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哈德·史泰德:书是我们抵抗荒蛮的堡垒

2016-05-11赵姝婷石松

摄影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画册印刷出版社

赵姝婷 石松

史泰德(Steidl)出版社位于德国的哥廷根,以出版高质量摄影画册闻名世界。其创始人格哈德·史泰德(Gerhard Steidl)的出版理念

是:“艺术家是国王,出版人是仆人。”

1967年,年仅17岁的格哈德从就开始从事设计与印刷工作,最初,他的业务是为艺术家们印制展览用的海报。当时,著名的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已经是他的客户了。与艺术家们打交道使格哈德认识到,印刷不是一个机械复制的活计,而是一门艺术。1972年,格哈德正式创立了史泰德出版社,并出版了第一本书。只不过,在出版社成立的前20年中,史泰德出版社的出版重心并不是摄影书,而是涵盖了政治、文学和艺术类等多样的门类,直到1996年,热爱摄影的格哈德决定把自己的出版重心放在摄影书上面。

史泰德出版社出版过很多世界顶级摄影大师的作品,比如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最为著名的《美国人》(The Americans)、南·戈丁(Nan Goldin)的第一本画册《另一面》(the other side)等。在格哈德的客户名单中,不乏当代摄影史和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乔·斯坦菲尔德(Joel Sternfeld)、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dson)、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罗伯特·亚当斯 (Robert Adams)、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路易斯·巴尔茨(Lewis Baltz)、埃德·拉斯查(Ed Ruscha)、罗尼·霍恩(Roni Horn)以及于尔根·特勒(Juergen Teller),等等。摄影师罗伯特·波利多利(Robert Polidori)曾经说格哈德“就像一个裁缝。当他看到一个人的草稿,花十分钟时间就能知道怎样做一本书。他喜欢‘打扮’这些照片,选择开本、纸张以及封面。他会基于他自己对书内容的理解,来‘缝纫’一本书。”

与很多出版社不同,无论史泰德出版社再怎么发展壮大,他却永远只属于格哈德一个人。在这个没有股东的“作坊”式公司里,格哈德本人的理念决定了整个出版社的气质,如今,很多出版社为了节约成本,可能会将各个流程分散开来,比如设计可能在洛杉矶完成,扫描修片可能在印度,而印刷在中国,但史泰德出版社坚持不做任何外包,所有的流程全部在出版社的工作室里完成。格哈德会亲自监督每一本书的出版流程,从策划、编辑、设计、扫描、修片,直到印刷,他都确保自己和艺术家(或作者)全程参与其中。可以说,每本诞生在史泰德的书,都烙印着格哈德本人的印记。难怪马丁·帕尔(Martin Parr)也曾评价格哈德“完全沉迷在做书这件事中,从没见过比他更努力的人。”

格哈德本人也承认,自己对图书品质的苛求甚至到了“不计成本”的地步,因此,史泰德出版社的盈利模式,自然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方面。不得不说,史泰德出版社在商业模式上无疑是成功的,出版社的部分收入直接源自承接一些高品质的商业委托。史泰德与一些奢侈品牌维持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香奈儿(Chanel),史泰德出版社长期为其提供画册、宣传资料、品牌目录、活动请柬等任何与纸品有关的服务,而格哈德也屡次作为策展人为奢侈品牌策办展览。这些分支业务使得史泰德出版社在维护图书出版品质和格调的基础上,保证了公司的盈利、运营与发展。

与格哈德·史泰德对谈

史泰德出版社现在一年会出版多少本书?

大概250本左右。

一本图书的制作周期大约是多久?

不好说,要看具体项目的情况,只能说我们留给每本书的制作时间都是充足的。

你在挑选摄影师作品和策划新书时,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你比较倾向出版怎样类型的作品?

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有新想法的作品我都感兴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只对年轻或者知名度较低的摄影师感兴趣,我也非常喜欢从业时间很长的艺术家们,愿意出版他们长久以来不同阶段的作品,并全面地看待和探讨这些作品。我非常着迷于了解一位艺术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至今时今日,并总能从这些经历中学到东西。一本书的商业价值对我并不是很重要,我永远不会因为一本书能卖得好就出版。

史泰德出版流程的团队人员结构和分工是怎样的?

史泰德公司的工作人员很多,但是涉及真正出版流程的团队人员结构大概如下:两名文字编辑,一名摄影和艺术编辑(但选题决定权在我),五名设计,五名图片编辑(负责图片的处理、调整和扫描),两名特殊艺术出版物项目负责人,三名印前工作人员,以及六名印刷工。加上我一共二十五个人。

在如此专业的设计与制作团队中,摄影师个人的意见对于书籍制作有怎样的作用?

