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母子关系 构建和谐家庭
——兼论“今天,我们如何做母亲?”

2016-05-12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红梅

成才 2016年4期
关键词:母子母爱家庭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红梅



优化母子关系构建和谐家庭
——兼论“今天,我们如何做母亲?”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红梅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家庭,其中,母子关系的亲密和融洽起着决定性作用。母爱作为人类情感中最神圣的一部分,因其伟大、无私,自古以来一直就为世人所称道。可世事变迁,而今,母亲的形象却在许多孩子心目中悄然发生着变化。2005年,武汉市举行了“楚才杯”国际中小学作文比赛,小学五年级的作文题是“给我一点时间”。4200份考卷,竟有超过70%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共同的题材——被妈妈逼着整天“培优”,学习压力大,期望妈妈给自己一点时间。孩子们甚至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画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等形象。“妖魔化”妈妈的现象,实际上就是母子关系开始出现问题的警示信号。看了这么多孩子眼中的扭曲的母亲形象,听了母亲们伤心的倾述。我们不禁要问,今天的母亲们怎么啦,本应亲密、和谐、温馨的母子关系缘何走到现在?基于此,有必要对当前母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优化母子关系,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导致母子关系出现危机的原因

1.一些母亲未解母爱的真谛

面对刚刚呱呱坠地的柔弱生命,每位母亲都会发自内心深处地想去关爱和照顾孩子,这是人类母性本能的表现,与动物的舔犊之情有一致性。但人类的母爱终归不能等同于动物的本能,它是人类高尚情感的自然流露,应受到理性的约束和控制。而许多母亲对孩子的爱过于情感化,比较冲动缺乏理智,它犹如一把双刃剑,会伤害到母子双方的情感。“妖魔化”妈妈现象背后反映出的,就是母子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那么,到底母爱的真谛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母爱不应停留在母性本能的冲动,而应是本能的提升和深化。它应包括对孩子生命权和发展权的维护和促进,为孩子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最终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美国教育家弗罗姆曾精辟地分析道:“母爱是对儿童的生活和需求作出的毫无保留的肯定。但这里还补充说明一点:对幼儿生命的肯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则超出了维护生命的范围,那就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是多么好!”“母亲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母亲考虑过母爱的第二层内涵。许多母亲认为,尽自己最大所能让孩子吃好、睡好、接受好的教育,早日成龙成凤,这是爱的体现,却从未想过“我的付出孩子是否愿意接受,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意义,孩子是否对生活充满着热切的期待?”只关注孩子生命的保障和健康,而忽略孩子情感的满足和生命的幸福,这是一些不懂母爱真谛,教育能力相对较弱的母亲爱的误区。这些母亲们往往把孩子视为自身的一部分或自己的私有财产,将自己对孩子的爱变成一种“自恋”,希望在孩子的成功中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这种所谓的母爱让许多孩子感受到的是情感上巨大压力和心灵窒息,难以体会到爱的快乐和幸福。所以孩子开始对母亲不满,母亲的形象被扭曲,母子关系日趋紧张。理性的爱要求母亲们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命的源泉——“乳汁”,更要为孩子提供感受生命美好的机会——“蜂蜜”。弗罗姆曾形象的比喻道:“上帝所许这地里(土地始终是母亲的象征)流着乳汁和蜂蜜。乳汁象征母爱的第一个方面: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蜂蜜则象征生活的甘美,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大多数的母亲有能力给予孩子‘乳汁’,但只有少数的母亲除乳汁外还能给予‘蜂蜜’。为了能给予‘蜂蜜’,她不仅应该是一个好母亲,同时也应该是个幸福的人——但这一目标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2.母亲承担的社会角色易于引发冲突

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生存的压力空前严峻。许多家庭实行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虽说夫妻双方都有教养子女的义务,但由于社会角色的分工,母亲自然成为孩子生活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照顾者和监护人。“严母慈父”成为当前许多家庭中共同的家庭教育现象。在成才标准相对单一的今天,在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次尝试机会的前提下,母亲们的教育压力可想而知。爱唠叨就是这一心理压力的直接体现。

母亲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在家庭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地对孩子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常常与教师一般自觉地充当了社会要求的代表,不断地向孩子提出教育要求,激励与约束孩子的社会行为,使之顺利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孩子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方法、知识与技能;社会规范的学习与掌握;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的确立;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培养;个性的发展。作为过来人,在未成熟的孩子面前,母亲在熟悉和掌握社会文化、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等方面占据着较大的文化和心理上的优势,因此,母亲会有意无意地以权威自居,用长辈的口吻来教化他们。母亲向孩子传递的符合要求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具有社会规范性。对于身心未成熟,处于社会文化和心理劣势地位,处于被教育和被管理地位的孩子而言,这些社会规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孩子出现危及生命、道德和健康或与母亲的价值观严重背离的行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就会显现出强烈的强制色彩,也必然会发生母子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同时,母子之间毕竟是两代人,由于两代人生活时代和生长环境有较大的差异,代沟的客观存在也会导致母子之间在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分歧和碰撞。现代开放的学习化的社会要求变前喻文化(向长辈学习)为更多地侧重同喻文化(向同伴学习)和后喻文化(向后人学习)。许多母亲不理解或根本未知觉这一点,仍然坚守着前喻文化的教育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教育孩子,凭着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孩子,这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势必会在很多方面与孩子形成代沟。如思想上,上一代人比较务实、保守、含蓄。现在的孩子则主张自由、创新、开放、张扬个性;生活上,上一代人重实际,不注重享受。现在的孩子则追求生活质量,重视享受;学习上,上一代人认为学习好是唯一的评价标准,现在的孩子则认为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会学会玩会生活才行。代沟常常成为母子冲突的直接原因。

