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理性思考

2016-05-11刘海兰

高教探索 2016年4期
关键词:转型院校资源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革。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生源、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的资源依赖,其转型具有合理性。但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和理智训练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其转型应适当的超越,实现对环境的控制;地方本科院校可通过加强合作、发挥联盟作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改革等方式实现转型。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资源依赖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600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型高校转变。随之,178所高校在河南驻马店于同年4月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宣称愿意成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积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年)》,正式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已正式摆上议程并逐步付诸于实施。而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引起了许多高校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困惑与彷徨,甚至引起了地方高校工作者的恐慌,到底地方本科院校为何要转型?如何转型?其未来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这些问题有待于进行理性的思考。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是杰弗里·菲佛与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是在种群生态学和制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关组织和环境领域的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与制度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更重视环境的物质条件,后者更注重环境中的文化准则、价值观和社会期望。

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假设是,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组织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组织的抉择和行动主要受到组织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在位置上的压力与限制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组织内部的动力机制和领导的价值观与信念的影响。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在有关问题决策的过程中环境或组织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组织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财政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由于资源是稀缺的,获取各种资源是组织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组织为了生存和兴旺,必须依赖这些资源的外部提供者,并且依赖关系往往是互惠的,有时是间接构成的。第二,尽管组织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但仍具有能动性。包括对外部环境的顺从或适应,以及采取合并、合作等各种措施实现对外部环境的控制。第三,组织内部与组织行为对于消除环境的依赖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由于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和相互联系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个性,一些组织比另一些组织更具有竞争力。组织或者部门、组织内部的人都能经营重要的环境依赖,能够降低不确定性,帮助组织获取资源并在确保组织生存的情况下为组织赢得更大的竞争力。

(二)分析框架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首先,由于环境中的各项资源对地方本科院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为了获取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资源,其转型具有合理性;其次,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培养人才、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阵地,其转型应具有超越性,亦即能对环境加以控制;最后,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达到对环境的控制,组织内部应进行相应的变革,采取合适的措施实现其转型与变革。

三、地方高校转型的理性思考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合理性

如今的高校不再是封闭的系统,无法再囿于“象牙塔”之中,“为了获得维持生存的必要的资源,就必须与环境中的其他因素进行交易”[2],与外部环境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地方本科院校如今面临着国内资源的日益枯竭、人口红利的消失、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国际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所带来的挑战,为了从外界获取赖以生存的资源,如生源、财物、信息等,其转型具有合理性。

1.生源依赖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最重要的功能,科研与教学都以培养人才为依归,生源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我国经过1999—2005年的连续七年的大扩招,用七年时间迅速实现了国际上其他国家20~30年时间完成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0~20%的突破,其扩招是通过高校的迅速升格完成的。[3]据统计,到2012年我国共有本科高等学校1147所,其中1999年以来升本的有640多所,占全国本科高等学校的55%左右,成为培养本科生的重要基地。[4]其迅速升格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不清,目标含糊,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其生源将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为:第一,就业率的低下将导致生源的减少。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按高低顺序排名的结果是:“985”高校、高职院校、 “211”大学、独立学院、科研院所、地方普通高校。[5]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位居最后。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下,但市场上却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国际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Manpower进行每年一次的产业人才缺口调查表明,2013年涉及42国38000个公司,其中35%完不成招聘计划。造成全球人才缺口的主要原因是求职者缺乏职场所需的能力素质技能和经验。而就中国调查的数据表明:2013年人才缺口比2012年上升12%(全球平均上升1%);十大缺口人才包括研发人员、设计师、工程师、技师技工等高中低各层;本科教育与人才缺口相关性最大。[6]作为培养本科生重要基地的地方本科院校,其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占到30%左右,经济特别困难的占10%左右,[7]这些学生期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从教育成本与教育收益的角度分析,当教育收益大于教育成本时,作为有限理性的个体才会投资大学教育,而教育收益低于或等于教育成本,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一毕业便面临着失业”的状况,他们便会减少教育投入。因此,如果长此以往,地方本科院校不加以变革与转型,其生源便面临着危机。第二,其它因素导致生源减少。从弃考率来看,2013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曾介绍,近5年,全国高考弃考率约为10%[8],也就是说每年有近百万人弃考。有部分弃考生认为上一般的大学没有价值,不如及早就业。从报到率来看,在一些地方,本科高校不报到率超过10%。[9]从高考生来看,2008年高考生为1050万,2009年为1020万,2010年为957万,2011年为933万,2012年为915万,2013年为912万。[10]2014年为939万人,2014年高考生在连降5年后首次增长。根据人口统计年鉴的数据,高考适龄人口的下降将持续到2020年。2011年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预测,在目前高校大多依赖学生学费收入才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一旦高考生源出现不足,部分高校必将因生源枯竭而遭遇倒闭的生存危机。因此,本科院校尤其是办学实力差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面临着生源减少的问题,而生源的减少又直接导致财政拨款的减少,高校将面临着生源大战而进行重新“洗牌”,地方本科院校只有找准定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理转型才能在新一轮的挑战中站稳脚跟。endprint

