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思考

2016-05-12李向民

群众 2016年1期
关键词:业态文化产业江苏

李向民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也是全球文化业态发生革命性嬗变的重要时期。江苏文化产业乘势而上,总量迅速提升,结构也明显改善。

“十二五”时期,江苏文化产业以较快速度发展,综合指数在全国排名跃升第2,位居全国前列。2011-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14年超过3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提前一年初步达成预定目标。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竞争力影响力辐射能力较大的规模企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打造了一批不同主题、形态多样、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利用数字、网络、信息等高新技术的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呈现出比重、规模、影响逐年放大的喜人态势,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一些国有文化企业通过重组、上市,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领跑者。但是,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形势不容乐观。

企业规模与企业竞争力并不匹配。没有一定的规模,企业很难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片面追求规模是传统的GDP导向思维的结果。事实上,文化企业规模的扩张并非都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结果。企业竞争力的标志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主营业务利润率。通过“摊大饼”的方式,兼并其他行业,甚至是借助垄断资源,从事低端零售业来增加销售额,在文化主阵地之外的规模增长并不能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反而是一种变相的逃亡。“十二五”期间,各类新兴文化业态层出不穷,从某个角度讲,江苏大多在作“壁上观”。到目前为止,江苏没有一家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视频网站、新闻网站,也没有一家在全国排名前列的游戏公司、娱乐终端,我们的所谓新媒体大多是在国有传统媒体的“暖箱”里寄养着,缺乏下海的勇气和实力。在传统媒体式微的今天,我们将丧失旧的垄断平台,又没有及时构建新媒体的平台,长此以往,将会在话语权和文化产业竞争力两个方面失去机遇。

文化精品创作成果并不突出。江苏文化企业的文化产品延续了一贯的较高水准,但是仍然缺乏自主创作和制作的精品力作。一方面缺乏机制,另一方面也缺乏人才。在过去的几年中,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山东影视集团异军突起,精品频现,亮点纷呈。江苏周边乃至偏远省份都创作了著名的舞台精品。但是江苏文化产品在精品和商品之间摇摆,结果既没有出现《武媚娘传奇》、《夏洛特烦恼》这样的票房黑马,也没有再出现《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具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

国有文化企业没有形成合力。国有文化企业从传统业务向新的业务和非文化业务发展,习惯于内部培育,极少开展横向协作,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合力。与此同时,国有文化企业在事业单位转轨改制中的不彻底,使得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双轨制逐步固化为企业内部的“二元结构”。资产成为包袱,原有的人才无所适从,新人又被体制层级所压抑,无法脱颖而出。最终庸人动不了,能人留不住。

“十二五”时期,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思想还不够解放,思路还不够清晰,改革还有待加强。“十三五”时期我们将面临诸多新的形势:个性化消费要求文化产品供给侧变革,推动文化企业增强创新活力;人类经济的精神化和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文化业态的变革;平台革命的深入,推动传媒升级换代。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文化传播的媒介平台将会“江山代有才人出”。传统的电台、报纸、期刊、电视台、有线网络和出版社如果不抢抓机遇,加快与新媒体融合的步伐,必将逐步淡出历史舞台。继续抱着这些平台吃老本,甚至指望传统媒体有朝一日再造辉煌都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由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必将成为信息传播和文化娱乐的主要载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保护的门槛固然还能“发挥余热”,但如果我们的体制机制不改革,出不了好的作品,竞争力的下降和市场份额的萎缩都将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苹果”这样将内容与平台相结合的模式,可能造成新的垄断。

面对这样的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并对新形势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规划。从目前来看,“十三五”文化发展将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供给制造需求。在精神经济时代,市场需求主要不是传统的衣食住行,而是更高层次的体验娱乐和个性化需求。供给方提供什么产品,与人们内心深处的潜在精神需求相切合,就可能“制造”出现实购买力,即有效需求。比如,苹果公司每年都发布新品,都是在有序地引导和制造需求。图书、影视产品更是这样,所有的文化市场需求都是被制造出来的。

二是技术创造业态。新的技术正在渗透于各文化领域,并且创造出新的文化业态。从二十年前的任天堂游戏,至十年前的各类网络游戏,再到近年的X-BOX,都在不断地创造新的游戏体验,互动性越来越强。其它领域也是这样。在“十三五”期间,随着研发投入的加大和企业竞争的加剧,文化业态的创新过程将会加速。

三是体制改造机制。随着互联网金融和自贸区的兴起,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的投资主体将更加多元化。原有的企业制度将会在治理结构和营利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新的转型。风险投资、众筹等新的融资方式也在推动项目决策和运作的方式。

就江苏而言,为了顺应“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应当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加快市场主体的整合升级。对国有文化企业集团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扬弃过去按传统行业划分的计划体制遗产,打造一两家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跨媒体、跨行业巨舰,有效提升跨地区、跨国经营的能力。同时创造条件,利用当前纸质传媒经营下滑的历史机遇,通过收购重组等方式,参股或控股一家海外有影响力的老牌纸媒,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中国自己的跨媒体发声平台。

加快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供给侧”着力。推动“互联网+”和“文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需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交流,改变文化人不懂得科技、科学家不了解文化需求的状况。加快“供给侧”改革,提升文化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打造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甚至能够引导市场需求的新的生产方式。

第二,积极推动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中小型文化科技类企业加快发展。通过与国有文化企业的合作,对其在意识形态上给予指导,在政策上予以庇护,通过国有文化企业的鸟巢,孵化出一批既能代表先进文化,又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型文化企业。支持民间,尤其是年轻人的创业,创造政策洼地,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江苏创业干事。改变过去以抓意识形态的方式抓文化产业,以防守为主,放手鼓励不足、支持不力的状况。加强文化金融工具的创新,避免将有限的公共资源消耗在无谓的补贴之中。

第三,进一步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转变经营机制。虽然经过多年的企业化经营,但国有文化企业历年形成的依靠资源垄断、依靠行政管理获得利益的事业单位作风并没有根本改变,国营单位大锅饭传统也没有根除。国有文化企业内部老人和新人之间的二元结构,是用妥协和拖延来回避矛盾。长此以往,我们很可能因为害怕阵痛,而丧失了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时期,也是文化体制和文化业态转轨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江苏来说,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必须狠抓机遇,痛下决心,调优布局,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业态文化产业江苏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数读江苏
江苏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新业态 新模式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