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价储备石油有什么错
2016-05-11
彭元正
近日有国外媒体报道称,“中国以惊人低价储备石油”。这一话题引起了国内外舆论关注。
“在中国港口停驻的超级油轮数量是16个月来最多的。而且还有83艘超级油轮正在驶往中国的航路上,它们可运载1.66亿桶原油”,笔者觉得外媒的描述炒作意味较浓。
首先,中国搞石油储备,是必然要遵循的市场法则。中国既是石油生产大国,也是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国内石油消费量还将不断攀升,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继续提高,石油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
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遏制战略,在我国周边建立军事基地,力图控制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基地和通道,我国存在石油进口突然中断的巨大风险。因此,国家必须要搞石油储备。
其次,目前中国石油储备,无论从“模式”上论,还是从“量”上看,离先进发达国家的“标准”还相差甚远。
美国早就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的法律制度,并实行的是政府独家储备型,资源集中控制,且监管比较容易,应对突发危机反应速度快、力度大;英国的石油储备采取的是企业分散储备型,充分利用企业储存设施、技术和管理经验,效率高、成本低。除此之外,日法德等国也有成熟的石油储备制度和模式。
但中国石油储备的步伐异常步履蹒跚。中国真正开始原油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起步于2004年。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一、二期石油储备工程项目相继竣工并开始储油,总库容大约4000万立方米左右。现在开始筹建第三期工程还没有竣工,其原油总库容也就是3000多万立方米左右。仅根据截止到2010年底的数据,我国战略石油储备量才达到1.78亿桶(2428万吨),相当于2010年36天原油净进口量或20天国内消费量。国际能源署和美英法德等国家把相当于上年90天以上的进口量确定为应急储备“标准”,与之相比,我国还差54天的储备量。中国现在的石油战略储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差距非常大。
第三,中国现如今石油企业的做法,与“储备”这个“政治”话题没有必然联系。
面对少见的低油价市场,企业有其所遵循的生存之道,既然原油生产过剩和市场需求疲软,那就要调整和优化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思路。现如今的中国石油企业和国外的一些石油企业一样,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说话,采取适当减产和优化结构的提质增效举措,既应对市场的被动局面,又保证国内石油市场的稳定。至于石油企业内部采取员工减薪、转产分流等措施,那完全是企业的市场化觉悟和行为,没有必要与“政治”“储备”联系得那么紧密。当然,中国石油企业这么做了,为此也承担了巨额的亏损,今年一季度以来,中国整个石油企业约亏损几十亿美元。
中国政府也在极力维护国内外经济秩序的稳定,没有过度地放宽石油进口的规定,更不存在让“茶壶炼厂”进口更多原油而“扰乱世界经济秩序”的情况。相信中国政府过去会这样做,现在和将来也会这样继续做下去。▲(作者是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