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中考古诗词阅读题阅卷手记

2016-05-12江易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山行浣溪沙辨析

江易桐

2015年浙江台州市中考古诗词阅读题,文本是晏殊的《浣溪沙》和叶茵的《山行》。命题人从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诗歌基本内容、比较和辨析情感差异几个角度设题,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道试题共计5分,学生的平均得分为3.46分,难度值约为0.69,满分率为24.32%。

第1题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情况。因为题干中有对《浣溪沙》基本内容的提示,答题难度不大,试题分值为2分,平均得分为1.56分,难度值约为0.78,满分率达到60.13%,区分度为0.48。

这一题失分的原因有四个。一是因受大量机械训练后产生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诗歌内容的情况下答题,如答“重回故乡”“思念家乡”“送别友人”“怀才不遇”等,可见。“思乡诗”“送别诗”“感怀诗”在平时的训练中涉及数量较多,学生答题时已形成“套板反应”。二是学生没有关注题干中对《浣溪沙》“故地重游”的解读,即使找对了关键词“不识”。也只能泛泛作答,如答“游青山”“游山玩水”“春游”“在山中劳动”“无名氏”等,反映出这些学生答题时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答题的思路出现了问题。三是少数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差,如“山中游行”“游行在陌生的地方”“新地游山”“故地忘识”“漫游山行”等答案,生造词语,牵强拼凑。四是少数学生缺少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如第一空答“初游”,第二空答“似相识”,显然是缺少在一定语境中辨析重要词语的能力,只要将“似相识”与“不识”稍作比较,就会清楚“似相识”的意思是好像以前就见过,而“不识”是指彼此还不认识,可见。“初游”的结论是从“不识”一词得出的。

第2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情况。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辨析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不同情感,答题难度较大。这道题目分值为3分,平均得分为1.9分,难度值约为0.63,满分率为29.31%,零分率为10.27%,区分度为0.53。在这两篇作品中,“似相识”的主客体是有区别的,“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燕”好像是“我”以前认识的,因为“我”曾经来过这里,熟悉这里,夕阳西下、花落、燕归,本是自然现象,但与“几时回”“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等相联系,再加上主人公“独徘徊”的身影。就自然地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飞来自鸟似相识”,是指“白鸟”好像认识“我”,好像在跟“我”亲热地打着招呼,诗中主人公原本独行山中,难免孤独寂寞,看到翩飞的鸟儿,听到婉转的啼鸣,惊喜之情油然而生,平添了几分山行之乐。

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发现失分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脱离作品语境作答。如有学生答成“《浣溪沙》的主人公流露出重游故地的喜悦和久别重逢的快感”,显然没有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也有学生答“《山行》的主人公流露出了身在异乡的凄凉、孤独、落寞的心情”,显然没有注意到诗中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过程。二是答案宽泛笼统。如“第一篇作品表达作者的孤独、思念、伤感之情,第二篇作品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种缺乏针对性的答案自然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好感。三是没有读懂作品,答题完全跟着感觉走,如“第一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故地的怀念及对自己的无奈。第二篇作品表达了作者重返故乡,故乡的景物变得陌生,隐约记得一些景物,写出作者对故乡感到陌生”,不知所云。

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需要长期训练。一要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二要多了解一些诗人的生活背景,以便阅读时能“知人论诗”;三要多积累与古典诗歌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能准确地运用到针对具体诗歌的理解分析中去;四要适当地阅读一些名家的古诗词鉴赏文章,初步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五要在答题的过程中,寻找与平时阅读和训练过的作品的对应点。联系类似的答题经验和体会,在比较中辨析异同,找准答题方向,做到举一反三。

猜你喜欢

山行浣溪沙辨析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山行
浣溪沙·慈母心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