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之上斯塔滕岛的风景园林印记
2016-05-12吴晓彤郑曦
吴晓彤 郑曦*
场地之上斯塔滕岛的风景园林印记
吴晓彤 郑曦*
关注场地的建构一直是风景园林的核心。历史上重要的风景园林设计实践和理念基本都是基于对场地的严谨认知和探索,并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时间检验。本文以斯塔滕岛为研究场地,从时间的维度探讨与斯塔滕岛结下不解之缘的3位风景园林师的故事,剖析他们基于斯塔滕岛的风景园林实践与理论体系形成之路。追述场地自身随时代发展的改变,以及不同时代风景园林师与场地的互动所触发风景园林的源起和变革,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思想变革对风景园林行业和建成环境产生的深远影响。
风景园林;场地;斯塔滕岛;风景园林实践;风景园林师
Fund Ite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 (YETP0749): the study of structure and diagram of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network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design with research"
纵观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史,关注“场地”的建构一直是核心。风景园林学是“处理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的关系,有关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艺术和科学”[1]。无论风景园林是对自然环境的人工干预还是对建成环境的再建构,都需要依托实体场地。
历史上重要的风景园林设计实践和理念基本上都是基于对场地的严谨认知和探索的结果,并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时间检验。在100多年的现代风景园林发展史中,许多基于场地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探索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思想和理论,也塑造出了著名的风景园林师,这些场地也因此具有了风景园林印记,成为全行业研究与认知的经典案例。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和雪铁龙公园、以及我国杭州的花港观鱼公园、上海的方塔园等。
在这些星光熠熠的场地中,位于纽约的斯塔滕岛(Staten Island)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机缘,成为3位不同时代杰出风景园林师的实践场地,也催生了不同时代特征的设计思潮,而留下了深深的风景园林印记。本文从与斯塔滕岛结下不解之缘的3位风景园林师的故事出发,剖析他们的实践与理论体系形成之路。追述场地自身受时代发展而演变的特征,以及场地发展与风景园林师的持续互动所触发的风景园林源起和变革,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思想变革对风景园林行业和建成环境产生的深远影响。
1 从斯塔滕岛出发
斯塔滕岛(Staten Island)最早由韦拉萨诺(Verrazano)于1542年发现,是纽约第5个区,岛长约22.5km,最宽处约11.7km,面积约为155km2,岛上风景优美,东部及东南部有许多优良海滩,为纽约市民假日休憩之处[2](图1-2)。
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农业生产仍是主要经济发展方式。斯塔滕岛迎来了年轻的弗劳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在此开垦农场,在对农场整理中获得了场地设计的初期经验。未曾料到这指向了现代风景园林的职业创立和学科的初期繁荣。
此后,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北美曾作为风景园林师从业范畴的城市规划脱离了风景园林自成一家,风景园林学从综合的广域规划与设计逐步转向更为聚焦中小尺度花园与公园的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面对二战后的城市重建背景,行业陷入发展瓶颈。正是在此时期,伊恩•麦克哈格(Ian L. McHarg)将生态思想纳入到风景园林规划中,拓展了风景园林行业的内涵。他在1969年出版《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对斯塔滕岛的环境评价进行系统研究,采用“千层饼”图解分析方法和基于场地自然演进过程的价值体系和评价方法,较为清晰的展现了基本生态规划设计思想,是麦克哈格从事的最为精心的工作之一[2]。
1 斯塔滕岛地形图(新泽西,纽约),1897年,1:62Staten Island [New Jersey, New York], 1897,1:62
2 斯塔滕岛鸟瞰图Bird's eye view of Staten Island
3 奥姆斯特德在斯塔滕岛上带有门廊的农舍,1924年Olmsted Farmhouse with porches,1924
4 奥姆斯特德信件手稿摹本中最早有关土地改善的速写,1847年Facsimile of letter with Mr. Olmsted’s earliest sketch for improvement of grounds, 1847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斯塔滕岛西岸建设了当时纽约最大的垃圾场,这个曾经如画的岛屿开始默默忍耐来自整个纽约“疯狂”城市化建设带来的苦果。在21世纪初,不堪重负的垃圾场终获重生之喜,拟在斯塔滕岛垃圾场上兴建的清泉公园为场地系统规划了未来30年的发展愿景,风景园林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赢得了设计竞赛,也成为践行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理念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风景园林行业在新世纪再一次腾飞,加入到后工业化城市时代的复兴建设中去。
2 起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中现代风景园林时代的到来
18世纪60年代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各领域的巨变。欧洲的现代化催生了公园的建设诉求,并逐渐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在大洋另一边,美国于19世纪初期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30、40年代开始进入城市化起步阶段,并迎来第一次移民大浪潮。1840年,纽约进入高速发展期,由于移民的涌入而人口突增。到了1850年,移民占到市人口的近半数。欧洲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高素质劳动力,加速了这座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而在纽约最南部的斯塔滕岛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一直以来则被人们称为“被遗忘的市镇(the forgotten borough)”。在19世纪末斯塔滕岛正式加入纽约市之前,小岛得以享受着它宁静的田园岁月,并作为纽约的城市粮仓以农场大规模生产为主。
