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徕卡第一台单反相机

2016-05-11沈铭

摄影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测光取景器单反相机

沈铭

1913年德国巴尔纳克(Oskar Barnack)相机的诞生标志着135小型相机发展时代即将到来,这种相机后来被称为徕卡原型(Ur-Leica)。1924年,韦茨拉尔市的恩斯特·莱兹光学工厂(E. Leitz Optische Werke)以现代工业化生产模式开始生产采用巴尔纳克设计的、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拍摄的小型相机,即徕卡I型相机。徕卡相机的问世一方面使拍照的方便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它的工艺精密可靠、光学性能优异,令使用者爱不释手,很快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如同德国二战前的高速公路一样一跃成为相机制造业中的佼佼者,徕卡亦成为小型相机的代名词。

徕卡弗莱克斯诞生的背景

发展到徕卡III系列,徕兹公司在小型相机制造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其使用的M39接口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光学技术,升级换代势在必行。1954年新一代徕卡M3发表,进行了多项革命性的改进。比如,用卡口连接取代了M39螺口,可以快速、可靠地装卸镜头,并支持更大光圈的镜头,还可以自动根据镜头焦距切换取景框线、校正视差;将卷片旋钮改为方便的卷片扳手,将快、慢速速度盘合二为一,取景与测距窗口合二为一等,在当时成为135旁轴相机的机王。

不过,1950年代正值日本相机工业快速崛起,带有“美国占领的日本制造”字样的相机产品在质量方面较战前大幅提升(图02)。到1960年代,日本相机研发和市场占有水平开始超越德国和美国,尤其在135单反相机产品方面表现出强劲势头。由于使用便利,135单反相机迅速被市场接受。日本相对廉价的产品在性能上普遍超越了美国柯达,并对东、西德相机制造业产生威胁。处在小型相机塔尖的徕卡相机同样遭遇日本产品的无情竞争,市场份额被日本135单反相机不断蚕食,原本大受欢迎的徕卡M系列逐渐失去昔日风光。

这种形势下,徕兹公司为了挽回流失的市场份额,迎合用户对135单反相机的需求,也开始研发单反相机。就技术层面而言,徕兹公司生产135单反相机并非难事,但由于必须应对专利问题等原因,导致徕卡135单反迟迟未能问世。好在这一时期有东、西德其它品牌相机和日本产品作为参照。直到1965年,徕卡首台135单反相机终于问世,像当时其他厂家的产品一样,徕兹公司借用了弗莱克斯(Flex,即反光)的称呼,为这架单反取名为徕卡弗莱克斯(Leicaflex)(图03),以提示该产品为反光结构,与旁轴相机相区别。

徕卡弗莱克斯整体结构依旧采用全金属构架,除输片系统的胶片轮轴外,其余部分包括感光度调节盘在内均为金属材料,重量达到850克(含标头),因而经久耐用。时至今日,大部分存世相机依旧可以发挥正常使用功能。

全世界喜欢徕卡相机的人不在少数,有人说,制造徕卡相机是细节上的功夫,这话确实有一定道理。M系列如此,135单反也不例外。徕卡弗莱克斯零部件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尽善尽美,这一点从精致的调速盘(图04)、反光镜预升拨杆和自拍搬把上均有所反映(图05)。

徕卡弗莱克斯的技术借鉴与创新

对照相机而言,五棱镜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传说二战前德国人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技术,但真正使用是从东德蔡司公司的康泰时S型开始。到1960年代中期五棱镜技术已被广泛采用。虽然这一时期以生产单反闻名的伊哈格公司在爱克山泰相机上一直采用可换取景器的设计(图06),但腰平取景器与徕卡传统的平视取景模式相去甚远,因此,徕卡弗莱克斯选择了固定五棱镜的平视方案,好处是增强了取景器的密闭性,对保持取景器洁净有一定帮助。

日本测光技术的发展也成为莱兹开发135单反相机的重要参照。这一时期半导体技术进入实用阶段,硫化镉测光元件在日系相机上被大量采用,这一技术同样也被引入到徕卡弗莱克斯相机上。表面上看,徕卡M3倡导的外挂方式测光技术在1960年代中期还比较普遍,但机身自带测光表已成为发展方向,日本产品中已经有很多自带测光系统的相机出现。其中,外测光方式的产品实际上沿用了硒光测光整合技术的思路,在硫化镉测光技术初期被多个厂家采用(图07)。徕卡弗莱克斯采用的就是基于硫化镉元件的外测光技术。

