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诈骗门”的170和171,虚拟运营商的一场硬仗
2016-05-11关哲
关哲
深陷“诈骗门”的170和171
虚拟运营商,相信对互联网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太陌生。2013年年底起,工信部逐步审批通过了虚拟运营商专属的170和171号段,自那时候起,虚拟运营商们开始进入电信市场。
可是,在这些使用170和171号段的用户中,有不少人并不是为了更便宜的套餐和更灵活的资费而来的。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称,北京警方辗转千里,历时40多天,打掉一个新型电信诈骗犯罪团伙。而从犯罪分子交代的作案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利用的正是虚拟运营商所属的171号段。他们从网上购买用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向被诈骗人手机发送带有木马程序的短信,被诈骗人一旦点击短信中的链接,木马程序便会植入手机,之后就可以获取被诈骗人的通讯录以及关联的银行卡等信息。同时,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诈骗分子就可以在网上购物消费变现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提现。而在这整个诈骗流程中,171开头的手机号码是其重要的作案工具。
除了这些已破获的案件外,根据央视的报道,温州市反诈骗中心接到报案的3 000多起电话诈骗中,170号段的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在360手机安全中心的相关数据统计中,从2016年1月1日至今,170(171)号段诈骗短信总量达到70.83万条,其中9成以上都是汇款诈骗。而在腾讯公司发布的第一季度《反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季度报告》也显示,从今年3月份开始,以171开头的电话号码诈骗活跃度急剧上升。
实名制实施不严酿恶果
为什么170和171号段成了犯罪分子作案的重要工具呢?探究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这和手机号码实名制实施不严有着巨大的关系。
自2015年9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手机号码实名制开始实施。在相关政策的规范下,电信企业要求各类实体营销渠道在销售手机号码时,必须核验用户本人身份证件,没有进行实名制登记的手机号码也必须进行信息补录,逾期将被做停机处理。可是,由于虚拟运营商业务的特殊性,这一措施在不少虚拟运营商内部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虚拟运营商的业务模式是通过购买基础运营商的基础业务,再将这些基础业务整合重组后转售给消费者。可是,相比于传统运营商自销直营的销售模式,“转售”这一销售方式无疑增加了手机号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经历的环节。而且由于“转售”不属于传统运营商的业务范围,这就让传统运营商在这一部分业务的监管上形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同时,我国虚拟运营商起步还不久,相关政策建设还不够成熟和规范,这不仅导致没有专门的部门对这种转售业务进行系统规范的监督和指导,也让虚拟运营商内部的各种制度建设不成体系。于是,在不少二三线城市和销售手机号码的小摊上,无须实名登记也能轻松买到170和171号段的手机号码。而由于没有实名登记,一旦不法分子利用170和171号段实施了诈骗,就很难对其进行查询核实。此外,170和171这一类号段一般具有免月租、无漫游等特点,可以为不法分子极大地降低成本,这也成为该号段诈骗问题突出的又一原因。
虚拟运营商的一场硬仗
从2013年到2016年,移动转售业务试点牌照(即虚拟运营商试点牌照)的两年有效期已过,试点工作已经完成。有消息称,有关部门对各虚拟运营商的评估工作已基本完成,对于合格企业将会核发正式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牌照。这也意味着就在今年,虚拟运营商将正式上线。恰好就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上,170和171号段被曝深陷诈骗门,这无疑让本就步履艰难的虚拟运营商们更加难受。而解决这一事件,相信也是在正式牌照发放之前,虚拟运营商们需要面临的第一场硬仗。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硬仗呢?首先,社会大众本就对170和171号段了解不多,心存疑虑。而层出不穷的诈骗事件会让公众的这种疑虑进一步加深,进而影响到用户增长。其次,这类事件的发生对于虚拟运营商的公众形象有着巨大的冲击,负面评价会日渐增多。再次,这些事件肯定也会影响相关部门对一些虚拟运营商的评估结果,还有可能对正式牌照的发放产生巨大影响。最后,想要解决类似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实名制的实施和监管力度,可这却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虚拟运营商本身,还与传统运营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息息相关。如果不能强加制度建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想要靠虚拟运营商的自律自查来解决问题,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而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几个因素就会持续产生影响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这对于虚拟运营商未来的发展而言,恐怕并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