2.财政依赖

地方本科院校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2012年各地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从2010年起中央财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对于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没有逐年提高,2012年仍低于12000元的省份,除不再给予奖补资金支持外,中央财政还将停止或减少安排高等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教育部将通过采取调减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计划,暂停硕士、博士点审批,暂停新设置高校、高校升格、高校更名审批等措施,推动各地高等教育规模与经费投入水平相匹配。”[11]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地方高校的经费保障与发展,中央政府主要起到监督与调控的作用。

另外,从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均经费支出也反映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关系。2011年人均GDP排名前10的是天津、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内蒙古、广东、辽宁、福建、山东,人均GDP排名后10位的是贵州、云南、甘肃、西藏、安徽、广西、四川、江西、海南、河南等省。[12]从表1中可看出,天津、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从2009—2011年生均经费支出都比较高,位居全国前列。北京2011年的地方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经费支出高达53323.82元,独占鳌头;而江西、河南、甘肃、安徽、广西、贵州等欠发达地区生均经费支出相对较少,其中江西省2011年地方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经费支出为14663.08元(北京是其3.6倍),宁夏、西藏、青海、新疆等欠发达地区由于西部扶持计划和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生均经费支出在2011年猛增,尤其是宁夏由2010年的生均经费支出19833.99元猛增加到2011年46528.47元。总体而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经费支出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注:数据来自2009、2011、2012年中国教育经济统计年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地方本科院校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共生性依赖关系,两者之间共生共荣。地方本科院校对本地区有着严重的财政依赖,要保证地方本科院校的财政收入,地方本科院校应为地方服务,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开发创新技术驱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决定地方本科院校的财政收入与发展。

3.信息依赖

地方本科院校是一个开放的组织,无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须从社会中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发现当前与未来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类别、能力与素质,社会或企业存在的问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需要哪些服务、有哪些实践岗位、就业需求等,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展开应用性研究与进行社会服务。美国加州州立大学(CSU)与本州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每两年向全州的雇主发放问卷进行职业指向调查,发现和预测未来人才所需的特征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教育改革。如在2011年的调查中雇主列出了影响雇佣的十项重要因素,并给学生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在高度竞争的雇佣市场中学生要成为更富吸引力和潜在的雇佣者须具备相关的经历(自愿活动、实习、兼职工作等),交流与面试、求职信与简历的书写、寻求工作岗位、利用社会媒介等技能。[13]其职业中心与社会各个行业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取社会服务、实习实践的信息与资源,将实践与学术性活动结合起来。教师了解企业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展开应用性研究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正因为CSU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合理利用,所以CSU为本州培养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本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转型时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校与公众、政府与企业的相对隔离,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地方本科院校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依赖性更强。以扁平化的组织特征和分散、合作及网络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注重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储存,地方本科院校“要想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生存和获得工作,就必须让他们具备专业技能、技术和职业技能”[14],强调采用分散式合作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通过亲密接触大自然重获“亲自然情结”、“生物圈保护意识”,从企业等社会组织中获取信息资源,为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

简而言之,外界环境给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源,其资源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确定性,为了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便具有了合理性。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超越性