徕卡相机一贯以做工精湛闻名,徕卡弗莱克斯也不例外,虽然外观中规中矩,但相比日本同时期同类相机而言,能感觉其深厚的光机制作水平在产品工艺上略胜一筹。例如,测光用的测光窗在这架徕卡单反相机上的布局和外装帧也是我见到最得体和最精致的。它有别于日系产品,无论位置安排还是视觉效果都很难把它和印象中抢眼的测光窗联系在一起,由此看出设计者是作了精心规划的(图08)。这种设计单就测光精度而言虽不能与TTL(通过镜头测光,又称内测光或镜后测光技术)并肩,但与整合在机身上的硒光技术相比,其稳定性和测光精度已有明显提升。

橫走式胶质布帘快门是徕卡相机的看家技术,尽管后期产品引入日系商品快门,但在徕卡第一架135单反徕卡弗莱克斯相机上还是采用了纯正的徕卡胶质布帘快门,因此可以说徕卡弗莱克斯相机是最纯正的徕卡产品。笔者对这款单反用的布帘快门进行测试,结果如表1。

测试数据看,快门的稳定性非常好,1/125秒以下速度段的精度较高,误差均控制在15%以内,1/2000秒的误差偏大,超过100%,但当时胶卷常用感光度为DIN18-21(ASA50-100),1/2000秒的使用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厂家设置这一速度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而不是用于实用,只是展示可以达到的最高技术指标。总体来看,虽然徕卡弗莱克斯相机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但其基本精度依然能够满足使用需要。重要的是,它只是全机械的产品,其耐久性再次得到验证。

徕卡弗莱克斯的闪光同步有两种模式,分别是单次和万次,设有单次闪光泡专用和万次闪光灯两个接口(图09),万次闪光的同步速度约为1/90秒,这在当时也算较高指标。上胶卷的方式和其它厂家产品大同小异,亦采用带锁的后开盖方式和反向收片技术(图10),但不能更换数据后背。

仍好用的徕卡弗莱克斯

徕卡弗莱克斯相机是后来徕卡R系列单反相机的始祖,其后续产品归入R系列,因此,R系列镜头均可在徕卡弗莱克斯相机上使用。徕兹公司为徕卡弗莱克斯配备的标准镜头为50mm系列。由于采用等效视野(需要满足有效像场的最大容忍限度),其光学设计上与M系列旁轴镜头有所不同,俗称后焦点设计(让出反光镜距离),因此光学表现力方面也略有差异。一般认为原焦点设计的M系镜头素质更高,这也是为什么M系一直被职业摄影师采用的重要原因。但R系镜头在实际使用中效果并不逊色。以徕卡弗莱克斯标配的苏米克隆(Summicron)50mm F2为例(图11),色彩校正是莱兹光学的强项,由取景器观看,使用该镜头看不到色彩倾向,没有色彩夸张现象,能比较真实记录原始景物的色彩。细节描述方面也是徕卡镜头的一贯追求。当然,徕卡爱好者更加看重莱兹镜头所摄照片的韵味,喜欢那种基调。事实上,现在仍然有人通过接圈在数码相机上使用这只镜头,包括R系列其它焦距的镜头。

笔者使用机身编号1117756的徕卡弗莱克斯相机(图12),装上标头情况下感觉相机偏重,虽然沉稳但有点头重脚轻。输片搬把预备角设计也偏大,使用不是很舒适,似乎对手大的使用者比较合适。反光镜及快门震动的感觉甚微,一方面是本身机械精度较好,另一方面机身重量也抵御了部分快门释放时的动能冲量。反光镜的预升功能需要先输片(即上快门)后才能使用。相机取景器目前看亮度适中,在当时已算较明亮的产品,可以满足大部分环境光下的取景需要。

这台相机的测光系统比较准确,但强光下精度有所下降。与测光相关的感光度选择范围为DIN12-39,有ASA对照。由于德国标准制DIN(定)是以10分数来计算的,每递增3/10(定)就快一倍(即一级),如12/10、15/10、18/10,即递增倍级关系,为了体现这种倍级关系,徕卡弗莱克斯的感光度刻数盘整级之间采用12、15、18……39的数字描述(图13)。省去分母的表达方法在上世纪60年代已在业界达成共识,省去分母后德国标准制一度采用DIN21°、DIN24°的描述方式。我们现在使用的国际标准制ISO实际上是ASA/DIN的组合描述,如ISO 100/21°、ISO 200/24°。

总体而言,徕卡弗莱克斯相机是1960年代中期比较优秀的135单反产品,做工细腻,造型中规中矩。相机上所有刻度、文字和标识全部采用凹版方式而不是印制(图14),今天看起来更具备金属时代工业产品的魅力。当然,只要有胶卷,依旧可以作为拍摄工具使用。

猜你喜欢

测光取景器单反相机
美海军巴丹号航空母舰上的地面作战监视系统取景器
经久不衰的光学取景器
有缩小镜吗?
不同种手机测光类软件在林业中的试用探析
数码单反相机取景器的选择应用
相机探秘测光指南
单反相机巧防尘
数码相机的测光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