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2016-05-11魏玉荣武铁明
魏玉荣武铁明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魏玉荣1武铁明2
气候变化事实
世界气象组织2014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 (WMO,2015) 中指出,2014年列为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仪器测量以来最热的年份。世界气象组织(WMO)2016年1月6日在其网站上发布2015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声明指出,2015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刷新了上一年的记录;并分析了2011-2015年的气候状况,得出2011-2015年也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5年的结论。而且,有记录以来15个最热年份中有14个都出现在21世纪。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牧区33个,半农半牧区21个。统计分析这一区域的1961-2015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及季节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得出东部牧区年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为6.4℃,较基准年1961-1990年高出2.5℃,较1981-2010年高出2.0℃;中部牧区年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2014年,为5.0℃,较基准年1961-1990年高出2.6℃,较1981-2010年高出2.1℃;西部牧区年平均气温最高值也出现在2014年,为9.0℃,较基准年1961-1990年高出2.2℃,较1981-2010年高出1.4℃,2015年没有出现世界气象组织所公布的刷新2014年温度最高值的记录,有别于其他地区,形成自己的地域特点。
从气候变化看,内蒙古地区温度的升温幅度比较明显。数据表明,四季温度的升温以冬春季最高,并且冬季升温还高于春季。自1961年到2015年,冬季平均气温每10年东部牧区上升了0.40℃,中部牧区上升了0.56℃,而西部牧区上升了0.64℃,分别上升了2.2℃、3.08℃和3.52℃。内蒙古牧区冬春季气温升高对过冬度春的草原放牧牲畜具有非常的意义,尤其是冬季的升温变化。在四季温度变化中,夏季的升温幅度最低。虽然西部牧区升温幅度最大,但是,相对于本身并不寒冷的冬季而言,暖冬的影响不如中东部牧区,中东部牧区的暖冬天气,意味着冬春季牲畜掉膘相对较轻。北方传统的草地放牧畜牧业,牲畜膘情的变化有“夏壮、秋肥、冬瘦、春乏(死)”的变化规律,每年冬春季牲畜因掉膘损失导致的牧业经济损失占到牧业经济总产值的很大一部分,以锡林郭勒盟1994年年末牲畜存栏和全盟畜牧业产值折算,掉膘损失相当于畜牧业产值的47%。而中东部牧区上世纪80年代初为冬季升温的突变点,之后出现了连续13年的暖冬天气,牲畜掉膘相对较轻,到春乏时节的春季牲畜死亡数大幅度减少,增加了来年牲畜的饲养量。循环往复,加上各项政策措施等原因,锡林郭勒盟6月末大小畜存栏头数在1999年达到历史峰值1823万头(只)。随后在政策的引导下,减少了牲畜头数和持续增长的势头。
通过Mann-Kendall 非参数统计检验,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突变点东部牧区出现在1989年,中部牧区出现在1988年,而西部牧区则出现在1993年。冬季温度变化的突变点早于年平均温度的突变点。年降雨量的变化趋势东、中部牧区呈现微弱的减少趋势、西部牧区则是略增加的趋势。连续的暖冬天气随着中西部牧区2000年和东部牧区2001年的冷冬出现而被打破。随后,冬春季气温出现较大的变幅,东部牧区同年平均气温一样在2007年出现历史上最暖的冬季以后,一直到2013年连续几年冬季气温一年比一年低,2013年达到自1961年以来第3个寒冷的冬季,且据前两个寒冷的冬季温度相差无几。最冷的冬天分别出现在1969年和1976年,冬季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温度都是17.6℃,而2013年为17.3℃。虽然年平均温度还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冷暖交替的变幅也是越来越大。
气候变化有利的一面
温度升高,大于等于0℃和以上积温增加,春天的物候期提前,秋天的物候期推迟,生长季延长,青草期的时间更长,有利于放牧牲畜在草地上采食抓膘。从四季降雨的变化来看,春秋季降雨增多,对春季早早返青的牧草生长有利,且对于在早春进行草地植被恢复重建的牧草补播非常有利,牧草可以早早地立植、扎根,有较长的生长时间,而春季较好的雨水条件使得牧草初期生长良好,放牧牲畜饱青期提前,对当年出生的羔羊达到理想的重量非常有利,同时春季围封禁牧期可以提前结束。
