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古为新 俯拾即是

2016-05-12沈实现

风景园林 2016年10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师传统

沈实现

与古为新 俯拾即是

沈实现

当代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从乱花迷眼到逐渐沉淀和积累,正慢慢呈现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对设计的自省。本文以回归传统、回归土地、回归当下3方面为线索,探究当前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新价值取向,并对这3种取向进行剖析和溯源,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和论证;同时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美院景观系的教学实践为辅,探索在新价值取向下的理想状态的造园途径之一,以期对中国风景园林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和期待。

风景园林;价值判断;发展趋势

中国的当代风景园林行业既有过“烈火烹油花锦簇”的繁华,也经历着“风雨飘摇思变革”的阵痛,当设计师案头的图纸不再成摞成摞出现,当海归人才成堆成批涌现,当各种国外思潮风起云涌之际,是时候慢下来思考中国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走向与变革了。

近日读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其中二句话颇有感觉,分别是《纤秾篇》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和《自然篇》的“俯拾即是,不取诸邻”[1],掐头去尾,放在一起,也许恰能表明笔者对当代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新价值取向的一种研读。

实践和教学犹如风景园林学科河流的两岸,并行向前,此岸风过,彼岸花开,此岸灯火阑珊,彼岸亦影影绰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笔者问水行舟,尝试以实践与教学并置的方式讨论这些价值取向,并思考其中的共通或殊异。

1 与古·回归传统

“与古”是一种态度,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中国有几千年的造园史,前辈先人们积累了太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学习,“巧于因借、贵在体宜”,“高阜可培,低方宜挖”,“构园无格,借景有因”这些对场地基址研读、地形地貌塑造、周边环境协调等重要的设计智慧在明代(计成《园冶》)就被高度概括出来,直至今天仍然是一个设计师基本素养的体现,也是设计作品高下之分的评判标准之一。

1 “与谁同坐”庭院"Yu Shei Tong Zuo" courtyard

郭绍虞《诗品集解》引李德裕《文章论》“譬如日月,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中国的古典园林和书法、绘画早已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日月光辉,浸润于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弃之不见”,也不是“陈陈相因”,而是要深入挖掘和思考,推陈出新,继承发扬,使之虽“与古”而“光景常新”。

早年留洋海归的大师们在海外时西方现代设计课程成绩优秀,而回国都不约而同的成为传统建筑和园林的保护者和研究者,如梁思成、杨廷宝、童寯、陈植、冯纪忠等人,也许这正是“传统”的魅力所在,“与古为新”也是冯先生对自己唯一完整建成的作品“方塔园”的评价。

所幸,经过十几年间的纷纷嚷嚷,传统造园的思想正慢慢焕发新的光辉,2014年在深圳召开的“中国风景园林传承与创新之路暨孟兆祯院士学术思想论坛研讨会”恰如其时的为传统造园文化的复兴拉开帷幕,而孟先生的得意门生朱育帆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与古”的探索,在北京金融街吕祖公庙北院改造中他用叠涩灰砖墙、转折回廊、下沉庭院、砾石铺地、流水景墙、竹丛、老枣树组织起一个精巧的文人庭院,让人在这个面积仅145m2的庭院中获得内心的安宁,而太湖石和锈蚀钢板的对峙则标示着他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创新的接纳,庭院名曰“与谁同坐”,与“清风”?与“明月”?抑或与“念想中的传统”。之后,他所设计的香山88号院可以看作是“与谁同坐”的放大版,在林泉之中“栖居香山”(图1)。[2]

2 大三作业:潘冰旎《“雪山楼阁图”之平面转译》,沈实现指导"Snow Pavilion picture" translate to plane

笔者所在的中国美院景观系,秉承“山水润心,哲匠造园”的教学理念,几年来一直在探索传统造园的发扬与创新之道,从解读传统山水画、回归手工匠艺、在场设计等方面“与古”研究,乘之愈往,识之愈新。在学生低年级的课程中安排了山水画论、山水画、书法等传统美学熏陶和技法训练的课程,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尝试把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到现代的功能需求之中,以传统艺术的技法进行现代语言的表达,《“雪山楼阁图”之平面转译》是以投射古画探索传统山水画对当代风景区规划之启示,让学生把散点透视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想象转译为有明确路径和功能分区的平面,而在后一阶段的规划中则尝试先构思散点透视的漫游空间,再落实到平面;《山海经》则是以古代神话传说为契机探索自然山水悠游与儿童游憩的关系,让儿童远离电子污染,远离被动式的游乐设施,由怯魅而返魅,真正回归自然,这也是“如画风景”、 “都市林泉”等课程的一些片段摘录(图2-3)。

