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山泥人文 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2016-05-10雷虎

环球人文地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惠山泥人手艺人

雷虎

产自无锡的惠山泥人以饱满的造型,流畅的线条,鲜艳的色彩,奇妙的构思而享誉中外,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惠山脚下的泥土是制作惠山泥人的唯一材料。然而,如今这种泥土已快消失殆尽,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手艺人丧失了采泥、打泥的乐趣……

惠山泥人这门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技法失传、审美跟不上时代等诸多困境,但惠山的手艺人总能与时俱进,另辟蹊径,一次次度过危机……

在年画、剪纸、瓷器等传统手工艺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一对团坐的胖娃娃,其实那就是来自无锡惠山民间传说中的“大阿福”。相传这对抱着宠物的胖娃娃只用微笑就制服了怪兽,于是惠山人就用泥人塑造出他们的形象,并寄托了人们避灾辟邪的祈愿。

大阿福是惠山泥人的代表作,而惠山泥人是无锡的三大特产之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曾赞誉这项传统工艺品为“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足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这次我们深入无锡惠山古镇,打算拜访惠山泥人手艺人,但寻遍古镇,只找到几家卖“粗货”的泥人商店,而能手捏戏文的泥人作坊却早已人去楼空……

打泥祠堂门缝飘出的绝响

惠山古镇地处无锡西郊,自古以来就是物阜民丰之地。当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祠堂,一个方圆几里的小镇,历代祠堂建筑竟有ll8余处。据悉,这些祠堂和我们这次要寻访的惠山泥人技艺有莫大的关联——惠山泥人全盛时,惠山古镇是全国赫赫有名的“泥人一条街”,大大小小的泥人店铺、作坊多达120家,其中大部分都分别深藏在ll8家祠堂中。

那时,每天清晨天刚亮,祠堂里的守门人就赶着出门,推着板车到惠山北坡的水稻田,采集被苏东坡赞为“惠泉山下土如濡”的惠山磁泥。回到祠堂后,看门人就化身为打泥匠,抡起大木槌在青石板上敲打运回的黑泥。惠山泥人不像其他泥塑,需靠烧制来增加强度和硬度,支撑起惠山泥人筋骨的,是泥土本身的磁性与韧劲,而打泥,就是激发泥土磁性与韧劲的过程。泥匠打泥就如同铁匠打铁,经过千锤百炼后,松散的泥土就变成了搓而不断、干而不裂的泥胚。

大人们掩着门用大木槌打泥,叮叮当当的打泥声从星罗棋布的祠堂中飘出,如同惠山古镇的呼吸,小孩们也收集散落在石板街上的泥土,抡起自制的小木槌在青石板上模仿……于是,制作惠山泥人的技艺就从打泥开始,并在这槌起槌落间延续了下来,最终从祠堂守门人打发时间的小把戏和贩夫走卒贴补家用的小营生,发展成了闻名天下的文化遗产。

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称的惠山,历来是文人墨客游历江南时必到的景点。无论是登惠山赏景,还是乘扁舟从运河路过,沿途不绝于耳的打泥声就像惠山古镇的一张名片。但是如今,在古镇上空回荡了数百年的打泥声正在逐渐消失,因为曾经人丁兴旺的祠堂早已“门前冷落鞍马稀”,而祠堂看守这一惠山特色的职业甚至在建国后就消失了,因此整个惠山古镇除了惠山泥人厂,已经找不到几家像样的泥人作坊了。再加上经过数百年的开采,惠山北坡适合制作泥人的黑土已经越来越少,即使地底还有黑土留存,但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惠山周围已经找不到一片涵养磁泥的水稻田了。

好在惠山泥人逐渐形成了产业链,有专门的厂家用机器生产惠山泥。这种新型泥土免除了手艺人采泥、打泥之苦,但也让他们失去了炼泥之乐。

被誉为“双生花”的惠山泥人代表人物喻湘涟和王南仙,虽然已经70岁高龄,但依然坚持手工打泥。对老一辈手艺人来说,打泥是惠山泥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即便手工打泥被机械搅拌代替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只要自己还在做泥人,还能抡起木槌,就绝不会让打泥声成为绝响。

捏泥指尖上的市井梨园

这次我们来到惠山古镇,发现昔日的泥人作坊都已人去楼空。最后,在古镇管理员的指引下,终于拜访到一家名为“缘泥坊”的泥人小作坊。作坊的主人是一对年轻小夫妻,老板倪俊谈吐儒雅,老板娘曹志玮外形靓丽,他们一边现场演示手捏戏文,一边讲解他们和泥人的故事:工作室以“缘”为名,是为了纪念两人的情缘,也是为了纪念和惠山泥人的缘分。

2007年,惠山泥人手艺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处境,整个行业开始第一次面向社会招聘。作为无锡的“三大特产”之一,惠山泥人对每个无锡人来说都意义重大,所以当得知惠山泥人的困境后,招聘现场涌进了几百号人。刚刚毕业的倪俊和曹志玮也是其中一员,并最终杀出重围,有幸成为了惠山泥人的新一代传承人,也成为了惠山泥人大师俞湘涟、王南仙、柳成荫的关门弟子。

