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假期,美国却有心事
2016-05-12
阮宗泽
美国大选眼下仍然如火如荼,如连续剧般选情反转,翻江倒海。随着特朗普锁定提名,共和党内的“反特朗普”情绪已渐平抑。而总统奥巴马已开始告别演出,盘点其内外政策并罕见“认错”,但这似乎无法消减美国人心中燃烧的怒火。4月中旬,数千名美国民众在全美30多座城市举行示威,抗议利益集团和富人阶层挟巨额政治献金操纵美国政治,他们称已厌倦这种烧钱政治秀。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美国“不战而胜”,获得此后十年的美好时光,有人称之为“历史的假期”。然而,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机令美国安全与经济两大支柱均遭重创,颠覆了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加之美国发动了两场战争,有人反思并后悔那是“失去的十年”。而现在进入了冷战结束之后的第三个十年,美国变得心事重重,越来越愤怒,越来越多疑。世界如何与愤怒的美国相处成为一个崭新的挑战。如何解构今天的美国镜像,需要认真审视以下几个拼图。
一是世界的美国观发生了变化,认为美国自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以前美国总是在不厌其烦地告诉别人:世界很乱,问题很多,只有美国才是问题的解决者。2008年的金融危机或许是一个“游戏改变者”,这场冲击全球的金融海啸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制造”,使人们对美国的看法出现反转。8年来,世界经济风雨飘摇,美国祭出的量化宽松政策和保护主义进一步削弱了其公信力。这让世界看到,美国同样是“问题制造者”和“问题输出者”。更遑论,美国插手的“阿拉伯之春”已变味为“阿拉伯之冬”:利比亚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伊拉克和平遥遥无期,叙利亚可能分崩离析,惨遭炮火荼毒的荒芜之地已经沦为滋生“伊斯兰国”的沃土。
二是美国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变化,焦躁之情溢于言表,感叹“人心散了,队伍越来越不好带了”。曾几何时,华盛顿自恃有一种一呼百应的优越感;现在却惊呼盟友不给力,让美国很失望、很受伤。奥巴马近来在接受专访时抱怨说,利比亚战争是任内“最大错误”,因为“太相信欧盟”,然而“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推翻卡扎菲后就被一连串其他事务分散了注意力,而法国总统萨科齐只想着吹嘘自己在空袭中派出的战机”。让美国焦虑的还不只是这些。近日奥巴马还警告英国说,脱欧公投结果“将影响美国前景”。此言一出在英国本土引起强烈反弹,英国“脱欧派”指责奥巴马“干涉内政”。美国对于欧洲及其他盟友的控制能力下降,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事。
三是美国把同盟体系作为其权力的“放大器”,却也背负霸权的十字架。美国在战后建立的全球联盟体系涵盖约60个国家,一直是美国追求战略利益的有效工具,俨然是其全球霸权的基石。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就曾表示,美国在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由一个覆盖全球的联盟所组成的精细体系支撑的。”但游走在盟友之间也非易事,该硬币的另一面是有时不得不面临为盟友的冒险埋单的尴尬。乌克兰危机即是一例,美国国内一种看法认为,正是欧洲盟友的“鲁莽”和“轻率”之举激怒了俄罗斯,反噬欧洲安全,伤及美俄关系。对此,美国有苦难言。
不容忽视的是,对“盟友质疑”的担心,不知不觉转化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驱动力。美国有时还不得不做秀给盟友看,为赋新辞强说愁。在美国力量如日中天时,这么做似乎乐在其中;而在全球力量扁平化、美国自身赤字高攀的今天,却可能成为一种纠结,增加政策选择的成本。比如在各种竞争或冲突中,美国只能进攻不能退让,只能示强不能示弱,否则就会受到盟友“敲诈”,它们会质疑美国控制全球的能力,或导致建构霸权的国际体系溃败。换言之,美国国内“新孤立主义”思潮时起时伏便是这种情绪的波动和折射。
四是中国与俄罗斯因美国的两头出击而相互靠近,互为依托。美国“亚太再平衡”看起来很美,却引发欧亚两端地缘政治竞争的回归,因而颇受诟病。欧洲盟友认为,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言外之意是“西线无战事”,这是在错误时间发出了错误信息,正好让俄罗斯在乌克兰乘虚而入。奥巴马近日访问欧洲时严厉抨击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所作所为,指责普京“试图破坏欧洲团结……普京之类的人利用欧洲存在的一些问题瓦解欧洲”。普京则反击说,这是“我们的敌人对俄罗斯政权稳固的反应”。
而在亚洲,“再平衡”战略所引发的疑问比答案要多。虽然美国声称“重返亚太”是受到地区盟友“邀请”,要确保美国“为同盟而战”的声誉,但这一说辞不过是一种苍白的掩饰。为了增强强化同盟的合理性,不惜制造地区紧张,发誓在2020年要将60%的军舰与飞机部署到亚太地区,导致亚太国家的嫌隙与矛盾。从几年来的结果看,此举已荒腔走板,出现严重误判,导致战略悖论:华盛顿不得不顾此失彼、东张西望,在欧洲要面对俄罗斯的逆袭;在亚洲要对冲中国的崛起,美国同时向中国与俄罗斯两个大国“秀肌肉”,促使北京与莫斯科更加相互倚重。
五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华盛顿心有不安,对全球化狂飙之下全球力量的分散与转移采取抗拒心理。美国自建国的200多年以来,多数时候都是它在超过别人,可谓一骑绝尘,可是现在却第一次面临被他国反超的可能。事实上,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只是时间问题。对此,美国陷入左右为难:一方面批评中国“搭便车”,声称中国应当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另一方面又唯恐中国另立山头,独辟蹊径。
总之,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各国对未来是拥抱还是拒斥,是坠落还是攀升,取决于各自的改革大比拼。关键不仅在于是否看到症结所在,更在于能否有勇气将改革付诸实践并进行到底。中国要做的是在众声喧哗中保持冷静,心无旁骛,砥砺前行。
当前的大选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机会。现在的美国国内极化政治有增无减,中间层急剧消失,达成任何妥协的难度都在增大。奥巴马竞选时曾立誓“变革”:“是的,我们能做到”,现在却成了“是的,我们做不到”。在此情形下,政治人物或许选择走捷径,即寻找替罪羊、转移注意力。此轮大选中,“重振伟大的美国”声音再次响起,但若固守陈痼,一心只琢磨如何让别人吃药,恐怕仍是南辕北辙。▲(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