2 俯拾·回归土地

“俯拾”是一种行为,是对土地和自然的尊重。先“俯”而后有“体察”,有“体察”而再有“拾得”。回归自然,回归吾乡吾土,回归真实的土地,这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城市化碎片的反思。

“阳春召我以烟霞,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自然界到处都是诗的素材,诗人经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有了真体会,真感受,那么佳作自然而来,完全不用冥思苦索,更不必乞求于堆砌辞藻,排比典故。对于设计师而言,我们用心观察自然,悉心关爱土地,场地本身就告诉了我们怎么去做设计,佳作天成,完全不用去追求形式的酷炫。

由多义景观主持完成的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就是一个尊重自然、俯拾土地而得的无痕设计。场地是一处三面环山的谷地,原来是西湖疏浚淤泥的堆积场。多年后沉积于淤泥之中的植物种子自由地发芽生长,呈现出一片杂乱却富含生机的荒野景观。设计师在全面体察基址现状的基础上,经过慎重考虑,保留了基址绝大部分现状,用一条高低曲折的木栈道漂浮于淤泥之上,穿行在湿生林地、浅水沼泽和池塘水泡之间,引导人们欣赏土地本身就具备的自然演替之美,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图4)。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的场地原来是一个采石场,半个多世纪的采石使南坡山体中空,高差达50多m,以朱育帆教授为首的设计团队尊重场地现状,充分利用这种断崖深潭的地形地貌,结合中国古代的“桃花源”隐逸思想,因山就势设计叠瀑、堑道、栈桥和平台,著手成春,把一处危险的、不可达的工业废弃地转变为特色鲜明,充满吸引力的游览胜地(图5)。

无独有偶,中国美院景观系2015年的毕业设计中,有一组学生选择了杭州近郊的蛇山旧采石场作为基址,基址视域比辰山矿坑更为开阔辽远,高差也更大(最高高差约80m),显然已不具备桃源胜景的隐逸气质。在身体力行的攀爬完这座废弃矿山之后,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学生发出“要是我们会水上飘、壁虎游的功夫就好了”的感慨,于是先“俯”而后“拾”,设计主旨呼之而出——“绝壁侠园”(图6-7)。

学生在设计说明里如是说“……这种侠客心境在采石场矿坑的陡峭绝壁上找到了一种对应,自己将武侠文学难忘的经典场境,飞檐走壁,石洞参秘,别有洞天,风和云崖,绝壁千仞结合现状崖壁进行设计,形成一条线性的侠客精神体验之路。不同的线路组合有不同的惊险度、趣味性和体力值,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侠园中,雷鸣骤雨,轻纱薄雾,神秘幽光,暗香浮动……”

3 为新·回归当下

“为新”是一种精神,是对传统的发扬和对当代需求的关照。“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强调的是诗人从观察和体验生活中获得灵感,不断创造新的意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经济与文化基础,园林设计一方面是回归传统,另一方面是回归当下,适应时代的需求,应用新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满足当代人生活和游憩的需要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城市广场、市民公园,延续古典园林的小桥流水显然不适宜这样的尺度和受众,嫁接西方常见的大草坪、大铺装在东西方迥异的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下早已有无数失败的案例。多义景观在烟台青龙山文化广场的设计中始终关注当下,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用合情合理的方式解决一系列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之后,自然而然“为新”的设计就水到渠成。

4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木栈道Boardwalk in Jiang Yang fan Eco Park

3 大四作业:姚凯、维罗尼卡《山海经》,沈实现指导Shan hai ching

5 矿坑花园Quarry Garden

6 蛇山采石场现状Present situation of snake mountain quarry

7 大四作业:段文林、张艺萌《绝壁侠园》,邵健指导Chivalrous swordsman’s garden in precipice

设计师通过竖向高差的多维处理解决道路噪音干扰和城市空旷散漫,并顺带融入服务用房和业态设施,利用一系列微微起伏的绿岛分隔出多样的空间,并赋予这些空间不同的使用功能,同时远方青龙山的山势和植被重新引入广场中,使广场与青龙山融合在一起。华灯初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们在这里闲坐,散步、跳舞、看演出,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所需,舒适地徜徉其间(图8)。

与城市相对的是乡村,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让居住在城市的人开始有了乡愁,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这诗一般的语言里可以品读出整个中国社会对城市化的反思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弘一法师曾在歌词里写道“高枝啼鸟,小川游鱼,长把开情托”,乡情就像是“高枝啼鸟、小川游鱼”一样,平凡无足道,然而反过来却深挚朴厚,永久消磨不了。