2.1 将知识实践于土地:奥姆斯特德的求
学经历和斯塔滕岛农场环境治理实践
1844年,年轻的奥姆斯特德在尝试了商人、学徒、海员等工作后开始接触农业,认为农业科学是和医药、法律一样重要的专业。奥姆斯特德自觉这项工作十分适合自己,此后数年更在多个农场实习并参加了本杰明•西利曼(Benjamin Silliman)教授的化学和科学农业课程(虽然由于漆树中毒未能正式入学耶鲁大学)。之后他拥有了第一个农场,但土质贫瘠。1848年1月,他的父亲又帮他收购了在纽约州南岸的斯塔滕岛中一个125英亩(约50.59hm2)的农场①(图3),奥姆斯特德随即在此定居,并在之后近10年的时间里不定期耕种。他将西利曼教授的理论付诸实践并喜获丰收,还利用学习过的土木工程知识主导了一系列农场中的工程建设,包括将谷仓转移到更优良的位置,调整车道线路,并疏导农场的场地排水,将屋后的淤泥坑重塑为景色优美的洁净池塘(图4)。岛上的其他农场主们对他的农场整治措施赞叹不已,纷纷请他来设计改造自己的农场。奥姆斯特德很快发觉到自己走向了全新的领域。[3]
虽然奥姆斯特德参与农业实践的短暂光阴无法与其后漫长风景园林职业生涯相提并论,实践对象的土地规模也非常小,但播种耕种并期待收获的农民经历,以及选址布局、改良土壤、挖渠灌溉等等运用科学知识开展建造实践以改善环境的体验和感悟,为其日后以场地为核心的规划设计思想积累了早期的实践经验。在今天看来,奥姆斯特德在斯塔滕岛的农场建设,成为他传奇般风景园林生涯的起点。
2.2 风景园林奠基者:卓越才华赋予行业持久生命力
1850年后,奥姆斯特德在英国的旅行中考察了大量的公园和私人庄园。并细致的考察了桥梁、马车道路以及排水系统的建造,并对公园面向人民敞开胸怀的做法赞不绝口。回国后,奥姆斯特德不再像此前那样投入于他斯塔滕岛的农场建设,转而着手写作,记录他在英国的所见所感。这本书于1852年出版,名为《一个美国农夫在英格兰的游历与评论(Walks and Talks of all American Farmer in England)》。[4]
英国的游览经历激发了他对自然风景园的探索之心,由此引发的深入思考、撰写的书籍更扩大了人们对他的认知度,提升了他的影响力。此后,他以更为积极的姿态走入了公众视野。
在现代风景园林职业诞生的18世纪60年代,美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欧洲先进科学技术的涌入促进了美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这个社会巨变的年代,奥姆斯特德从青年时代的广泛职业尝试到确立风景园林师作为一生的执着追求,是特定社会环境和其个人经历选择的综合作用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取得的成就绝非偶然。在他成为风景园林师之前,已经肩负多重角色——出众的农民、优秀的社会新闻记者、成功的作家和出版商、以及严谨的社会评论家。在他成为职业风景园林师之后,仍笔耕不辍,记录并传播行业的声音。他不仅参与了大量的规划设计实践,还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游历体验机会,得以进一步扩大视野并升华理论思想。而斯塔滕岛农场的场地治理实践对于其职业塑造积累了难得的早期实践经验,对其后期职业实践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3 转折——工业时代生态学植入下的行业拓展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进入城市发展最重要时期,到1920年美国基本实现城市化,大量的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已经占全国人口的1/2以上。[5]在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The Chicago World's Fair)和1907年芝加哥伯纳姆(Daniel Burnham)规划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代表了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5]1929年城市与区域规划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风景园林专业中分离出去,风景园林和规划之间的裂隙不断加深。很多风景园林师的从业范畴局限在花园和艺术领域,而城市规划师则逐步抛弃了具体的美学、生命科学和技术,走上抽象的宏观政策研究[6]。1929年,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导致私家花园建设全面暂停,风景园林行业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虽然二战后行业逐渐回暖,但行业内已几乎没有有关讨论区域和城市尺度上问题的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生态科学的成熟,生态主义思想和生态规划方法逐渐成为了风景园林师的讨论主题。这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风景园林师,包括乔治•希尔(George Angus Hill)、菲利普•列维斯(Philip Lewis)、伊恩•麦克哈格(Ian L. McHarg)等,他们都创立了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和区域规划系教授伊恩•麦克哈格(Ian L. McHarg)的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对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9麦克哈格出版《设计结合自然》,书中有一章内容细致描述了对斯塔滕岛环境评价的分析研究,是其“千层饼”图解分析方法的代表作。透过这些珍贵的分析和记录,我们得以了解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斯塔滕岛仍未遭受到工业化破坏的状态,岛上绝佳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令人印象深刻。这片优良的土地具有极高的开发潜力,显然开发商和纽约政府也意识到了它的价值。
3.1 视发展过程为价值:麦克哈格对斯塔滕岛的环境评价研究
1898年斯塔滕岛纳入纽约管辖范围,此后岛上城市化发展加速,一直以来单纯的农场庄园和自然风光面临土地开发的抉择。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到了20世纪中期,斯塔滕岛百废待兴。在此背景下,纽约公园局委托麦克哈格等人组成的团队对斯塔滕岛的土地利用进行研究,遴选适合特定土地利用的地区,为后期规划做资料准备。
