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起点上谱写“昆山之路”新篇章
2016-05-12徐惠民
徐惠民
经过2015年的接续奋斗,昆山“十二五”发展顺利收官,积蓄了更强的综合实力。“十三五”时期,是昆山“整装再出征,迈步从头越”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的核心要义,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昆山之路”开拓新境界、实现新提升,在更高起点上继续当好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先行军和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科学把握转型升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细分梳理不同类型产业,因势利导,分类施策,进一步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一代显示技术、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广泛开展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更好结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现代物流和会展业,实现现代服务业增量提质。加快存量调整优化步伐,深入实施“双千计划”,培育更多科技“小巨人”企业,确保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工业销售亿元以上企业超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积极抢抓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遇,统筹全市科技创新资源,重点打造阳澄湖科技园昆山核心区,打响“学在阳澄湖、创在阳澄湖、赢在阳澄湖、栖在阳澄湖”品牌。积极推进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坚持在市场化推进产学研合作、人才使用绩效评估、科技金融深度对接等方面率先探索,形成促进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推动优质资源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帮助企业加快培养一批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娴熟操作技能的蓝领人才,实现竞争力大幅提升。积极营造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布局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众创空间。推进创新载体建设,运营好“一站式”科技服务中心,推动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功能提档升级。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形成政府、创投、银行、担保、保险、证券、租赁等“七合一”科技金融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专利、版权、商标“三合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改革试点。
深入推进开放融合,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亮点。推进昆山试验区制度创新、功能创新、政策创新,带动重点园区功能突破、资源整合、政策共享,推动昆台在产业深度对接、服务业开放、金融创新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发挥昆山开放型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优势,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建设境外合作园区,力争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突破。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更大空间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形成区域错位竞合发展格局。发挥昆山试验区大平台效应,争取自贸区投资管理、贸易服务、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政策措施率先在昆山复制推广,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投资、分拨、销售环节延伸拓展,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
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构建大城市发展新内涵。完善大城市布局形态,划定城乡开发边界,制定分类控制的空间发展政策,推进城镇综合单元、工业单元、郊野单元、生态单元等72个单元上图落地,完善“中心城区—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四级城市体系,打造层次分明、形态各异、集约集聚的城乡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水平,塑造具有城市个性的建筑文化、园林艺术和空间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品味。优化大城市服务功能,统筹考虑人口规模、城市能级、产业定位,有序提高市民化发展水平,加大道路通畅化、快速化、立体化改造力度,切实抓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四个专项规划建设,加快构建与大城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商贸服务功能,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服务更加便利,使城乡各类功能设施均衡配置、衔接配套。提升大城市管理效能,深化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力度,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完善“职权明晰、权责统一、运转协调、监管有力”的城市管理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导向,拓展全面小康社会新境界。健全公平长效的增收保障机制。坚持富民为先、精准发力,不断深化产业、创业、就业、物业、投资、保障、强村、财政转移支付等“八项富民举措”,注重在新一轮资源配置中把有限的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大力发展乡村富民旅游,积极推广新型合作农场经营模式,全面推进农村社区股权固化改革,加大对强村联合发展公司的扶持力度,创新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有效破解当前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难题。提升普惠优质的公共服务水平。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加大购买服务力度,率先在教育、卫生、养老等领域引入民间资本和优质资源,扩大公共服务资源总量,提升公共服务产品质量,促进全市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努力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劳有厚得”。推进依法高效的社会治理创新。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健全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突出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突出矛盾,正确处理干群关系、政商关系、劳资关系、新老昆山人关系。推进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重点领域的诚信建设,逐步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彰显绿色昆山新形象。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落实现代农业“四个十万亩”规划布局,扎实推进绿化“增量提质”,切实加大对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依法追责力度,全面提升“美丽昆山”建设质量水平。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通过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提升质量,实现建设用地“零增长”。推进重点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大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力度,着力构建绿色产业链、生态价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和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安监执法监察能力,全面形成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
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构筑长远发展新优势。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晰政府职能边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严格按照五张清单办事,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昆山服务”制度保障等事关昆山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抓手,强化成果落地,打造一批改革品牌,为在更高起点上建设“新昆山”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系苏州市副市长、昆山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汤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