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郑捷在主持杭州灵隐寺边上的法云安缦酒店时,以山居为特色,沿着古道和溪涧逶迤辗转地组织民房、茶园、石桥、山林、土墙等一系列元素,营造江南山野的清幽与散淡。[3]当然,在隐逸的画风下,舒适的地热、卫浴这些现代的设施才是看不见的设计工作量和投资,这也是“与古为新”的现实关照(图9)。

如果说法云安缦以乡土和隐逸作应对当下城市的喧嚣,迎合都市人久违的乡情需求,那么临安太阳公社的实践,则是以生态农业探索当下乡村的产业困境,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猪舍由中国美院建筑学院的外聘教师陈浩如团队设计完成,巨型青竹构筑成一个自我稳定体,如同一只大鸟,轻盈地落在鹅卵石砌成的矮墙上,屋顶使用的茅草兼具防水和透气的功能。这是以西方的建构语言用东方的乡土材料完成的设计,也是传统朴素自然观在当代社会的回归和体现(图10)。

杭州龙坞茶村的入口广场设计也同样尝试着用当下的设计语言来表现当代的乡土之美,本来设计团队应用参数化手法设计了三道飘逸起伏的青砖墙围合出整个广场空间,把墙脊、坐凳、石桥、月洞门等元素融为一体,一方面是对周边绵延山势的呼应和延续,另一方面以景墙隐喻龙之脊背,龙隐于坞,也是对茶村龙文化的回应。虽然限于乡村的施工技术和条件,参数化的左右偏振和波纹衍射做了最大程度的简化,但是作为舶来品的设计语言已经融入了东方的文化,是设计师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做设计时的一种辅助,恰如其用地为场地服务,由场所精神衍生而来(图11)。

4 即是·殊途同归

“即是”是一种状态,是对文化的自信和对设计的自省。在当今这个时代,东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已经从隔岸互望到出双入队。国外景观事务所的合伙人和负责人往往就是华人,中国的景观事务所每年也有大把外国应届生来求职。

我们不再唯新唯西,不再纠结于“风景园林”还是“景观设计”,大家都直面最真实的设计对象和设计问题:原初的自然需要设计师去保护,受伤的土地需要设计师去呵护,城市的扩张需要设计师去协调,冷漠的都市生活需要设计师带去庇护的方舟……

多元的问题带来多元的解决方案,中西方的设计师们都在以自己的实践探索着解决之道:有人紧跟前沿,应用着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材料;有人追溯传统,致力于文人造园的当代创新,有人尝试跨界,从其他专业领域整合城市、建筑与景观;有人关注特殊群体,扎根乡村、灾区、低收入社区……

“如将不尽”的众生相没有高下之别,道不自器,与之圆方,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即可渡道。殊途同归的是冯纪忠老先生所说的一句话:“人与自然是个大题目,风景园林是个小题目。”首先是敬畏自然,然后才是师法自然、诗意栖居……

致谢:

感谢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邵健教授的支持与帮助。

注释:

图8由多义景观提供,图10由山上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图2-3、图6-7为学生作业,其余为作者自摄。

[1]唐•司空图著,罗仲鼎,蔡乃中,吴宗海 注.二十四诗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39.

Tang Dynasty•Sikongtu written,Luo zhongding,Cai naizhong,Wu zonghai notten.The Twenty-Four Moods of Poetry[M].Hangzhou:Zhejiang Ancient Book Publishing House,2013:39.

[2]沈实现.三十回望[J].园林,2014,(10):P39.

Shen shixxian.Looking back on the thirty [J].Garden, 2014,(10):39.

[3]沈实现.本土建筑与本来景观[J].建筑师. 2013, (2) :42. Shen shixxian, Native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J]. Architect, 2013 ,(2):42.

[4]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04. Meng zhaozhen.Yuanyan[M].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12:204.

With the Old as New Found It Everywhere

SHEN Shi-xian

The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in this decade. From chaos regular pattern, designers begin have their ow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 reflection upon the design. By returning to the tradition, land and current as a clue, the article sorts out the new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urrent landscape design, analyzes the representative design works under these new values and also explore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as the example, we want to find a fresh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ideal state in garden designing under the new value orient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val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8 青龙山文化广场Tsing Lung Shan Cultural Plaza

10 太阳公社猪舍Pigsty in Sun commune

11 龙坞茶村参数化景墙Parameterized wall in Longwu tea village

TU986

A

1673-1530(2016)10-0057-05

10.14085/j.fjyl.2016.10.0057.05

2016-07-05

沈实现/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来设计工作室主持人(杭州 310024)

SHEN Shi-xian, who is a doctor,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He is also the master tutor and chair designer in the original design studio.

修回日期:2016-10-08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设计师传统
小小设计师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设计师访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推荐一个设计师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