秋季降雨增多,且温度也高,热量条件仍然能够满足牧草的生长,尤其是被牲畜啃食过后再生的牧草,使得当年的草地地上生物量最大化,放牧牲畜抓秋膘的时间延长,牲畜能够更好的满膘入冬,掉膘时间推迟,抵御冬季寒冷的能力增强了。
气候变化不利的一面
温度不断升高,夏季降雨还减少,使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夏季出现高温的日数增多,高温、少雨使得夏季的干旱严重,影响草地牧草生长,进而影响放牧牲畜抓膘。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近几年降雨的特征是春、秋季多雨,最需要雨水的夏季少雨。如2014典型年份,进入牧草积极生长期以后,截至7月上旬,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降水偏少外,其余盟市降水条件非常好,尤其是阿拉善盟降水偏多,前期牧草生长良好。但是从7月中旬以后持续干旱,严重影响草地牧草的生长,部分地区的牧草生长出现后缩现象;2015年6月21日的极端气候事件,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遭受冰雹灾害,冰雹直径4cm,接近鸡蛋大小,急促的冰雹使得受灾农作物825.1hm2、受灾草场39.8 千hm2,经济损失约116万元。同年7月29-30日赤峰市巴林右旗遭受暴雨洪涝灾害。2014、2015连续两年干旱,受灾农作物总面积达12973hm2,成灾面积8516hm2,受灾草牧场133hm2,因旱灾需生活救助人口1897人,饮水大牲畜1233头,直接损失2865万元。
很多人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干旱严重了,但实际情况更多的是草地退化,草原上可食牧草的比例下降,放牧牲畜不能自由自在采食到吃饱,加上高温日数增多,草地退化导致的植被覆盖度低,裸露的斑块土地增多,对日照的反射率增强,反馈到大气,进一步引起温度升高。
草地出现干旱,短期的影响是导致草地第一性生产力降低,也即地上生物量减少,放牧牲畜没有足够的饲草采食,影响抓膘。而干旱长期的影响是草地退化、优良的牧草从草群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耐旱的、次顶级的牧草出现在群落中,当这种影响时间更长、出现区域环境发生根本转变且不可逆的时候,草地生态环境则进一步恶化。草地退化以后对牲畜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牲畜品质下降,影响整个牧业生产。以放牧为生的牧民,当缺失了赖以维继的畜产品之后,生活质量下降,生活品质也受到影响。
农牧业的适应
从最近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进一步确认,气候变化不可改变,但也不能不作为,适应气候变化正改变着人们的观点。近年来的气候特点,前期雨水多,通过精准的天气预报实时进行牧草补播,在退化的草地上进行草地植被恢复重建,既有利于生态修复,又可以为草地畜牧业提供生产资料;而无霜期延长,适宜牲畜生长的时间增多,当年育肥的羔羊可以适当延长生长周期,获得最大化的畜产品率,提高牧业经济效益。
在政府等多方的努力下,现在的畜牧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比起过去粗放式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现在的掉膘损失要小得多。为抵御寒冷而支出的体能大幅度减少,即掉膘较以往寒冷的冬季大幅度减轻,到来年春季,牲畜春乏的时候膘情不至于很差,所以,老弱病畜死亡率较过去粗放式饲养时减少很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虫鼠害、牲畜疫病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需关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草地生态环境新的变化,在生产实践中善于总结挖掘新的适应气候变化手段,运用智能型气候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科技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气候风险,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作者单位:1.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2.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气象局)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