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荐书

2016-05-11

摄影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克勒斯佩克肖像

《某地》

(The Middle of Somewhere)

作者:萨姆·哈里斯(Sam Harris)

木棉出版社(ceiba),2015年

这是一本温暖而率真的摄影集。摄影师萨姆·哈里斯将镜头聚焦于女儿的童年,跟女儿一起体验她对世界的好奇。斑驳的树影,阳光照耀下的脸庞,四季的轮回更替,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收进这本隽永的摄影集子里。

作品的拍摄时间前后跨越12年,记录了一个家庭的迁徙。当年哈里斯一家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离开当下充满是非与竞争的环境,去一个简简单单的世界。他们从英格兰出发,前往印度,后又迁至澳大利亚。在印度乡村居住的那几年他们还生下了第二个女儿。爱,成长,手足情,家庭,风景,以及自然的节奏,这些暖心的主题在书中一一呈现。这本画册既是一本让人感到亲切的家庭相簿,又是一本在视觉上给人以灵感的作品集,在愉悦我们眼睛的同时也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鲨鱼计划》

(Sharkfication)

作者:克里斯蒂娜·德梅道(Crisina de Middel)

马达莱纳出版社(Editora Madalena),2015年

“鲨鱼计划”是巴西政府在2014年世界杯期间实施的一项安保措施,动用武装力量,将贫民窟控制起来。它打造了一个军事化社区,一夜之间,那里的每个人似乎都变成了嫌疑犯。使用“鲨鱼”的称号也正是为了比喻政府对该区域的铁腕决心。

在这个背景下,摄影师德梅道深入贫民窟中,拍摄那里的日常生活。有意思的是,她将照片的颜色调成偏蓝,将照片的一些焦点区域模糊,以此来形成在潜水艇里窥探海底世界的效果。“我把这次拍摄比喻成在潜水艇里观察,想象着这些地方是一个个珊瑚礁,里面躲藏着捕食者……”然而,这里可不是东海龙王享乐的水晶宫。粗砺的影像加上深蓝色的调染,让照片中的世界变得陌生,贫民窟里的一草一木似乎多了分凶险。当大多数摄影记者诉诸情感时,德梅道的黑色幽默显得独树一帜,这似乎是观察世界的一个好方法,也让人们能更加认真地看待她想表达的东西。

足迹(Empreintes / Tierspuren)

2016年2月27日至4月24日

阿尔弗雷德·埃尔哈特基金会,德国,柏林

多年来,加拿大摄影师诺曼德·雷加特(Normand Raj-

otte)一直背着相机在魁北克的梅干提克山周边游走探寻。有别于早前关注森林面貌,最近他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地面上,这里留下了森林里很多动物的印记。从诺曼德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他长期浸润在这个环境中,与大自然形成的默契关系。尤其是湿润泥土上的脚印照片,与已故的艺术大师阿尔弗雷德·埃尔哈特(Alfred Ehrhardt)于1933年至1936年间在德国海滩拍摄的海边动物足迹如出一辙。本次展览是两组相同题材作品的邂逅,两位作者都着力描绘土地的样貌以及在土地之上被不同动物刻画出的图案。

这些照片被定义成现实的索引或轨迹,正如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说的“过去现实的投射”。照片的主体是遥远的,然而它们用影像的方式宣示了它们的存在,且近在眼前。这种作为视觉回忆的照片被赋予了一种神秘和忧郁的气质。通过这些照片,诺曼德·雷加特如阿尔弗雷德·埃尔哈特一样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曾经被隐藏的视觉世界。

前面(IN FRONT OF)

