分泌白色的毒液,因此它们可以到相对远离水源的地方觅食,有时也会误入民宅。在16世纪的欧洲,如果在一个少女的卧室里发现蟾蜍,人们马上会认为她是巫婆。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讲述这样一件事,裂开的石头会钻出一只蟾蜍,这到底是传说还是巫术呢?实际上,蟾蜍栖息在石缝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那里生活着不少它们爱吃的翘翅目昆虫。
时至立夏的夜晚,成体的大蟾蜍会趁着夜色登陆到陆地寻找食物,它们的食量非常惊人,几乎无所不吃,只要在它们眼前活动并让它们认为是可以吞下的它们都不会放过。蟾蜍长着一条极富黏性的舌头,舌根位于下颚前部,因此舌头能弹进弹出并可以伸得很远。在吞咽猎物时,蟾蜍通常会通过眨眼使眼球后移,由此生成的力量可以将猎物推进喉咙。1只成年大蟾蜍可以连续吃掉4只小白鼠,这相当于1个人连毛带皮吃进4只羊羔。口叼钱币的蟾蜍装饰物在现代社会中是供不应求的装饰物,由于蟾蜍食量过大,声囊又不发达,不善鸣叫,因此被商人认为是不露财的象征,故而是旺财、守财的福爷。至今许多人还将身体肥硕的铜制金蟾摆放在对应大门的位置,以求得自己的住所广招财源。
在中国,人们不但喜爱蟾蜍,甚至还崇拜它。每年春节的这一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那地村的壮族村民在迎接春节到来的同时,还要举行一场已经延续近2000年的传统仪式——玛拐节。玛拐是当地的土语,指青蛙和蟾蜍。那里一直流传着春节验玛拐骨的习俗,因此也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节日。他们把头年安葬的蚂拐打开看的时候,如果它是变白的,就说明今年种棉花会大丰收。如果是变花的,就说明今年养蚕就丰收了。如果是黄的,就是稻谷、玉米都大丰收。如果是变黑色,说明今年就是祸了。这个习俗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据说灵得很。
玛拐节开始前先要准备玛拐旗,还要立旗幡,随后由一支敲锣打鼓的队伍挨家挨户地讨米。在当地讨玛拐米的人则是将福气带到献米人的家中。在正式仪式开始前,村里的孩子们要去捕捉一只青蛙或蟾蜍,然后将其放入棺材,等到次年开棺验骨。将玛拐入棺后还要砍倒玛拐旗。按当地人的说法,葬送的这只玛拐象征死去的玛拐神索吉,而砍倒玛拐旗预示着玛拐神索吉将重回人间,于是,一场葬礼也就变成了值得欢庆的节日。在这个隆重的仪式上,会有化妆成青蛙的年轻人在玛拐的小棺材旁跳舞,以求得当地的青蛙与蟾蜍世代繁衍,保护庄稼。而接下来会有几位妇女上来表演水稻的收割、脱粒、运输。这仿佛与玛拐毫无关系,其实这也蕴含着先民对青蛙和蟾蜍崇拜更重要的原因。影响水稻发育的并不只是害虫,水稻对天气变化也非常敏感,而当地又有“青蛙叫,雨水到”的农谚——由于蛙类和蟾蜍身体结构的关系,它们的叫声能够预测水旱。蛙类和蟾蜍的肺比较薄,呼吸氧气不够,要靠身体表层的黏液帮助吸收氧气。当要下雨了,水蒸气很多的时候,这层黏液很稀薄,吸收氧气正常,它们的叫声就很洪亮。如果要干旱了,水蒸气一少,它们的黏液就干,吸收氧气不顺,因此叫声就弱小。这是壮族祖先总结自然的结果——蛙类的叫声洪亮了,水就要来了;叫声小了,就要大旱了。因此古人以为青蛙和蟾蜍跟天上的雷王有来往,就把它们供为自己的守护神。
敏感类群,环境变化更易受伤
蟾蜍的生长被我们给予了过多的神化和想象,但在现实中,被认为是神物的蟾蜍却面临诸多问题。由于蟾蜍水陆两栖独特的生活史,它们的皮肤布满小孔而具有渗透性,外加它们从出生就没有羊膜和壳等结构的保护,会更直接地接触外部环境,所以对环境的敏感性要高于其他类群,两栖动物也一直被认为是检测环境变化的风向标。卵带时期和蝌蚪时期其实是蟾蜍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此时它们对水体环境因子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环境的污染使它们的生存每况愈下。目前,包括蟾蜍在内的许多两栖动物都出现了严重的种群衰退现象。有调查显示,城市周边或农村使用的除草剂对蟾蜍蝌蚪的发育和运动频率产生了很强的抑制作用,并使成年蟾蜍的捕食能力大幅度下降。由于农业耕种过程中的除草剂只有很少部分被植物吸收,大部分则遗留在与作物同一生境的动物体表和土壤及水体中,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污染,从而降低两栖动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目前,很多人为因素对于水质的改变,导致水资源人为上的重新分配,对两栖动物的迁徙、繁殖都产生了破坏作用。
李涛
媒体工作者,从事摄影创作20余年。四川省德阳市观鸟爱鸟志愿者协会发起人之一,现任协会副会长。2005年起专题拍摄德阳野生鸟类,记录到德阳野生林鸟、水鸟近200 种。为《中国国家地理》《四川日报》《成都商报》等刊物提供野鸟照片200余幅,出版有《树大根深》《人鸟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