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工业园区向科学园区转型
2016-05-12汪海
汪海
改革开放后江苏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成功实现“由农到工”和“由内到外”两次战略转型。建立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是江苏朝外向型经济转变的重要标志。目前江苏进入了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亟需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由“加工制造”到“自主创新”的第三次战略转型。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在打造创新增长极。国务院批准成立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在内的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江苏打造创新增长极提供了重大机遇。当代世界的创新增长极是“科学园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创新资源匮乏、创新机制薄弱,为追赶发达国家先进科技水平,以自主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就更需营造适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打造创新增长极。苏州工业园区是江苏高科技产业规模最大的园区,在向创新型经济转型中,有优越条件再次走在前列,争取建成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园区,率先打造江苏创新增长极。
一、扩大国际科教合作,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的苏州科学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由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而新加坡科学园区的发展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因此首先可争取与新方加强合作。新加坡科学园区最成功经验是实行国际化建园方针,与硅谷等世界一流科学园区保持紧密联系,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全球高科技人才和发达国家技术知识,全面融入国际创新体系。苏州工业园区可与新加坡科学园区加强合作,借鉴其发展经验和运作模式,争取新加坡科学园区在苏州设立分园区,成为中新科技合作的主要载体。台湾新竹科学园区被称为“亚洲最成功的科学园区”,培育了台湾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现已转移到大陆,而江苏是其在大陆的主要集聚区,目前正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严峻挑战,也亟需高水平科学园区有力支撑。可与新竹科学园区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其在苏州设立分园区,成为支持大陆台企创新发展的主要平台。新加坡和台湾科学园区都是世界华人科技创新中心,并与全球科技中心美国硅谷联系紧密。硅谷科技人员有1/3是亚裔,其中近一半是华人。与新加坡和台湾科学园区合作,也能促进同硅谷等世界著名科学园区的国际交流。“硅谷”发展模式表明,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是当代科技革命策源地。有一流研究型大学,才能建设一流科学园区。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在内的我国许多开发区、高新区,与世界一流科学园区相比最大差距在于缺少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引进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研究院入驻,还建成中外合作办学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并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园区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已成全国唯一“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但总体来看,同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合作力度仍然不足,关键是苏州本土理工学科高校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争取与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及入驻园区的国内外名校合作,建立东方国际科技大学,使其成为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高水平交流平台,全面强化国际科教合作。苏州大学与台湾东吴大学、入驻园区的西安交通大学与新竹科学园区母体台湾交通大学都有渊源关系,也可恢复联系,进而联合办学,扩大两岸科教合作。发挥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独特优势,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和两岸合作办学,能进一步集聚国内外人才和创新要素,支持科学园区发展。
二、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来园区设立研发机构,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依托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也是新加坡、台湾科学园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科研院所是园区研发中枢,把研究型大学提供的大量知识、技术孕育孵化,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设在新竹科学园区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遍布岛内外的校友构成纵横交错的人才技术交流网络,培育了联华、台积电等世界著名高科技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已与中科院共建纳米研究所,可进一步全面扩大合作。发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作用,在园区设立分院,提供高水平科研设施和创业服务,成为产业技术研发转化的先导中心。以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平台,与新加坡科研机构和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支持园区企业和江苏新资、台资企业科技研发。企业是园区创新主体,全力吸引国内外著名科技企业来园区设立研发中心,并与园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同时还要“走出去”,与全球科技中心建立密切联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开拓攀登当代科技高峰的捷径。可在新加坡科学园区和台湾新竹科学园区设立苏州科学园区的研发服务平台,进而与之携手进军美国硅谷等世界主要科技中心设立国际化研发机构,构建全球化高科技研发网络和创新体系。
三、打造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园区,引领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江苏现有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大学科学园的数量众多,在全国均名列前茅,但却“多而不强”。江苏1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没有1个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多项发展指标甚至明显落后于中西部的武汉、西安等高新区,难以适应引领江苏创新发展需要。江苏开发区多而不强,原因是在空间上布局分散、体制上条块分割、产业上低端分工。如苏州有3个国家级高新区,8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南京也有3个“大学城”,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众多开发区、高新区、大学城和大学科技园,分别隶属商务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分管产学研的不同部门,还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层级,重重部门、地区壁垒造成条块分割甚至是“同城分割”,严重阻碍产学研协同创新。江苏开发区更突出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GDP扩张为主要目标,过度依赖国外产业转移,实际上只是把外国资本、技术与国内廉价劳动力相结合的出口加工区,而不是高科技研发中心,难以承担区域创新增长极重任。建立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江苏打造创新增长极提供了有利机遇。为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可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借鉴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管理模式,把苏州众多的各类开发区整合为“多区合一”的苏州科学园区。据国家科技部统计,在我国10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的7项主要经济指标和3项主要科技指标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现有1项指标居首位,5项指标分居第7~10位;而邻近的苏州高新区和昆山高新区也都有较强实力。仅把这3个开发区整合为“多区合一”的苏州科学园区,10项高新区指标排名就有2项可居全国首位,有4项可进入前2~3名,其余4项也都能排到前5~7名,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在我国高新区中将名列前茅。如果再与苏州现有各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一体发展,核心竞争力还会大幅提升,成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向科学园区转型,对江苏以至全国经济转型都有先行先试的重要意义,其经验在省内首先可向科教资源高度集中的南京复制推广。依托南京高等院校林立、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整合产学研各自为政的南京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和江宁开发区等,建立紧密一体化的南京国际科学园区。苏州、南京两大科学园区将成为强大的创新增长极,有力引领苏南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走出由创新驱动的发展新路。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