3.思维惯性导致母亲难以与孩子共同成长

随着孩子的成长,常常会出现“父母不变,孩子变”的现象。由于思维和认识惯性的原因,许多母亲未能敏感地捕捉孩子成长的讯号,未充分意识到亲子之间关系正在发生演变,仍企图维持原来依附型亲子关系,冲突和矛盾也就难以避免。随着孩子身心逐渐成熟,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质的觉醒,自主性获得了长足进步。他们已初步具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形成了个人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此时,孩子非常希望摆脱母亲的单向控制,要求母亲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需要。并能在各方面都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自我价值。他们开始怀疑和批判自己以前的观点和母亲的谆谆教导,拒绝别人的提醒和对自己行为的调节,甚至于倾向与母亲对抗。青春期的到来使母子关系的天秤开始向孩子方向偏移。母亲再作决定时,将不得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诚然,这些变化并不能彻底改变母亲在家庭中的控制地位,却能使家庭生活中母亲对亲子关系的看法及控制的实施方式发生较本质的改变。如母亲在作决策时会主动听取和采纳孩子的某些建议;根据孩子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计划等。如果母亲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对孩子这一心理变化不了解,母亲心目中的孩子永远停留在过去,无视“主观孩子”与“现实孩子”之间的差距,必然会在教育孩子时引发冲突。

二、优化母子关系的几点建议

1.以真爱为基点

若要赢得孩子坦诚和持久的爱,母亲们必须重新理解母爱,提高爱的能力。也许有人要问,爱孩子也需要能力。确实,成为母亲并不意味着你就掌握了母爱的真谛,就有能力去理性爱孩子。只有践行母爱真谛,才是有爱的能力的表现。因此,构建和谐母子关系必须以真爱为出发点。母亲们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爱孩子本身,而不去强迫孩子按自己设计的脚本成长。母亲们应该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个重要信息:我爱你,了解、承认、尊重你,是因为你本身具有的某些特点,而不是因为你按照我所期望的方式去塑造自己。要让孩子明白,母爱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失去。母亲永远是爱的守望着。由此,形成母子之间的心理依恋,使孩子获得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更有勇气直面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二是鼓励孩子独立,而不是企图控制孩子的生活方向。母爱与性爱最大的区别在于:“在性爱中两个迄今为止分开的人结合在一起,而在母爱中过去是一体的两个人分开了。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进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我们必须知晓真正的母爱应努力帮助孩子成长为独立、完整的个体,让他们展翅高飞,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唯命是从,如婴儿般依恋母亲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最终将在社会生活中被淘汰,很难获得长远的幸福。

2.以共同成长为目的

孩子是母亲播种下的“种子”,需要用爱心去浇灌。然而爱又是一门塑造灵魂的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在孩子降生之前,我们有谁成熟到可以要孩子?婚姻的价值不在于大人养育了孩子,而在于孩子造就了大人。基于此,母亲们要重拾书本,补上教育学、心理学,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积累经验。母亲们要知道不同阶段孩子动态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发现孩子的需求,探索母子之间互动的最佳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寻求孩子天性中成长的线索,顺应天性去引导和培养孩子,给孩子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机会。美国学者伊莉沙白·奥康内尔曾写道:“每个孩子的生活都以某种线索或符号标志出他应该发展的方向。有头脑的父母会抓住孩子身上的这些线索或符号,反复加以思考。这些线索和符号为我们提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道路,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它们,以免无意之间给孩子的发展道路设置障碍。”

3.以沟通为桥梁

“共同感”(我们感we-feeling)是团队精神的体现,也是一个家庭的凝聚力所在。这一共识有助于家庭的和睦和团结,也会使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共同感”的形成得益于亲子之间双方的相互理解、沟通和合作。母子之间的矛盾并不存在利益上的冲突,而仅仅是双方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的不同。社会并非成人专属的社会,孩子本身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母亲也应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所思所想,与孩子平等对话。如果当孩子小时候就能养成母子之间经常沟通的习惯,母子之间的关系会和谐融洽许多。

亲子沟通,母亲应是主动者,是示范者。母亲应主动且专注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包容或接受孩子的不同想法,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就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与孩子进行交流和协调。母子双方都可以坦诚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说明理由,寻求并努力达成共识。沟通之后,孩子会发现集思广益的结果,是意见更周全,方案更完善。即使无法说服对方,也允许持保留意见,其积极意义在于让对方明了自己的态度和想法,求得理解和支持。这种沟通可以是母子之间的私谈,也可以是全家的家庭聚会,应定期举行。亲子之间促膝谈心,互相分享各自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母亲和孩子都会发现这其实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不仅优化了亲子关系,同时家庭会变得更和谐和幸福。

责任编辑向保秀

猜你喜欢

母子母爱家庭
母子相依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母爱大于天
家庭“煮”夫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恋练有词
特殊的母爱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