地方本科院校如同其他组织一样面临着包含相互冲突要求的环境,“时而发现自己受到强有力的外部组织的控制,并且这些外部组织提出的要求是相互冲突的”[15]。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高度集权的体制影响下,受到政府强有力的控制,如今政府提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导致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工作者感到困惑与迷失。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回应外部环境的影响?是顺从还是适应?是停滞不前还是积极回应?简单的顺从可能意味着自主权的丧失,并且追求功利是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永恒追求,地方本科院校简单的顺从可能导致急功近利,丧失可持续发展力。目前某些院校所出现的“订单式”培养可能近期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但面对动态的发展环境,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采用,日新月异的新科技的发展,这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却面临严峻考验。尤其以欠发达地区来说,地方生产技术、政治环境本来相对落后,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否通过校企合作去学习落后的生产技术?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并不是简单顺从外界环境的要求,也并不是简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地方本科院校也可对环境进行适应性反应,菲佛与萨兰基克认为存在着两种广义上的适应性反应,即“组织可以通过适应或者变化来适应环境的要求;或者,组织努力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适应组织”[16]。地方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目前滞后于环境的要求,因此要通过转型与变革来适应外界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地方本科院校应努力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适应组织,亦即地方本科院校应具有超越性,适当超越环境的需求,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民治,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endprint

1.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

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为基本目标,通过人的培养来促进社会的发展。首先,培养健全人格之人。杰克森认为教育的“明确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人格)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而且,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17]。雅斯贝尔斯认为要培养“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大学自然是服务于实际目的的机构,但它实现这些目的是靠着一种特殊服务的努力,这种精神一开始的时候是超越这些实际目的的,它这样做只是为了以后以更大的清晰度、更大的力度、更冷静的态度返回到这些目的中。”[18]目前我国大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信仰缺失、功利至上、耐挫能力弱、创新能力差等各种缺陷,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健全的“人”而不是丧失灵魂的“工具人”为首要目的,只有人得到生机盎然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其他的外在目标。尤其是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关爱他人,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其次,地方本科院校也仍是或应该是培养公民社会的重镇。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具有公平正义之心,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引领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应适当超越,努力去改变环境,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在英国高教史上,1969年初至1973年创立了34所多科技术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教学为主,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术性,主要培养学生岗位实用技术,运行20多年后多科技术学院“最后向传统大学‘妥协,向传统大学‘漂移,这一‘诱致性变迁证明了传统大学 ‘闲暇之时教育的魅力,从中也折射出大学固有的内在逻辑”[19]。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需借鉴他国之经验,遵循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内在逻辑,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转型之路。

2.注重理智的训练

地方本科院校应注重大学生理智的训练。职业训练与理智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争论的焦点之一。杰克森认为实用主义尽管有可取之处却是短视的,因为实用主义就是要求做形势需要的事情、集中精力做此时此地可以完成的事情,并提出一种明显的解决方案是将实际与沉思相结合起来。赫钦斯认为“从大学的角度看,一个专业学科要成为真正的专业学科必须要有理智方面的内容,而且这完全出于它本身的权利”,并且相信“这些学院将会发现,如果训练他们的学生学会思考专业的论题,会比用现成的方法教他们能更好地为他们将来的实际工作作准备”。[20]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四年制的本科生,区别于中等和专科的职业人才。如果说中等和专科职业人才更多强调技能的培养,那么四年制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得到理智的训练加上技能的培养,并且在进行技能培养时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学会思考,具备更强的学习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驱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应用现有技能。在现代社会中,技术革新速度日新月异,经过理智训练的人具有更好的学习迁移能力,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与开发新技术。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的过程中应具有适当的超越性,应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理智的训练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与此同时加强职业训练与技能培养。

(三)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转型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具有合理性,但也应具有超越性。那么,地方本科院校应如何转型?目前我国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在内的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21],国家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从发展目标、体系的基本结构、保障措施等各方面进行了规划。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本文主要探讨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如何转型以实现对环境的控制。