1966年麦克哈格团队提交报告对斯塔滕岛的自然演进过程做了详尽的分析,细数岛中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源,并识别地区土地利用的内在适合度,采取的识别方式是对提取的因素分级评价、图纸叠加等(图5)。在分析过程中,他强调认清物质和生物进化过程所具有的动态特征与人的相互影响的重要性,提出要识别自然演进过程中固有的社会价值。他对斯塔滕岛的诸多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如不利于排水的地表和土壤情况,可能的洪水、飓风和海水淹没风险。然而,地方政府最终并没有采纳这些研究结果,以至于在50年后当人们发现飓风破坏最严重区域正是麦克哈格提出不适宜城市发展的区域时,才悔不当初的意识到这项研究的宝贵之处。
有关斯塔滕岛的研究作为展现麦克哈格生态规划分析理念和方法的优秀实践,是麦克哈格从事的最为精心的工作之一[2]。虽然这些研究没有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开发中得到落实,但从相关政府部门在规划前委托风景园林师研究场地特征选择保护和以指导规划建设这一点,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近百年来风景园林师的努力已开始得到社会的关注并有希望得到最终信赖。社会和公众的支持和信赖是风景园林师得到实践机会的必要条件,无论在过去、现在或是未来都是如此。继奥姆斯特德的斯塔滕岛农场的早期场地整理实践后,麦克哈格的斯塔滕岛生态规划分析成为了影响至今的生态规划范式。
5 《设计结合自然》中对斯塔滕岛的现状分析Fieldanalysis of Staten Island in Design with Nature
3.2 生态规划思想下风景园林的持续发展
麦克哈格等风景园林师的生态规划思想和方法将风景园林学引向了生态学途径,拓宽了行业的内涵和范畴,为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引领学科向综合性学科发展。生态思想的引入对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与领域的拓展产生了影响至今的重要意义,在麦克哈格生态规划途径基础之上,几代学者和设计师通过多解生态规划、综合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规划等理论方法的出现对其进行不断的补充与适应性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更为强调“设计”协调城市和生态进程[7],探讨城市视角下的“城市生态学”,“生态”与“设计”的融合等。
4 路口——后工业社会城市视角下风景园林的反思和探索
西方国家在20世纪后期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城市也由工业城市转向后工业城市并面临严峻的城市问题与生态危机,城市建设由中心区向郊区发展并展现多中心化特征。进入21世纪,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大量的工业生产用地遭到废弃亟待重新开发利用,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建构开始成为行业焦点。风景园林行业也在依据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而不断提出应对策略,如从城市的视角审视风景园林,和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审视城市化。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生态都市主义等理念和相关设计实践尝试的积累,为后工业时代城市的复兴提供风景园林式的解决方案。
詹姆斯•科纳作为当代最为知名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家之一,发表了大量论述当代风景园林理论的文章与著作,并在10多年来参与了一系列代表性的后工业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其中斯塔滕岛上的清泉垃圾填埋场竞赛是其较早竞标成功的项目之一。
4.1 面向未来的“生命景观”:詹姆斯·科纳清泉公园的斯塔滕岛垃圾场环境治理
斯塔滕岛的优美自然与农业风景在20世纪后半页纽约城市化建设中一度濒临崩溃。在1948年,岛屿西岸的清泉与潮汐湿地开始承接数目惊人的城市生活垃圾,并在其后成为纽约最主要的固体生活垃圾填埋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场(Fresh Kills Landfill),那里的垃圾山“大得能够从太空中被拍摄到”[8](图6)。“清泉”不再,往日的人间“天堂”沦为工业时代的牺牲品。直至20世纪末,垃圾填埋场才在愈发激烈的争议声中重获一线生机,开始逐步停运。2001年纽约市政府关闭垃圾场并着手举办国际设计竞赛征集“清泉公园(Fresh Kills Park)”设计方案以恢复场地自然景观(图7)。虽然垃圾场在“911”事件后经历了短期的再次使用,但场地重返自然已是大势所趋。
6 在斯塔滕岛西岸停靠的运送垃圾的平底驳船和清泉垃圾场内的垃圾堆,1973年5月GarbageScowready for unloading and garbage dumps in Fresh Kills landfill on the west coast of Staten Island, May 1973
最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的田野设计事务所(Field Operation)的“生命景观(living landscape)”方案在2003年赢得竞赛并于2006年公布总体规划,计划全部工程需30年,开创了建立在自然进化和植物生命周期基础之上的生态风景园的新形式以及废弃地再生的新范例[8](图8)。采用的措施包括修复严重退化的土地,恢复自然湿地、盐沼、草地、林地,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并加入为市民提供的文化教育、游憩设施等[9]。清泉公园面积是纽约中央公园的2.7倍,约8.9 km2。项目从2008年10月开始建设,分3期建设,将至少持续30年,预计在2035年到2037年间完工。与科纳近年身负盛名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相比,清泉公园的重生之路还很漫长。
4.2 展望新世纪:面向城市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探索
针对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化,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的提出为风景园林学科探索面向城市的风景园林带来了机会,它模糊了风景园林、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界限,促进了学科间的合作,为后工业时代下大都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是近年来风景园林视角的城市研究与实践领域重要的思想之一[10]。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风景园林带来了更多可能。自20世纪麦克哈格的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促进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到1990年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大发展促使设计行业进入数字时代,随着风景园林的内涵愈加广泛,研究的对象愈加复杂,与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协作愈加密切,数字技术无疑将会成为行业强有力的基础工具参与到设计中来,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7 从垃圾填埋场到公园发展时间线(1914年至2001年)Landfill To Park Timeline(from 1914 to 2001)
