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宽广的视角学习摄影
2016-05-11董宇翔沈凌昊
董宇翔 沈凌昊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在文化教育层面与国际之间交流的不断加深,赴境外学习摄影的学生人数也不断增长,具备海外学习经历的年轻人在国内职业摄影领域,特别是当代艺术摄影领域的比例也在扩大。摄影教育的话题也因此愈发被重视,中外摄影教育差别和差距一再被提及。本刊对此话题也在持续关注,本文的两名作者,均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董宇翔目前在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就读,沈凌昊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这两所学校均是美国摄影教育中的知名学府,他们将分别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谈留学生眼中的美国摄影教育。
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摄影教育
罗切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RIT)始建于1829年,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学校的摄影教育隶属于影像艺术与科学学院(College of Imaging Arts and Sciences)下设的摄影艺术与科学学院(School of Photographic Arts and Sciences),共有7个本科专业方向和1个硕士项目,本科专业方向分别有:广告摄影(Advertising Photography)、艺术摄影(Fine Art Photography)、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视觉媒体(Visual Media)、生物医学影像(Biomedical Photographic Communications)、摄影与影像技术(Photographic & Imaging Technologies)、以及成像与摄影技术(Imaging & Photographic Technology),分别授予理学学士(BS)和艺术学学士(BFA)学位,硕士项目授予影像艺术、摄影及相关媒介的艺术硕士学位(MFA in Imaging Arts, Photography and Related Media)。其摄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是全美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摄影学院。
在摄影教学上,RIT最独特的理念是注重工艺与技术。而方式上,则将课程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老师能够与每一位学生均有较深入的沟通,在讲解技术概论的同时可以手把手地照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借助于丰富的硬件设备,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例如,在视频课程中,老师在介绍剪辑软件外,还会一对一地帮学生解决技术问题;在后期和打印课程中,老师会根据学生掌握软件的程度来进行讲解,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最适合呈现自己作品的载体。在这些课程结束时,学生都已经掌握各种数字影像制作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相应也拓宽了创作思路。
“批评课”(Critique,通俗地讲就是评照片)是美国艺术教育的核心。每次Critique导师根据学生的创作发问,引导学生得到合乎逻辑的阐述。课堂上,教师常以创作动机(motivation)为出发点,进而帮助学生提炼主题(theme)、论点(thesis)和创作方法(methodology);随后对单张照片的构图、色彩等进行分析,并延伸到象征、隐喻等修辞的运用;再到组照的排序、线索、叙事并考虑融入视频,声音或现成品等;最后是作品展览空间的设计和呈现。批评课有时也会更强调学生解说作品的能力,学生要说出创作理由、方式、受影响的来源等。
但艺术最有价值的部份往往是难以言说的。如果强行把学生的思维嵌入这种模式进行训练,培养艺术的思辨和阐释能力,或许这种能力可以促进艺术创作,但是高密度的批评课程确实让有些学生疲于应对,好像深陷在一张思想、创作和阐述之间逻辑关系的网中,难以挣脱。
RIT的史论类课程并不如技术课程那么突出,但每个学期也有相关课程,学风严谨,阅读量大,还有写作和讨论作业。这些课程注重分析批判的思维方式(analytical and critical thinking),让人获益良多。然而,需要深思的是,西方艺术史论基本是记录和讨论那些推动、改变艺术史的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即有明确阐述性的作品。在这样的理论氛围中,学生显得很像职业艺术家,从容地阐述自己的作品,却会忽视作品本身的创造力。
学校的摄影史论教学似乎还徘徊于苏珊·桑塔格和罗兰·巴特的译本,执拗于纪实和观念的辩论,对摄影融入当代社会和文化有些怯场。所谓学术层面上又基本按照西方艺术和摄影史论的书写方式来进行研究和批评。这大概也是整个当代艺术史论系统所面临的困境。
RIT开设“新种类艺术”(New Form)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来自艺术和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修,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并一起完成创作。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课程最终的作品绝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可能是一个社区计划等非传统艺术项目。RIT的跨媒介课程建立在人文学院、工程学院及影像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基础上,拥有充分的硬件设施、教师和教辅资源。这种跨学科教育值得国内借鉴和思考,目前也有部分国内学校考虑开设跨学科艺术课程,但是从我的学习经历看,国内艺术学科的基础教学体系尚未完整,如摄影技术、摄影艺术修养等“菜单式”课程设计仍需改进,人均器材量占有也不足,跨学科教育体系形成尚需时日。
在RIT,学生可以从7个专业方向中自由地选择和更换,颁发理学学士的3个专业致力于探索影像技术,学生在掌握基础摄影技术后拓展到如生物医学等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其它4个颁发艺术学学士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和对当今社会的敏感度,配合辅修和选修课,如视觉文化研究等,学生获得一种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方式。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比较宽泛,其官方网页上写到:获得理学学士和艺术学学士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4.1%和93.4%。
