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热点
2016-05-12
事件热点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在南宁成功举办
本刊讯 9月24日至26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在广西南宁市成功举办。本次年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南宁市风景园林学会承办,广西风景园林学会、广西大学协办,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南宁市林业和园林局提供支持。
本届年会紧密围绕“城市•生态•园林•人民”这一主题,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和一天的实地参观考察。来自全国各地的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和各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从业者和教师、学生、媒体记者等900余人参加了本次年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五届第四次全体理事会议暨五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和全国省级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联谊会也在大会前夕召开。
9月24日上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重主持开幕式,并宣读陈晓丽理事长致辞。南宁市副市长魏凤君致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张殿纯宣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倪虹副部长书面讲话。
随后,大会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林箐教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的中规院风景园林和景观分院贾建中院长进行了颁奖。
孟兆祯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园林处王香春处长、南宁市副市长魏凤君、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华、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院长包志毅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高翅教授分别做了主旨报告。
9月25日,与会者围绕绿色基础设施、城市风景园林、乡村风景园林、园林工程与管理、园林植物5个主题进行了分会场演讲交流。
闭幕式由高翅教授主持并致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金荷仙宣读2016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王向荣副理事长宣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优秀论文奖及2016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奖名单。(杜婉秋/文图 付彦荣/审校)
“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绿廊2020——融合自然的城市更新与共享”展览及论坛成功举办
本刊讯 “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绿廊2020——融合自然的城市更新与共享”展览及“城市中的自然——存量更新与绿色再生”主题论坛和学生论坛成功举办。“北京绿廊2020”展览由北京园林学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和容观国际创意工场联合主办,是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题展览之一。展期自2016年9月23日至10月9日。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绿道、京张高铁活力绿廊及北四环生态绿盖。展览内容是北京林业大学多个专业的教师及上百名研究生历时两个学期“智力众筹”的成果。
9月28日下午的主题论坛上,业界知名学者、学生及媒体记者到场参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王向荣教授致开幕词。北京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张树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悦教授以及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分别致辞,表达了对展览活动的认可及对未来北京的期待。上半场论坛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刘志成教授主持。张树林理事长围绕“建设融入自然的城市”对北京市总体规划的修改重点进行解析,对北京未来建设提出积极的研究探索方向。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教授以“郊野公园的绿色再生途径探讨”为题,剖析了郊野公园的现存问题,结合实际案例重点展示郊野公园研究性设计的过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悦教授以“面向存量的城市更新模式思考”为题,以北京旧城为例,结合“白塔寺街区青塔胡同小片区更新模式”等实例表达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思考。下半场论坛由北京林业园林学院林箐教授主持。AECOM中国区董事、景观建筑总监梁钦东先生以“未来城市发展与蓝绿网络建设”为题,探讨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为主的城市绿色网络与以自然水体为主的蓝色网络的融合性。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王向荣教授以“城市内外的自然”为题,探索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协调性及生态的稳定性,从而营造更宜居的人居环境。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石楠先生以“城市空间品质改善的政策视角”为题,从经济、政治、技术视角启发思考,强调决策主体的需求不容忽视,要处理好规划管控中的几个关系。
10月9日,学生论坛及展览闭幕式在容观国际创意工场成功落下帷幕。论坛上半场由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研究生张雪葳主持,下半场由北京林业大学吴丹子老师主持。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生朱强、刘京一、吴冠秋、张诗阳和清华大学的研究生金海燕分别围绕京“三山五园”地区城市风景保护进展及分析、景观规划前沿与20世纪的科学革命、城市特色要素认知与风貌塑造、自然中的城市与城市中的自然、微尺度城市生态绿地网络营造等主题进行主旨发言。闭幕式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刘志成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明年的展览提出了新的期望。(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绿廊2020 宣传组/文图)
2016中国-丹麦城乡水系统生态修复与海绵城市建设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据景观中国网讯 9月26日至27日,2016中国-丹麦城乡水系统生态修复与海绵城市建设国际论坛在杭州西湖景区内圆满落幕。本届论坛由丹麦驻华大使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浙江省生态经济促进会、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主办。来自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的多位院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300余人出席会议。
第一单元为开幕式,第二单元为特邀报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提出了“一片天对一片地”的水治理核心思想,用分区治理的方式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浙江水利厅治水办主任朱法君针对排涝提出了解决思路:增强干流河道洪涝水流动性;降低下边界对涝区排涝的限制;强排措施是关键性工程;用高效、易推进、相对低的投入来排涝。安博戴水道合伙人、城市水文总监斯蒂文•布吕克曼梳理了中国、德国等地的自然水系特征,认为应该借助自然的手法修复城市河流。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提出水治理要源头控制-过程阻隔-末端治理三个层面兼顾。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宗学从研究目的、对象、方法方面,初步构建了中国河湖水系连通的理论框架。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的报告展示了我国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实践的政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以及问题。在第三单元主题报告中,浙江大学生态修复联合中心主任朱仁民、EDSA首席设计师李建伟、郑州大学教授左其亭、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等8位嘉宾进行演讲。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的主题分别为:“河道修复与水环境治理专题”,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治理”。
两天论坛包括30场报告内容,内容涵盖了水系统生态恢复和海绵城市相关的理论、技术、实践、经验等诸多方面。与会者来自各个省市地方的水利厅、水务局,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市政院、景观设计公司等,是一次难得的水系统相关决策方、设计方、建设方的对话与交流。(杜婉秋/摘编)
“为乡村而设计”高峰论坛暨2016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新闻发布会成功举办
本刊讯 2016年9月28日,“为乡村而设计”高峰论坛暨2016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中华世纪坛小剧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贵州省义龙试验区管委会主办、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与贵州省楼纳建筑师公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协办。
本次活动是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设计社区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包括“2016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新闻发布会”、“一村一大师美丽乡村公益计划”启动仪式、“为乡村而设计”高峰论坛、以及“首届楼纳国际高校建造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四大部分。活动邀请到城市管理者、国内知名学者、建筑师和艺术家等,共同探讨以设计的力量推动乡村保护与发展。在传承乡村生活美学的过程中,寻找文化记忆,激活乡村产业,重建乡村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杜婉秋/采编)
2016年保护星球报告:关键的生物多样性区域正在被遗弃
据 worldlandscapearchitect.com 讯根据联合国环境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研究表明,世界上有14.7%的土地和12%的领海区域受到了保护,人类正逐渐走上全球化保护的正轨。但最近,在夏威夷IUCN世界保护大会上推出的2016年保护星球报告中,联合国环境和自然保护联盟也表明,关键的生物多样性区域正在被遗弃,关键物种和栖息地代表性不足,管理不当,限制了保护区的有效性。
联合国环境部长诶瑞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表示,过去10年中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大幅度增长必须与其质量的提高相匹配。“世界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以有效地保护我们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空间。保护区需要更好的连接,以允许动植物群体的混合和传播。此外,确保当地社区参与保护工作也相当重要,他们的支持是进行长期保护的基础。”
根据IUCN和联合国环境世界保护监测中心的科学家的研究,目前世界上共有保护区202 467个,覆盖了近2 000万km2,占世界土地的14.7%(不包括南极洲)。这并未达到“生物多样性公约”根据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在2020年设定的17%的目标。目前,世界上不到20%的主要生物多样性地区完全由保护区覆盖;不到20%的国家履行了评估其保护区管理的承诺。报告建议在保护区进行投资,加强渔业的可持续管理,控制物种的入侵,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有害激励措施。这些建议将有助于制止生物多样性的缺失,改善粮食和水安全问题,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更有效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金兰兰/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