8 詹姆斯•科纳田野事务所的清泉垃圾场竞赛方案平面图和轴测图,2001年Plan and isometric diagram of Fresh Kills landfill Competition by James Corner/Field Operations
9 斯塔滕岛的风景园林印记Landscape Architectural Marks of Staten Island
5 回溯斯塔滕岛:三个时代的特征及诉求
从一座小岛管窥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是一件有趣的事。通过纵向对比可以发现,跨越3个世纪的斯塔滕岛在不同时代反映出了不同的诉求,而面对同一个场地,不同时代的设计者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决策。场地的诉求不同与特定的自然、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应对决策的不同则是特定时代背景下设计者对场地诉求的个性化回答的结果(图9)。
前工业时代传统的农业社会,岛屿中土地的价值仍主要在于它的农业生产能力,优质肥沃的土地能够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对农业土地的治理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奥姆斯特德梳理农庄的水系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社会中对场地诉求的回应。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过渡中出现的城市化浪潮,也孕育了早期城市公园的出现。风景园林职业作为缝合城市与自然裂痕的粘合剂,开始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工业时代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财富积累、资源开发、工业生产等一系列变化,带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剧烈变革。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中土地的原始风貌转而使其最大限度的开发以服务于工业生产。麦克哈格对岛屿的分析就是为了在对岛屿资源最小破坏的条件下满足城市开发和工业生产的需求。风景园林师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场地的分析和规划中,以动态和多元的视角审视场地,引导场地发展。
及至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工业时代带来的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审视盲目发展给土地带来的难以弥补的创伤,但不可忽视的是修复的代价是巨大的。垃圾场的修复也许需要30年或者更久,但全球范围内仍有太多土地在经受更大的破坏。这些土地在未来需要多久才能恢复?还能恢复吗?这太难回答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场地的营建,不仅要根植于场地的过去,理解场地的现状,更应该能够指引场地的未来发展,是可持续的。
6 场地之上的风景园林构建
当今“Landscape”仍然是一个复杂且难以明确定义的概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建成环境愈加复杂的大背景下,面临机遇和挑战的风景园林师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风景园林的范围和内涵也随之不断拓展和深化。但总体来说,基于场地建构的人居环境改善,曾经是也将会一直是风景园林的核心主题和目标。对场地的深入研究,以场地为载体的设计建构实践和相关理论的提取,将促进从业者探索更好的与人工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人类生存空间。
注释:
①这个农场原名伊克利宅第(Akerly Homestead),奥姆斯特德将其重新命名为Tosomock农场,其后又更名为 “雅顿森林(The Woods of Arden)”。如今奥姆斯特德的旧宅仍静静矗立在4515海兰大道上(Hylan Boulevard)。
②图片来源:图1引自: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官网;图2引自(美)伊恩•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中黑白鸟瞰图;图3来自维基百科共享资源;图4 引自:Frederick Law Olmsted, Jr. and Theodora Kimball. Frederick Law Olmsted, landscape architect, 1822-1903[M]. the Knickerbocker Press. 1922: 85;图5由作者拼合处理,原图片来自:(美)伊恩•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M]. 芮经纬,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7;44;51;图6由作者拼合处理,原图片由切斯特•希金斯(Chester Higgins)拍摄,来自维基共享资源;图7来自清泉公园官方网站;图8引自:Landscape as Urbanism. Charles Waldhei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21-25;图9由作者自绘。
(References):
[1]王向荣.五本书和一片园圃[J].中国园林,2011,(6):23-24. WANG Xiangrong. Five Books and A Garden[J]. Chinese Landscape,2011(6):23-24.
[2](美)伊恩•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7;44;51.
Lan L. McHarg, Design with Nature [M]. Rui Jingwei, transl.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5: 37; 44; 51. [3]Frederick Law Olmsted, Jr. and Theodora Kimball. Frederick Law Olmsted, landscape architect, 1822-1903[M].The Knickerbocker Press,1922:64-87.
