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说明方法 指出作用效果
2016-05-10李吉娥
李吉娥
【技巧总结】
1.辨别说明方法,要善于抓住不同说明方法的特征,即从抓语言标志着手。如举例子,一般出现“例如”“比如”等词语;分类别,一般出现“首先……其次……最后……”“其一……其二……”等词语;列数字,一般出现确数、约数、百分数;作比较,一般出现“……相比……”“更……”等词语。
2.答题模式:语句(段)采用了……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详细等有关说明方法作用的术语)地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成因、功用等,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回答)。
3.要全面找出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对于考查多种说明方法的题型,同学们要在指定的范围内逐句查找,从而确保准确地找出其使用的所有说明方法。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之类的题目常常被总结为某些固定的句式,回答时,考生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
【考点阐释】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以便读者理解。(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一目了然。(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对象具体化,让读者理解的同时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有更强的说服力。(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进行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精练、更严密。(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中考考题多考查单一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而近几年则出现了考查一个语段或全文使用的多种说明方法的题目。
【真题回放】
(2015·辽宁本溪卷)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树木空心之谜
很多大树随着年岁增长,树心会慢慢腐烂,最后成为空心,威胁大树的生长。在干燥的北方,空心树比较常见,如曹雪芹纪念馆前的歪脖子老槐树,北京植物园龙王庙前的老槐树等。
事实上,树木空心不止发生在北方我们所熟知的老槐树、大青树或常见大树中,在水热丰沛地区,树木的空心现象也很严重。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树木有37%的空心率;澳大利亚稀疏草原上66%~89%的物种会发生空心,在这里,有的树干空心直径达到整棵树木直径的50%。
从树木的生长环境与自身生长特征来看,潮湿的原始森林中空心树最多,粗矮的古树容易空心,主干比侧枝更容易空心。那么,这些树木为什么会空心了呢?
1976年,生态学家丹尼尔·扎森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热带树木的心会腐烂掉》的文章,提出了营养循环利用理论,认为空心现象是树木对生长环境采取的一种适应性策略,空心乃自然界“无用之用”的体现。树木因为闪电、火烧、真菌侵扰或动物啃噬之后,内心慢慢腐烂,营养物质逐步流到植物根部,被循环利用,树干形成空心。
扎森对树木空心“无用之用”的解释,听起来好像很合理,但细细思之,当树木中心在微生物或动物作用下慢慢腐烂的时候,营养首先被白蚁等昆虫大量获取。然后,腐烂的树心里面最重要的部分被雨水冲刷到地表的土壤里,这些到达地表的营养则会被浅根的草本植物获取,并不能到达大树的深根。此外,若树木空心是一种适应性策略,理论上,空心木应该能吸引很多分解者和啃噬者,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倒下的非空心树木更受真菌和动物们的青睐。所以,从树木的生长环境方面考虑,营养循环利用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最近,英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快报》上发表一篇名为《为什么那么多树是空心的》的文章,否定了扎森的营养循环利用理论,并认为树木在其生长过程中,为了节省能量而选择牺牲身体的一部分,从而造成了空心现象。对于一些粗矮的古树来说,保护树心可能并不是一种经济的选择。因为,树干外周的树皮是用来运输水分、矿物质的,对于较大的树木来说,要维持外周树皮正常工作每年通常要耗费5%~13%光合获取的能量。为了节约能量,有些树木便舍“内”求“外”,树干中间因缺乏营养而形成实心,这样的实心既不能储存能量也不能传输物质,化学防御物质也没法更新,因此抵抗能力降低了,自然容易受到真菌和动物的侵蚀而腐烂,造成树木空心。
此外,从树木物理稳定性考量,高大树木的水平侧枝通常比直立的主干更能忍受高强度的拉力。因此,水平侧枝通常生长更加强壮,更耐真菌和动物腐蚀一些,不易发生空心。硕大的侧枝同时会将拉力施加在空心树木的外周,树木空心的现象或许还能合理解释为什么树皮外周比树心结构复杂。
关于树木空心的谜题还有很多种解释,不过,至今仍然没有更权威的说法。有人可能还会问,为何有的植物(如伞树或竹子)的茎干生来便是空心的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等待新的科研结果。
选文第二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先了解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文章第二段主要说明“树木的空心现象也很严重”这一现象,“澳大利亚稀疏草原上66%~89%的物种会发生空心”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而“66%~89%”“50%”这组数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更是显而易见。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澳大利亚稀疏草原上树木的空心现象非常严重,列举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专项训练】
(2015·江苏淮安卷)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气候变暖将导致丰产“空壳”作物
随着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全球气温持续上升,作物生长也在变快,但哈佛科学家同时也发现了由此引起的一个极大的问题:在未来40~50年里,粮食作物中所含的营养将大幅减少。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二氧化碳增加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作物。玉米、小麦和大米等谷物可能长得更快,甚至更高,但它们所含的人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却在减少,如锌和铁。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塞缪尔·迈尔斯领导的这项研究,首次涉及了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是否会对作物养分产生影响的课题。研究人员在实验中,把二氧化碳喷洒在水稻、小麦、豌豆和其他作物上,以研究未来40~60年里,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从目前的400 ppm增加到500 ppm时,将会发生什么。他们发现,虽然二氧化碳水平升高令作物收成有可能增加约10%,但是植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会越来越少,例如,小麦中的锌含量下降9%,蛋白质下降6%,铁下降5%。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使许多植物生长得更快。康奈尔大学植物和土壤生态学教授戴维·沃尔夫解释说,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叶子里存储了很多的糖和淀粉,当植物开始结子实时,额外多出来的碳水化合物就被分流进入粮食谷粒中,叶子和幼苗能够长得更壮实,但植物根系不能吸收足够的铁、锌或氮来提高蛋白质含量,生产出来的粮食热量高、营养少,人们需要吃更多数量的玉米和大米,才能在饮食中获得同等量的蛋白质、铁、锌。
据联合国估计,有20亿~30亿人依赖于从作物中获取所需的锌和铁,许多人已经面临严重的营养缺乏。“粮食作物中锌和铁含量的减少,将继续增加这部分人口锌和铁缺乏的风险,对于本已受营养缺乏相关疾病困扰的人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研究人员指出。缺铁性贫血会影响儿童发育,可能导致疲劳和学习困难等问题,铁和锌对于免疫系统也很重要,铁和锌不足的人更容易受感染。
进行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认为,产量增加导致植物中一些营养素“稀释”,这可能意味着人们需要从这些作物中摄取更多的卡路里,才能获得相同量的营养物质,如果食物摄入量与以前相同,就会导致体内铁和锌等营养物质不足,就像目前地球上营养不足的20亿人所面临的那样。缺铁会对孩子智商产生不利影响,缺锌会妨碍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不过我们也不用太过担心,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研究解决办法,他们希望通过植物育种,创造更多富含营养的作物品种。目前他们已经成功培育出了一些大米和小麦品种。虽然美国农业部的研究人员表示,未来的挑战依然艰巨。
(选自《文汇报》)
请分析第二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