2016年3月11日至7月11日

柏林画廊(Berlinische Galerie), 德国,柏林

《前面》是一个包含了70张照片的专题,作者海蒂·史佩克尔(Heidi Specker)利用此专题探讨了肖像摄影作品中的结构和环境细节。在这个拍摄前提下,史佩克尔放弃了她惯用的在城市环境中拍摄肖像的手法,将整个世界带回到摄影棚中。在这个“实验室”里,她尝试了拍摄肖像的各种方法。自从摄影术诞生以来,为人拍摄肖像似乎就是顺应被摄者的愿望塑造出一个高大上的形象,这次她准备摒弃这些传统,着力于画面中各个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平衡被摄者与摄影师之间的关系。史佩克尔拍摄的这些人都是40岁到50岁之间,和她在同一个年龄段,都是和她相熟的朋友,这也让她在做“实验”时少了一些压力。

《前面》也透射出相机背后摄影师的影子。在这部作品中,史佩克尔不仅在照片中道出了她自己,还有对生命本身的尊重。照片中的人物无拘无束,让我们觉得拍摄的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专题中还有其他非肖像类照片,如并不完整的人体、明信片、杂物等。史佩克尔用这些看似随意甚至稍显笨拙的照片向我们发问,我们能以怎样的距离靠近他人并捕捉到他们的人性。

乌鸦的孤独(The solitude of Ravens)

2016年2月24日至4月23日

麦克·胡朋画廊(Michael Hoppen Gallery),英国,伦敦

日本摄影师深濑昌文的乌鸦系列作品拍摄于1976年至1982年间,彼时他正沉浸在与妻子离婚的郁闷中。整部作品以对乌鸦进行拟人化的表现来展开视觉叙事。活着的和死去的乌鸦不时在作品中出现,孤独的乌鸦在雪地前有如演一场皮影戏,其间也穿插着诸如暴风雪下的街道、肉感的女按摩师等看似不相干的题材。这让作品具有了电影蒙太奇般的效果和黑暗的基调。对深濑昌文来说,乌鸦既是他创作的作品形象,也是他表达内心孤独的工具。在该专题行将完成的1982年,他甚至写道他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乌鸦”。

深濑昌文作为摄影师在二战后逐渐展露头角。他的作品有时被解读为对日本战败的投射。他的乌鸦系列被视作日本战后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至今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

危险舞蹈(Unsafe to Dance),一米半(One and a half Meter)

2016年2月5日至5月7日

C/O柏林画廊(C/0 Berlin)+罗伯特·莫拉特画廊(Robert Morat Galerie),德国,柏林

匈牙利艺术家彼特·帕克勒斯(Peter Puklus)出生于1980年,多产、思想前卫且有活力,是近两年在国际摄影界上崭露头角的新星。最近,他的两部作品分别在德国两家画廊展出。

展览“危险舞蹈”的副标题是“有关摄影的思考”(Thinking about Photogra-

phy),包含了“星球手册”(Handbook to the Stars)和“战士的爱情史诗”(Epic Love Story of a Warrior)两个观念主题,体裁包括了三维拼贴、雕塑、摄影、电影以及装置艺术。展览中,通过对前进、倒退、停止、混合、聚焦、改变角度、重复等概念的视觉化描述,帕克勒斯开拓我们的视觉象限。他在不同维度间游走,试图打破藩篱,获得新的表现空间。他经常关注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赋予其新的意义。

与上面的前卫作品相反,帕克勒斯的“一米半”则是一个回归传统的纪实摄影作品。这个专题从2012年开始拍摄,表现了亲密关系的距离。帕克勒斯记录了他的房间,他的朋友以及他在布达佩斯公寓的室友,记录了出现在他日常活动半径中的地点和人物。“我收集我周围的人的肖像,我收集记忆。我试图记录下关于信任的、有魔力的瞬间,以及有关爱,友谊和身份的故事。”两个风格迥异的展览出自一位艺术家之手,帕克勒斯驾驭起来游刃有余,这个匈牙利艺术家值得关注。

猜你喜欢

克勒斯佩克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地毯肖像
赫拉克勒斯,大力神的苦差事
解读安妮·佩克汉姆流行声乐教学法
托佩克(Topigs)种猪日增重与背标厚选择效果分析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意志顽强 气概豪迈
酒店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