1.加强合作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提得较多的是“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悟、体会与练习。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需加强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合作,与通过合并的方式获取所有权相比,合作在管理依赖上更加灵活。“通过交流和协商一致建立的关系,要比通过可改变的合并进行组织的整合更加容易建立、重新议定和重新确立。”[22]组织的相互合作可以帮助稳定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换和减少不确定性,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具体专业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合作,实现“1+1>2”,达到双赢的目的。唐国华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声誉资源等有一定的依赖性;[23]而高校对企业亦存在着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的依赖。但由于企业和地方本科院校双方的利益诉求不同,有时会出现零和博弈的尴尬局面,需要地方政府完善相关的政策保障企业加强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合作。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对企业所需的核心资源的构建,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真正实现双方的协同创新;企业也需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目前有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了校企合作,如北京物资学院、浙江嘉兴学院等都出现了“订单式班级”培养;沈阳大学亦于2014年8月与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沈阳远大企业集团等12家企业签订了企业命名班级的合作协议,将与企业在相关专业中选择学生,实施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联合组建师资队伍,联合开展端口前移式的实习实践,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24]地方本科院校需在合作中不断地探索与改革,实现双方的利益诉求。此外,由于国际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比较成熟,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可借鉴与学习他国之经验,有条件的院校可与国外大学实行合作。如黄淮学院与英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8所知名大学和台湾地区4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并加入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国际合作办学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3000余人,1000多名毕业生实现出国留学的梦想。[25]不管采取何种合作方式,地方本科院校在实现与社会各种相互依赖的组织的合作中,仍应寻求更大的自主权,仍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超然性。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关键任务是如何削弱其他组织的决定权,并使之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利益。构建协商一致的环境,建立组织间行动的集体框架成为合作的重要条件。endprint

2.发挥联盟的作用

联盟是为了面对未来情境的不确定性,力图将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组织有机化,以便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控制外部环境。由于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地方院校的转型只有将完善顶层设计和由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政策效果,如果由国家单向度的推行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将造成很大的社会震荡,并且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准备不足,将因盲目转型而造成诸多问题,因此可通过试点的方式让地方本科院校寻求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并发挥联盟的作用,实现资源的共享。我国在2013年6月,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黄淮学院等35所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6]。该联盟从2014年开始举办产学研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分享成功的经验,加强了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共同探讨,为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提供了交流平台。与此同时,通过树立典范,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可与转型成功的院校建立联盟、对口支援关系,引领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

3.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组织和环境是松散地联系着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远远还没有达到完全确定的模式。菲佛和萨兰基克在其资源依赖理论中构建了环境影响的模型(见图1)。此模型说明了环境因素成为组织特性的因果联系。第一,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限制、偶然性因素影响着组织内部权力和控制力的分配;第二,组织内部权力和控制力的分配又影响着领导人员的选择和任期;最后,组织的管理人员影响着组织的行动和结构。

图1环境影响模型[27]

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地方本科院校的内部组织结构与行动,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面对未来挑战的职业人才,需解构禁锢人才成长的垂直式的科层组织结构,建构扁平式的合作式的组织结构,更何况大学组织本就是一个底部沉重的组织。目前有一些高校正在探索建立大部制、权力下放,建立更加开放的系统。地方本科院校目前所提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有待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发挥教职工和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性,真正实现地方本科院校的真正转型,完善组织内部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以应对外界环境的挑战,紧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变革。

教育部于2014年8月15日发布《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其目的便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以利于更好地加强社会服务,从社会中获取更多的资源。《规程》中规定:“高等学校根据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需要,设立的由办学相关方面代表参加,支持学校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机构,是高等学校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28]理事会成员一般不少于21人,由学校举办者、学校及职能相关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企事业代表、杰出校友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理事会是获取资源、相互交换信息、发展组织间承诺和建立合法性的一种战略,如果地方本科院校的理事会发挥其真正的职能,而不只是让其“看上去很美”,让各方利益相关者真正关注高校的发展,那么高校就更容易从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其他部门获得更多的资源,也更易于加强校企合作与建立联盟。

