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哲:向晚歌

2016-05-11朱一南

摄影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学性阶梯创作

朱一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摄影师陈哲,决定借用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下的这个意象,作为自己新作的名字。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中,黄昏是充满情绪的。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场景,夕阳陨落,美景不长,黄昏成为诗词人们悲剧情感的投射,让人联想到生命的非永恒与无奈;描绘黄昏也是一种审美,当天色渐暗,黄昏来临,伴着“野草”“斜阳”“残宅”“秋风”,黄昏的淡金色泽赋予大地独有的苍茫之美。

陈哲的创作应该算是情感驱动,擅长描绘情绪。在前作《蜜蜂》《可承受的》中,她绷紧了张力去碰触有自伤经历的人的苦

痛;而新作《向晚六章》中,她则讲出面对熟悉的黄昏时,困于自己心中“复杂、变化、让人不得要领”的感情。

距前两部作品问世,已有五年。这段时间陈哲露面不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像是“活在余光里”——非常自由,闷头敲钟。目前,陈哲完成了《向晚六章》其中的三章,并获得色影无忌2015中国新锐摄影奖。

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

我从小就对黄昏着迷。夜晚迫近的时候容易被情绪击中,像诗里写的“向晚意不适”。这种“不适”不是单数的,它很复杂,还常变化,让人不得要领。但我们仍然要日复一日地去遭遇它。我想要去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对于通过创作来了解一个问题,有了些个人的经验。于是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图像和文字,来围绕着黄昏这个母题发问。

从2012年就开始了这个项目。最初的想法和现在的变化大吗?

变化很大。大概每年都会革一次自己的命(笑)。最开始这个项目是有叙事线索在里面,我对视觉文学(graphic novel)有很大热情。但《向晚六章》不仅仅是讲故事。之后我把胆子放大了点,开始关注不同身份的创作者对于图像和文字的使用,总之,困扰我的核心问题还是如何打磨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像约翰·伯格说的,“另一种讲述方式”(another way of telling)。

你在访谈中说过希望《向晚六章》具有文学性。你引用了哪些文学作品?为什么选择它们?

我谈到过希望作品具有文学性(something literary),但不一定是文学。这里的文学性是指通过图像和文字的共同作用,开发出一种艺术的“文体”,在这种文体内部,完成一种文学性的建构。这和具体引用过哪些文学作品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有些照片上有你描绘过的痕迹,比如台阶上的虚线(图03)。做这些描绘的意图是什么?

《向晚六章》里出现对于图像和文字的加工,无法被统一归因于某个功能需求,不好一概而论。

在这个例子里,红色虚线勾勒出的是阶梯(“已存的事物”)本身的形态/层次,绿色虚线勾勒出的是这个阶梯被阳光照亮的部分(光赋予了本来存在的事物一种新的形态或层次)。在这两种层次(确实存在的实体的阶梯与被光所创造出来的影之阶梯)之间,在这个模糊的场所里面,我来开展探索。

作为阐述我个人创作思路的一件作品,这张照片不隶属于任一章节,而是被单独拿出来作为卷首《序曲》。读者第一次看可能会觉得云里雾里,但我希望他们看完所有作品回过头再看时,能够心有灵犀。

我注意到在其中一张幅作品(图04)里,你用黑色笔标注了里尔克这首诗的中文翻译,另外还有一些红色的笔

迹,以及星体的插图,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我最早读里尔克的《日落》时,他说在黄昏时候的生命会“在你身上轮番变成石头和星斗”,令我十分费解。直到某日,我意外地在小区花园路上看到儿童游戏的残局,才突然领悟,原来星斗就是石头啊。即便一个象征高远,一个象征深沉,它们如此不同,但它们本是同一件事。在作品中,我用黄色涂料在照片上复描了一遍儿童画原本的星星图案。这是一次典型的“用摄影想”(think with photography)的经验。左图的星云和钻石剖面也延续了这个星/石的联想,加之原诗中本来就有大量的方向性信息(“上”、“下”、“向外”、“向内”),于是在素材整合阶段非常融洽地粘合在一起。

《向晚六章》现在基本已经完成过半。这些章与章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呢?它们是否有一个预设的阅读顺序在里面?

《向晚六章》按主题划分,章与章之间彼此独立,各章内部的呈现方式也不同。至于阅读方式,黄昏之于我,本就不是一个个顺序发生的事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黄昏在那里供人拓写。所以尽管每一章内设立了阅读顺序,但是章与章之间是可以跳跃的。

很多人会纠结在作品没有彻底完结之前要不要拿出来。《向晚六章》这个项目现在进行到一半,你觉得这种展示早吗?

我曾经和朋友严肃地讨论过这个问题,最终他说服了我。他说我是典型的“农神”气质,擅长在无休止的劳作中打滚,但无论如何,创作都是需要与人共鸣的。以前我总想着要把一个事情弄得很圆满,至少在我看来是圆满的,再完完整整地拿出去。但是最近的这两次经历(参加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语言亭”展览和色影无忌·中国新锐摄影奖的评选)让我意识到,当你可以用语言来谈论一个作品而不污染它的时候,拿出来反而会帮助作品的成长。

作者自述:

《向晚六章》(2012~未完成)是一场为了理解黄昏而展开的主题漫游。我试图将自己长时间对于黄昏的着迷,投入到一场结合文学和摄影的实验里。该系列有六个章节:“非均质的时间”“向晚意不适”、“赤之茧”“在面孔和面孔之间”“两种光”和“厄瑞玻斯”。探索在日常的语境下,黄昏究竟是何以消化了人、又是何以为人所消化的。目前完成了前三个章节的创作。

与其说是“拍摄”,我想我更多在“采集”。我对于去潜心制造某一帧图像、相信某一帧图像的兴趣不大。我需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参与图像的文学性建构,让我可以“用摄影想”(think with photography)。这其中有采集自我个人的,也有采集自其他作者的(档案、漫画、图表、插图等)。每一张图像的呈现方式,它的尺寸、涂改、与谁相邻,都要基于它在作品整体语境里的特定功能来考虑,并没有一个标准公式。

借用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对黄昏的一段描述,来说明这部作品所包含的情感:“白天消逝、夜晚来临的过程是最神秘的。它让‘标记’很突然地在天空出现,充满焦灼、不确定性。没有人可以预测任何一个夜晚会以什么样的形式降临。如果我能找到一种语言来重现那些景象——如此不稳定又难以描述的景象;如果我有能力向别人说明一个永远不会以同样方式再出现的独特时间所发生的事,我就能够一口气发现我本行的最深刻的秘密……就能够在一个短暂的白日梦中接受启示,接受那些整天暗暗地、在自己内部交战不已的力量之启示。”

猜你喜欢

文学性阶梯创作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一墙之隔》创作谈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爬阶梯
时光阶梯
有趣的阶梯
创作随笔
文明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