[4]Charles C. McLaughlin.Walks and Talks of an American Farmer in England[EB/OL].http://www.umass.edu/umpress/ title/walks-and-talks-american-farmer-england.
[5]陈雪明.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历史回顾及对中国城市的展望[J].国外城市规划,2003, (1):51-56.
Chen Xueming.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U.S.A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Future Outlook of the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J].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03, (1):51-56.
[6]彼得•沃克.美国风景园林发展历史及现状[J].风景园林,2009,(5):22-25.
Peter WALKER.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USA[J].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5):22-25. [7]杨锐.景观都市主义:生态策略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种子”[J].中国园林,2011,(9):47-51.
YANG Rui. Landscape Urbanism: Eco-approaches as "Seeds" in China's Urban Transformation[J]. Chinese Landscape, 2011, (9):47-51.
[8]虞莳君,丁绍刚.生命景观从垃圾填埋场到清泉公园[J].风景园林,2006,(6):26-31.
YU Shi-jun, DING Shao-gang. Lifescape, From Landfills to Fresh Kills Landscape[J].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6):26-31.
[9] Charles Waldheim. Landscape as Urbanism[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21-25.
[10]华晓宁,吴琅.回眸拉•维莱特公园——景观都市主义的滥觞[J].中国园林,2009,(10):69-72.
HUA Xiao-ning,WU Lang. Restudy Parc de la Villette: The First Project of Landscape Urbanism[J]. Chinese Landscape, 2009,(10):69-72.
[11]Chris Reed,Nina-Marie Lister, Projective Ecologies. ACTAR,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Har/Chrt edition (July 1, 2014).
On Site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Marks of Staten Island
WU Xiao-tong ZHENG Xi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ite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istorically important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s and concepts are all based on strict cogni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site, and endured the test of time. Taking the Staten Island as a research field, and exploring the formation of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ree landscape architects who had left deep marks on the island. Tracing back to the site characteristics evol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landscape origin and changes triggered by ongo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ite and three 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further exploring the profound impact exerted by series thinking changes on the profess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built environm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ite; Staten Isl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actice; Landscape Architect
TU986
A
1673-1530(2016)10-0030-08
10.14085/j.fjyl.2016.10.0030.08
2016-08-15
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编号YETP0749)资助:基于“研究式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景观基础设施网络构成与图解研究
吴晓彤/1993年生/女/内蒙古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北京100083)
WU Xiao-tong, who was born in 1993, is a master student in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郑曦/1978 年生/男/北京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北京100083)
ZHENG Xi, who was born in 1978 in Beijing, is a professorat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邮箱(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zhengxi@ bjfu.edu.cn
修回日期: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