4.加强人才培养改革

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教学方法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评价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并未成为理智训练的场所,仍是应试教育的蔓延。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通过教师发展中心这一平台和其他措施,加强岗前岗中培训、提供教学与学术交流和探讨的机会、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教师的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学等方式实现教师队伍的提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建立高校与社会的松散耦合的联系,实现人才培养的提升与超越。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还需完善培养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设置合理化。如今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培养往往沿袭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逻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但在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现有的理论并不一定能解决现实问题,应该培养学生成为理性的行动者,在实践中学习与反思。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英国的“三明治”、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这些模式强调的是工学的结合或工学的交替,强调理论—实践—理论的有效融合。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应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打破以往沿袭的理论到实践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沈阳大学经济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习加拿大滑铁卢的经验,将课堂学习与真实工作相结合,“学生在完成一定的学习课程后,可以利用某一学期或假期为真实的雇主效力,并获得相应报酬”[29],用以支持自己今后的学习,同时将工作中增长的见识和遇到的挑战带回课堂,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思考的能力。黄淮学院在转型过程中,建立了2.3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正在规划建设科技产业园、科技一条街,“学校积极对接驻马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驻马店市8.8万平方公里的职教园区建设与发展”[30]。这些为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应用性人才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四、结语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具有合理性,但同时又要保持适当的超越性,可通过加强合作、发挥联盟的作用、完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改革等方式逐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在目前可通过“示范带头”、引领指导的方式使若干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按照迪马吉奥和鲍威尔的观点,制度性同形变迁有三种发生机制:源于政治影响和合法性问题的强制性同形;源于对不确定性进行合乎公认的反应的模仿性同形;与专业化相关的规范性同形。[31]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其他地方本科院校会发生模仿性同形;而一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成功后,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又会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促进规范性同形;若成功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后既保持良好的持续发展力,又能促进大学生很好地就业并得到市场上的好评,最终又会谋求社会价值的认同,获取社会合法性,促进强制性同形。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应该遵循教育内部发展规律,在渐进性的演变中实现超越性发展。当然,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尽管组织具有能动性,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对环境的外部控制,但环境对地方本科院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政府职能、赋予地方本科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培育良好的市民社会、加强校企合作的法制建设是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的重要的因素。endprint

参考文献:

[1][2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15][16][22][27]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东方出版社,2006:47,122,117,159,254.

[3]刘海兰,姚荣,周光礼.建国以来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9):61-68.

[4][5]李剑平.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现象引关注[EB/0L].(2013-07-03).http://www.jyb.cn/job/jysd/201307/t20130703_543927.html.

[6]查建中.本科专业教育转型势在必行[N].中国青年报,2014-05-19(11).

[7]徐彦彬.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1(10中):43-45.

[8][9]939万人今日高考农村生增17万 近百万人弃考[EB/OL].[2014-06-07].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4-06-07/0750422121.shtml.

[10]高考人数连续5年下降 2013年仅912万人考试[EB/OL].(2013-06-06).http://edu.qq.com/a/20130606/010636.htm.

[11]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 财教[2010]567号[EB/OL].(2010-11-3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9/201308/155147.html.

[12]2011年中国各省人均GDP排名[EB/OL].(2012-11-12).http://www.elivecity.cn/html/jingjifz/693.html.

[13]Putting Education To Work: 2011 CSU Career Directors Statewide Employer Survey[EB/OL].(2012-01-19).http://www.fullerton.edu/crew/projects/docs/2011CSUCareerDirectorsStatewideEmployerSurvey.pdf .

[14][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 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43.

[17][美]杰克森.什么是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155.

[18][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0.

[19]杜才平.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104-109.

[20][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

[23]唐国华,曾艳英,罗捷凌.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2014(4):174-179.

[24]刘岩.围绕地方高校结构调整 积极探索推进转型发展——我校隆重举行校企合作(企业命名班级)签约仪式[EB/OL].[2014-08-28].http://www.syu.edu.cn/info/1041/1672.htm.

[25][30]黄淮学院: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EB/OL].(2013-05-17).http://www.jyb.cn/gk/yxzx/201305/t20130517_538133.html.

[26]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教育视界·聚焦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下))[EB/OL].[2014-06-19].http://www.auas.org.cn/info/1007/1113.htm.

[28]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EB/OL].中国新闻网.[2014-08-15].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8-15/6498390.shtml.

[29]米娟.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优化——以沈阳大学为例[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3):44-47.

[31]保罗·J·迪马吉奥,沃尔特·W·鲍威尔.关于“铁笼”的再思考:组织场域中的制度性同形与集体理性[C]//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A].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2.

(责任编辑陈志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型院校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转型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沣芝转型记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