旧金山艺术学院的摄影教育
旧金山艺术学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简称SFAI)是美国最重要的老牌艺术学院之一,也是美国西海岸的当代艺术教育重要阵地。美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众多著名艺术家、导演、摄影师都曾就读或任教于这所学校,学院的宗旨在于创新与多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为主要目标,并为美国乃至世界艺术界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
该校的摄影系由安塞尔·亚当斯于1945年创立,伊莫金·坎宁安、多萝西·兰格、迈纳·怀特等著名的摄影师都曾是SFAI摄影系的教师。学校开设有摄影系本科BFA和硕士MFA两个阶段的学位课程,都致力于纯艺术(Fine Art)摄影的教学和实践。
SFAI是一所非常强调跨学科教学的艺术学院,并开设有许多各具特色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就摄影教学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门叫做“作为雕塑的摄影”(The Photograph As Sculpture)的课程,由摄影师Lindsey White与雕塑家Renee Gertler共同授课。这门课程主要从文本、图像以及媒介三方面来讨论摄影和雕塑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布朗库西的雕塑、杜尚的现成品还有大地艺术(Earth Art,又称“地景艺术”,1960年代末发端于欧美,大地艺术家普遍厌倦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惯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对象,如在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湮海、垒筑堤岸,或泼溅颜料遍染荒山,故又有“土方工程”之称。早期大地艺术多现场施工、现场完成,其作品无意给观者欣赏,后期的大地艺术家很少大规模挖掘工程,更多借助摄影完成—编者注)和表演艺术,使学生打破摄影“平面化”的认识,从而在摄影的实践中挖掘图像在空间中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要在雕塑工作室中进行大量训练和学习,以了解图像在三维空间中的构成和关系。每两周还需要进行一次“批评课”(critique),每个学生都会有15分钟,介绍近期的创作,陈述作品的观念、材料以及创作方法,老师和同学们也会非常严肃地对作品进行提问和建议。学生不仅需要通过阅读来研究相关艺术理论,并在作品的创作中呈现自己的思考,最后还需要“论战群雄”,使自己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观念得以成立。
尽管在“批评”的过程中,学生的观点都比较犀利,气氛有时候也会剑拔弩张,但这种看似“决斗”的方式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试金石。每个学生都清楚“批评”在创作过程中的帮助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批评”的情景下进行对话和思辨。而这种自由思辨的精神从西方早期启蒙主义到20世纪的法兰克福学派一直延续至今,已然成为西方艺术批评里的核心思想。这种高强度的“批评”在国内本科的学习中几乎只会出现在毕业答辩环节,但在SFAI,这种激烈的对话与思辩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紧张的课程模式也对所有的学生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这些“真枪实弹”的思维训练与论战也使“学术”这个词变得真实起来,而非“走过场”般的不痛不痒。
这里允许犯错,也可以无知,但每个人都必须坚强。学生在每次“批评”的成功与失败之中也变得自信起来,而这种自信会成为未来支撑他们的艺术以及艰难的艺术之路的“星星之火”。
在艺术理论方面,SFAI也有着大量跨学科艺术理论课程,我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从未听到过类似“西方摄影简史”或者“20世纪摄影研究”这类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理论课程。取而代之的是诸如“神圣性”(摄影中的宗教性)以及“哥特文化研究”(艺术史中哥特美学)这样的前沿理论。我之前曾上过一门叫做“生物科技与艺术史”的理论课,是由一位生物学博士和一位艺术家共同授课。这门课从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出发,为学生梳理了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所使用的生物学理论、科技和知识,从早期中世纪绘画的解剖学到日本传统艺术中对于死亡的迷恋,慢慢延展到当代艺术中曾用活体作为创作媒介的的艺术家,像Joseph Beuys,Damien Hirst,Marina Abramovic等。除此之外,这门课上学生还需要对一些生物学领域的前瞻性思想进行学习和研究,如“塞伯格”理论(对于人造人即将出现于未来世界而产生的恐慌和猜想)。像我这样没有任何生物学背景的学生,这门课确实非常有难度。但跨学科学习的新视野却如同一剂“强心针”在艺术思维上给学生很大的启发,也使学生慢慢开始关注摄影之外的学科和领域,并从中吸取养分来拓展对于摄影创作的理解。
SFAI另一门比较有特色的课程叫做“Tutoroal”(导师),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在选课时看到一个20人的教授名单,这些教授有自己专攻的艺术领域。有时候这个名单里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艺术家、策展人以及艺术评论家。如果学生对他们感兴趣,并希望向这些专业人士进行学习,学校会邀请他们每学期进行三次一对一的单独授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创作类型与方法选择自己专属的老师来指导自己,各取所需、因材施教。
除了以上三类课程之外,SFAI同样有种类繁多的工作室课程。而所有的工作室课程对于研究生(MFA)而言都是完全开放的,你可以根据自己创作的类型在多领域进行学习和实践。这样的选课系统也打破了科系之间的界限,使SFAI成为一个没有任何“门户之见”的艺术试验场。
西方摄影教学与社会学、图像学、符号学、类型学都有互相衔接的部分。这种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一个更宽广的界域中去思考和理解摄影,而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以及单一的经验式教学。诚然,“实践出真知”,但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教育系统在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也应该有启发和前瞻的作用,而这种多元教学带来的意义是无法通过单纯数据来量化的。我认为,教育的意义并非只是教授学习方法与技能,同样也需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