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声乐学习中的技术
2016-05-10杨辉
杨辉
音乐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而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包括:美声风格、民族风格和通俗风格,现在又出现了原生态风格等。
一、歌唱中的气息
1.掌握呼吸的重要性
这就如同风琴和手风琴一样,若没有内箱的开合,簧片就不会因空气的冲击而发生振动,发出声音。同样道理,唱歌时声带如不受肺中呼出的空气的冲击,声带就不能因空气的冲击发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所以,正确的歌唱呼吸是掌握歌唱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代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洛蒂说:“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听的声音,甚至会毁坏嗓子。”
2.有控制的呼吸
在日常生活中,强运动时,呼吸急促;安卧时,呼吸平缓;紧张时,屏住呼吸;开心时,则笑得喘不过气来。这些动作中的呼吸,已经成为自然的下意识的行为,它不需要任何训练。歌唱的呼吸,也是建立在自然呼吸基礎之上的。在歌唱时,需要表现强弱快慢、抑扬顿挫、喜怒哀乐。有时一口气要唱十几秒,这凭自然呼吸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唱歌中就需要一种“有控制的呼吸”。气吸入人体后,要控制住,使气息不要一下子泄掉,使它均匀、持续、平稳、柔和地呼出。歌唱时,要用鼻腔和口腔现时吸气。歌唱进,要用鼻腔和口腔同时吸气。如果光用鼻吸气,太慢,使乐名之间间隔时间太长。如果光用口吸气,吸得太浅,气息容量又不够。所以,歌唱要用口鼻同时吸气。气吸入人体后,横膈膜下降,两肋向外扩张,腰围犹如气环,有一种整个身体都张开的感觉。呼气时,也就是歌唱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即保持横膈膜和胸腔扩张的状态,这就和打喷嚏前那一瞬间的感觉相同。歌唱时除了小腹有一个向上微微托气的感觉,横膈膜腰围仍要保持吸气时张开的状态。腰围感觉甚至比吸气更膨胀,这就是有控制的呼吸,也叫“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在演唱时,就形成了所谓的“对抗”,以此来保持吸气状态下的演唱。
二、歌唱中的咬字
1.语言是歌唱的基础
歌唱是建立在语言艺术上的艺术。这也是歌唱艺术比任何器乐更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根本原因。语言是歌唱的基础,也是表达歌曲内容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如果一名歌手的演唱连歌词都难以让人听清楚,对歌词没有艺术的表达,就不容易使听众与歌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就达不到用歌声感染听众的目的。
2.唱歌时首先要做到字正
(1)字正包括字准、字真、字纯三个含义。字准就是要对字的组成部分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及准确的发音,并且还必须符合发音规律本身的各种正确的发音要求。但字准不一定能达到字真,因为字还有一个如何衔接,如何表达的问题。也就是字的头、腹、尾不仅要分得明,还要连得好,听得清,使之既符合音响学的要求,又有与之相适应的比较全面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这样才叫字真。字纯是指以普通话语言为标准的纯正发音,它是字准,字真的前提,歌唱总是以普通话语音为一切字音的国家音标准。因此,这里所说的字正的含义,就是在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和纯正发音的前提下,做到字准、字真。
(2)字正的个体要求有两方面:一是字音结构中音素的准确发音;二是字的四声准,即准确的声调[3]。汉字的语言分为声母和韵母。声乐练习中,又称子音和母音。一个汉字的发音又可分解为字头、字腹、字尾。歌唱时,字头作用很大,如果咬错,这个字就会走样,所以字头的发音要发得凝聚有力,准确而简短。如“上”字咬错就会成“丧”字、“知识”咬错就会成“吃失”、“天地”咬错就成“千妓”等等。所以要重视字头的发音。字腹也要咬准,发音要有支点,要稳定。字尾发音则应清晰而明确。头、腹、尾三者之中要做到字头短、韵母长、字尾清;关键是腹有稳定的支点,字头和字尾才能有稳定的依托,整个字的发音才会准确,否则是不能达到字正这一具体要求。汉语拼音中规定为四种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汉语吐字时,必须重视四声,否则,同一个音节不同声调可以拼出许多不同的字。忽略这个问题就会使歌词发生歧义。听众也难以辨清歌词意思,所以必须做到四声准。
三、歌唱中的共鸣
1.什么是共鸣
从声带发出的声音叫“基音”。基音是很微弱的,只有当它在各个共鸣腔体中得到共振,才能使“基音”得到扩大、美化,发出宏亮、优美的声音。“基音”在共鸣腔体内引起的共振,这在声乐上称为“共鸣”。
为什么人的声音在共鸣腔体内能引起共鸣作用呢?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必然引起人体内各个共鸣腔体发生共振,从而使声带发出的“基音”发生变化,音量扩大、音色改变。
2.正确的运用共鸣
(1)恰当地运用和调节各共鸣腔体。人体的共鸣腔体中,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能对振动频率有倍数关系的音高发生共鸣作用。还有能随意调节而改变其容积的共鸣腔。经过的适当的调整,也能与所发出的音高相配合而引起共鸣,使声带发出的基音得到加强和改善。可以说正常的歌唱发声,除了良好的呼吸外,还必须恰当地运用和调节各共鸣腔体,使声音得到很好的共鸣,唱出宏亮、优美的歌声。
(2)混合共鸣的运用。歌唱发声时,须掌握好共鸣腔的混合运用,即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使各共鸣腔保持相互一定的比列和平衡才能使声音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一个声音从声带发出,经过喉腔、喉咽腔,达到口咽腔,基音已经得到扩大。如声音再在鼻咽腔和口腔中得到泛音共鸣,并使胸腔也发生共鸣,则声音就会获得丰满、圆润、明亮的效果。这就是混合共鸣的运用。假如不使用混合共鸣的方法而将各共鸣腔孤立起来,仅用单一的共鸣,声音必然会显得苍白、干瘪,不是闷的出不来声音,就是形成白声或是尖锐刺耳的声音。可以说,共鸣腔体的混合运用,是歌唱发声的一个原则。关键在于必须适度地、恰当地调整共鸣腔,根据不同的声区,改变各个共鸣腔在混合共鸣中的比列,才能适应演唱低、中、高音时的不同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智斌.歌唱教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6
[2] 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修订版)[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