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激发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6-05-12童国祥
童国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决定未来全球分工的核心因素,展开了一场抢占技术链和产业链制高点的争夺战。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英国、加拿大等国都发布了各自的国家创新战略。我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怎样发挥优势,用好机遇,走出一条丹阳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一、应大势之变加快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发展新常态,新常态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苏南各市来讲,把握和引领新常态最关键的一招就是加快创新驱动。随着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苏南工贸名城——丹阳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应有的地位,就必须顺应宏观环境的这种变化,全力以赴地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一方面,创新驱动已成抢抓发展机遇最重要的“杀手锏”。面对创新领域新一轮激烈的区域竞争,近几年来,丹阳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在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市战略上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一流”,即:营造了一流的创业生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引领的优惠政策;建成了一流的研发平台,全市建有5个院士工作站、4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了一流的人才和技术,目前共有1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0多名院士在丹阳担任特别顾问,掌握了新型光扩散膜等一大批“第一”、“唯一”技术;培育了一流的创新型企业家,一大批懂人才、善创新的一流企业家正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创成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成为全国五个县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之一。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已成为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长盛不衰的“生命线”。从宏观形势来讲,丹阳不仅要应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而且资源空间、环境容量均接近了极限,土地发展空间十分紧缺。从企业微观层面来看,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企业,发展势头都不错。
二、以典型企业引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参与,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把创新落实到面广量大的企业主体上。一是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才是最灵活、最高效、最可持续的。丹阳拥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天宏机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近三年,该企业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总销售比例都超过6.7%,目前企业自行研制的系列智能机械手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辩证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丹阳大多数企业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有的研发投入占比甚至1%都不到。下一步,将重点引导企业向榜样学习,加大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争当行业内的“科技小巨人”。二是引导企业成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协同创新是一项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组织的深度创新合作,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我市江南生物公司就是协同创新的成功范例,通过建立全国食用菌领域首个院士工作站,不仅发展壮大为“植物工厂”,更成为中国菌类行业标准的制订者。必须继续强化政产学研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争当协同创新的主体,让更多高校院所“开的花”在丹阳“结果实”。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衔接,在财政、金融、人才、服务等方面同步跟进,形成协同创新的整体效应,切实解决科技创新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问题和“孤岛”现象。三是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科技创新既要“出新成果”,也要“用新成果”。这方面我市乐能电池、恒神碳纤维等企业的做法都不错,这些企业通过前期的研发投入,获得了一批关键前沿技术,又通过股权投资、新三板上市等办法解决了资金紧缺问题,为高精尖技术产业化铺平了道路。下一步,关键是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汲取“家门口”的成功经验,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拿出已有的创新技术和潜力产品吸引战略投资者,改变“抱着金娃娃没饭吃”的局面,尽快成长为行业内的“单打冠军”。四是引导企业成为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主体。“中国制造2025”明确,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步伐。面对新一轮区域竞争,必须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攻方向,以智能制造、设备更新为重点,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攀升。
三、靠人才优势支撑科技创新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杭州高新企业时指出,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近年来,丹阳一直坚持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抢先一步,制定了相关政策,快人一拍,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人才工作站、联络点,效果非常明显。“新常态”下,人才工作要有“新姿态”,既要广泛招引人才,又要依托人才优势,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一是靠理念重才。助推企业更新观念,加快制度创新,组建科研、营销、财务等专业人才团队,逐步以现代企业制度替代家族式管理。二是靠眼光识才。引导广大企业学会做伯乐,善于发现、敢于使用真正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千里马”。三是靠胸怀留才。鼓励企业家用其所长,容其所短,给人才更多的理解和厚爱。同时,严格落实科技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的税收减免、税收抵扣、技术成果作价入股等政策,用好评价激励“指挥棒”,充分释放创新人才的智慧资源和创造潜力。
四、用优越环境保障科技创新
事实证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离不开载体平台等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硬环境,更离不开科技金融、体制机制等优越的软环境。一是推进载体平台优化创新硬环境。积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职能,立足区域特色,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创新载体,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按照“三个国际化”的理念,加快提升创新载体平台水平,塑造形象、完善功能,增强对人才、项目、科技成果的吸引力、承载力。重点推进我市科技小镇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高端人才的聚集基地、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和年轻人的创意社区。鼓励全市每一个“6+1”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好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打造创客空间、咖啡屋等一批优质的智能型、创新型孵化器,加快培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众创空间”,为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提供良好环境。二是围绕产业发展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综合运用创投风投、股权投资、科技信贷、知识产权应用、新型互联网融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金融支持方式,着力打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瓶颈,形成创新驱动的活跃局面。顺势而为,选出一批科技型、成长型的优质企业,有针对性地做好辅导和服务,积极推动在“新三板”上市,提升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和直接融资的比重。三是加快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企业的诞生、注册,直至它的成长壮大,对其进行分类、分时期的全生命周期支持。落实好工商登记制度、“三证合一”等改革举措,为企业提供更多个性化、优质化“一对一”服务。四是促进各级干部成为创新的关键推手。进一步强化选人用人导向,把全面加强创新型干部培养选拔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引导各级干部争当创新思路的谋划者、创新政策的制定者、创新资源的整合者、创新环境的营造者,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锻造坚强“脊梁”。
(作者系中共镇江市委常委、丹阳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