3位大师都是年过七旬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们年少时,正值建国初期,惠山泥人和其他民间工艺一样,处于最低谷,后来他们被招募进惠山泥人厂,开始对惠山泥人技术进行抢救性保护。到了倪俊、曹志玮进厂时,惠山泥人的危机比上一次来得更猛烈,所以3位大师在他们面前毫无保留,把压箱底的绝活都拿了出来。

就这样,俞湘涟传授了“捏塑十八法”,包含印、搓、捺、摘、捏、推、拉、扳、剪、包、镶、拍、挌、滚、捋、挑、捻、戳;王南仙传授了“彩绘七法”,包含拓、涂、勾、点、掸、晕、刷;而柳成荫传授了“装光四法”,包含剪、削、黏、扯。惠山泥人工艺本无固定之法,但是经过这一辈艺术家的努力,“捏塑十八法”等一大批口诀被总结了出来。所以以往的泥人手艺人要想独当一面,少则5年,多则十载,而倪俊、曹志玮在3位大师的精心调教之下,学艺不满3年就已出师。

在一张两米长的工作台上,正前方放一块揉好的黑泥,夫妻二人各处一端,左手边放着水盂、笃板、格子等工具,右手边则放着全套戏文要用的道具,诸如铁丝、铜丝、竹剑等。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就开始了制作。

首先用弓弦把泥块切成大小不等的泥条,而且要严格控制比例,因为和制陶、雕塑不同,制陶、雕塑是做减法的艺术,而手捏泥人却是在做加法——头、手、脚、身体、衣服等分开做,最后组装起来,如果对人体比例不熟悉,那么各个部分组装起来就会显得不协调。

做手的部件时,先要捏出手掌,然后用剪刀剪出手指,再用拍薄的泥皮包成袖子。就像穿衣服一样,先穿里面,再穿外面,不可能倒过来做。其他部件也需按照这种由下到上,由里到外的规律来制作。

此外,术业有专攻,捏泥人也一样。曹志玮专攻“粗货”,捏出的作品宛如一幅幅市井浮世绘;倪俊专攻“细货”,指尖下满是梨园风情。惠山泥人有两个品种,一类是“粗货”,也称“耍货”,是一种造型简单,用笔粗放的商品,通常用模具印坯,多为喜庆吉祥的题材,如大阿福、老寿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众;另一类是“细货”,也叫“手捏戏文”,作品多取材于京剧、昆曲中的场景,是纯手工精心捏制、绘彩而成的工艺品,因人物生动、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喜爱。

彩绘浓妆淡抹总相宜

倪俊、曹志玮夫妻俩用了一个下午,分别捏出了项羽和虞姬两个泥人形象,接下来还要进行一个重要的环节——彩绘。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彩绘就是给泥人“穿衣”、“镀金”的过程。如果说,捏塑好比盖房子,决定的是房子的根基和户型,那么彩绘就是精装修,决定的是泥人的格调和品味。在手艺人的技艺口诀中还有“绘七塑三”的说法,足见彩绘之重要。

大阿福是惠山泥人“粗货”中的代表,最能体现惠山泥人的彩绘风格。红、黄、蓝等原色被大量使用,而且会覆盖同种色系的纹样,有时还会勾金银线,使惠山泥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也是“粗货”能被市井百姓垂青的重要原因。

而手捏戏文的彩绘却与“粗货”截然不同。手捏戏文这一类用色较为素雅,而且还特别重视开相,即先用粗狂有力的线条勾勒出人物轮廓,再用简要的笔墨刻画人物的个性,最后经过精致的彩绘后,一尊单调的泥人就仿佛有了生命。透过这些栩栩如生的泥人,你仿佛能听到敲锣打鼓的声响或珠圆玉润的唱腔……

但是,时代在变迁,人们的审美也在改变。尤其是随着祠堂相继关门,戏曲渐渐衰落,泥人不仅后继乏人,还失去了票友这一最大买主。

面对传统手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窘境,“缘泥坊”的倪俊、曹志玮夫妇决定将惠山泥人进行创新。他们向游客开放泥人DIY体验,还教人用传统的“捏塑十八法”、“彩绘七法”做出了“愤怒的小鸟”等新潮玩意。在传统的泥人手艺人看来,这些已经脱离了惠山泥人的范畴,不值得推崇。但是倪俊却认为,俞湘涟、王南仙、柳成荫3位师傅传授给自己的泥人技法,和清朝时的泥人宗师周阿生的技法已经有很大的不同,这表明惠山泥人一直在进化,也唯有如此才不会被时代淘汰——这正是惠山泥人在当代焕发出的魅力。

猜你喜欢

惠山泥人手艺人
英国手艺人的视野
A new beginning 新的开始
胆大镇的泥人
胆大镇的泥人
举办展览
手艺人
惠山泥人 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惠山泥人 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面馆惊魂
泥人章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