我们的目标在于实现艺术家的创意和想法。艺术家才是国王,我们只是为他们提供高品质和专业的服务。做书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我们向艺术家们学习,他们也可以向我们学习。

你本人会全程参与图书的全部制作流程,是这样吗?

没错。每本在封面上印着Steidl标识的书,都是经由我手出版成书的,我喜欢参与到从策划编辑到制作的全过程中,也会在流程中做一些真正的“手艺活”。我非常不喜欢坐在自己办公室里,等着书做好摆在自己面前的感觉。

可否简单描述一下你的日常一天?

我起得非常早,大约清晨5点就开始工作,一开始我会给印刷工们提一些工作上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史泰德的印刷工们6点就要开始工作)。接下来,在其他员工来上班之前的两三个小时,我通常用来做一些策划或者是需要很安静的环境才能做的工作。上午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接待合作的艺术家(或作者),以及和我的团队一起工作。我大约在下午两点的时候吃午饭,几乎从不离开办公室,有厨师为我和来访宾客准备伙食。我一般会工作到八九点,然后回家,简单吃点,喝杯小酒,睡前再读读书、看看报纸。

你们有精良的印刷技术并且很重视印刷的细节,为什么如此看重印刷?

非常简单,一本不在印刷上追求完美的书根本不应该被印出来。不应该为粗制滥造的书浪费任何资源和人力。

在你看来,史泰德出版社最与众不同,最具优势的地方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我们书的品质,以及我们团队寄予每一本书的热爱。我们对待书就像对待艺术品,每一件都视若珍宝。

看到曾经有采访说,史泰德出版社对于摄影书的成本毫不在意,只在意画册的品质,那么基于这种标准,史泰德出版社是如何盈利,或者说是达到平衡收支的?

我们和一般的公司其实差不多,有些书做出来能赚钱,有些则没那么容易盈利。我们的大部分书品质都相当好,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都有人喜欢史泰德出版的书。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些认同品质的人,肯定会来买我们的书。

史泰德出版社与一些商业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牌有着紧密的合作并从中获得很大收益,比如你们和香奈儿一直是长期的商业伙伴,为其出版画册或是提供纸品定制服务,是这样吗?

的确如此,我们和时尚产业有很多合作。他们对于品质的要求之高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有时,他们对产品的高标准甚至可以推动我们不断创新。我喜欢从这样类型的商业合作的经验中学习,再把经验应用在我们自己的出版实践中。

另外,我们正在做一些超越传统出版印刷的业务,比如办展。因为长期和艺术家们合作,这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拓展,不过和公司的盈利没有什么关系(格哈德本人近几年的策展项目包括“罗伯特·弗兰克:书与电影,1947-2016”“卡尔·拉格斐:小黑夹克”等——编者注)。

史泰德出版社如何看待中国市场?

显然,中国市场是巨大和不断增长的,尤其是在对于文化内容的需求上,这种需求并不局限于中国文化,更多是对于世界文化的需求。我们和中国的艺术家合作过一些项目,也一直在寻找真正感兴趣的项目。

众所周知,纸媒逐渐式微,图书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史泰德做书的宗旨和方针有没有发生转变?涉及具体的业务方面有没有转变,比如开发电子版画册等等?

据我所知,纸媒的确是在不断没落,但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报纸和平装书。目前,电子书的销量已经到达了一个稳定的阶段,不像刚起步时发展得那样快速,至少在德国和美国是这样。我们现在已经停止生产简装书了,虽然这本来就只是我们业务中的一小部分。另外,我们也出高质量的电子书,比如一些适合电子化的文字书。我的观点是,一本经过严谨编辑、设计和印刷的书永远会有市场。并且,当今人们对于高品质的印刷品的欲求是很高的,尤其在亚洲。

你认为纸质画册是呈现摄影作品最好的载体吗?为什么?

一本书就是一座美术馆,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书中“参观”。你也许生活在偏远的村庄,没什么机会去欣赏纽约或者伦敦的展览,但是你却可以通过书浏览到这些内容。相对而言,人们还是可以负担得起书的价格。当然,在屏幕上看照片的效果也还不错,但是跟在自然光下看印在纸上的照片,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你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或者挑战是什么?

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发行。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向世界各国运送和分销我们图书的渠道,但整体看来这仍旧是一个难点。

出版这些书对你有怎样的意义?

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每一个我都引以为傲。

你有什么想对中国的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说的呢?

请记得,书是我们抵抗荒蛮的堡垒。

猜你喜欢

画册印刷出版社
我等待……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小画册
小画册
小画册
小画册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把心交给印刷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