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八庙金铜造像浅析

2016-05-10高俊杰

卷宗 2016年3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

高俊杰

摘 要:承德外八庙是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在避暑山庄东北部修建的皇家寺庙群。其建筑金碧辉煌,馆藏文物丰富多彩,尤以藏传佛教造像备受瞩目。本文以元、明、清三朝造像为例,分析不同时期的造像风格。

关键词:外八庙;藏传佛教;金铜造像;造像风格

承德外八庙是清代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在避暑山庄东北部修建的庞大皇家寺庙群。这些寺庙由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殊像寺、罗汉堂、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十二座寺庙组成,其中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九座寺庙设八个管理机构(普佑寺附属于普宁寺)由朝廷派驻喇嘛,京师理藩院管理并逐月按人数由理藩院发放饷银,清正史文献将这九座寺庙称“外庙”,后俗称外八庙。

外八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建筑辉煌壮观,馆藏文物丰富多彩,尤以藏传佛教造像备受瞩目。这些精美的造像,既有来源于元、明两朝的宫中藏品,又有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首领敬献帝后的礼品,更有清宫造办处的皇家藏品。笔者拣选几尊元明清时期典型造像,从面相、头饰及躯体装饰、莲座、工艺等几方面分析,以期对不同年代的造像风格有一些初步了解。

1 元代造像

13世纪崛起于我国北方的蒙古民族统一中国,建立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元帝国。西藏正式纳入元朝中央政府。元朝大力推崇藏传佛教,此时期藏传佛教造像实现了历史性的全面融合,藏汉艺术与尼泊尔艺术成为西藏造像的主流。如图一所示,黄铜泥金阿閦如来佛像,该像是一位菩萨形的佛,其造像风格归纳以下几点:

面部:佛像方圆大脸,额部宽平,鼻梁挺直,鼻翼外张,明显的蒙古族面部特征。眉间有圆形白毫,眼睑低垂,面带微笑。

头饰与装饰:佛头饰为花冠和发髻冠组合的形式,蓝色高扁状发髻,顶部饰宝珠。头戴五叶宝冠,宝冠花叶较大,制作繁复细腻。头冠样式特别,在花冠的顶部安置了一根横梁将五叶相连,不仅起到加固作用,又有美观装饰效果。耳际两侧U形翻卷的缯带也非常有特点,在两耳边形成圆环并与脑后的披帛连接在一起,弧线形的披帛从两耳际自上而下,绕肘部搭在两腿外侧。身后圆形的披帛宛若造像的身光一样,这是藏西造像对披帛的处理手法。菩萨装造像在颈部一般装饰三圈饰物,先是一条连珠纹的项圈,接着是一个宽边圈饰,正中有三角状的花形饰物垂于胸前;最下层是一条双层连珠纹长链,呈U字形垂于双乳内侧。手臂上钏饰花形,手镯、脚镯均为连珠纹饰物。图一造像正好符合此特点。

佛座:莲座一般为束腰梯子型莲台。莲瓣宽肥硕大,光素无纹,上下对称。莲台联珠纹造型粗硕古朴。莲座底部封盖一般为包底法固定,包底法就是将佛像底沿向内敲击来包住底板。包底法从8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甚至如今西藏很多地方仍在沿用。

工艺:像采用黄铜制造,胎体较薄,躯体不镀金,只在佛像面部泥金。造像丰满圆润的脸型,花冠采用横梁固定,特殊的披帛形式,大梯子形莲座,宽大的莲瓣,这些都是元代造像的典型特征。像宽肩挺拔明显继承尼泊尔造像风格。这尊阿閦如来像为元代藏西造像。

2 明代造像

明朝推行一种“众封多建”的新政策,对西藏各教派和地方势力首领予以分封,通过分封、袭职、例贡等形式,与朝廷建立政治隶属关系。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大规模地渗透到明代宫廷造像中。

图二明永乐佛像是外八庙中唯一一尊带有年款的明代宫廷造像。其造型风格可归纳如下几点:

面部:脸方额满,典型“国”字脸,细眉垂目,眼睑略显浮肿,眉间白毫很大,表情肃穆神态安详。

发型:头戴五叶宝冠,束高发髻,余发在两耳际各分出一条发辫垂搭于双肩上,垂搭的发辫像水花样,生动写实。

饰物:造像双耳饰花形大耳环,全身饰物华贵亮丽,身上饰项链、璎珞、臂钏、手镯、脚镯。披帛从颈部绕过双肩,由肘部内侧形成一个圆环,极富装饰意味。

佛座:高莲台,且造型规范,上下基本呈垂直状。莲座上装饰讲究,上下饰满对称的莲花瓣,莲瓣细长饱满,其头部饰有立体感极强的卷云纹。莲台上下边缘各饰一周大小一致的圆形联珠。莲花座正前方台面上,阴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款。莲座底部封盖一般采用剁底法封藏。文中永乐像就是采用此法,把佛座的底沿内边剁出毛刺,以毛刺来固定盖板,然后用掺朱砂的封蜡封好底盖周围的缝隙,这样又完美又结实,佛像内部的装藏保存长久不会脱落。这尊造像虽历经了几百年,但仍能看到底板封藏的痕迹。(见图四)剁底法应为明代的创新,此方法封底直接影响到清代造像。清代宫廷官铸的佛像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剁底法封底。

工艺:一般为黄铜制造,胎体较厚,手头很重。佛像通体镀金,金质纯厚亮丽。造像都是整体合铸,铸造方法采用中原传统的失蜡法。失蜡法就是先用蜂蜡制成佛像的模型;用耐火材料制成泥芯,并敷成外范,再加热烘烤,使蜡模全部融化流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中空的模范。再往模范内浇灌铜溶液,等冷却后,敲去外范,取出泥芯,佛像即铸成。最后还要磨去铸像表面的气泡,使之光洁。

3 清代造像

清朝时,清政府大兴黄教,特别是乾隆时期,奉喇嘛教(黄教)为国教。在北京和塞外大建佛堂及喇嘛寺庙,佛像的制作较前朝明显增多。外八庙数千件造像中,大部分是乾隆时期的作品。图三所示为乾隆时期标准的宫廷造像。

面部:脸型方圆饱满,额头宽而隆,五官刻划趋于程式化,鼻子简略地做出三个面,呈三角体,较为生硬。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这是清乾隆造像的典型特点。

躯体:乾隆造像讲究造型优美,身体比例协调,完全按照《造像量度经》的仪轨制作。文中白度母造像宽肩细腰,高乳大臀。左手说法印,右手与愿印,头向右倾,身略向左倾,全跏趺座于双层莲台上。度母优美的身姿完全是藏传佛教三折枝式的造像特征。

装饰:度母头戴制作繁复的五花宝冠,发髻高挽饰蓝漆,顶饰宝珠。双耳带大花形耳铛,耳际缯带成“U”字形向上飘扬,极富动感。搭在双肩上的发辫分几绺分布,不像元代造像发辫在肩上分布比较集中。胸前、双臂所饰璎珞,串珠,雕刻极为精美细腻。披帛的处理手法与元明两朝有所不同,披帛绕过双臂在双腿两侧向上飞扬。在衣纹处理上比较写实,上身袒露,下着衣裙,在腰部和腿踝处折出衣褶,并在边缘装饰小花或錾刻吉祥纹饰,躯体的其它地方不显示衣纹。在双腿处堆叠的衣纹呈放射状分布在莲台的正前方台面上。

莲座:莲座一般为梯子型,底沿明显外撇。莲瓣纹饰简洁,在莲瓣的内层一般不装饰云朵纹,大多为素莲瓣。莲瓣均匀分布莲台前部,上下对称,在莲台的后部一般不分布莲瓣。莲座的最下缘也不再是明代的直壁样式,而是制成圆隆形,给人以圆润肥厚之感。

工艺:乾隆造像讲究镀金,但金质较稀薄且金色偏冷,呈中黄略冷的黄色。图三造像具有鲜明的清乾隆宫廷造像艺术风格,代表清乾隆时期宫廷造像的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

通过以上介绍可知,各朝代地域造像各有其特点,但不是独立存在的,有继承也有创新。每尊造像都有其内涵。从不同的侧面反应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黄春和.藏传佛教艺术鉴赏.华文出版社.2004.1

[2]承德市文物局编《避暑山庄300年特展图录》.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

[3]王家鹏主编《金铜佛像集萃》.紫禁城出版社.2011.7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藏传佛教觉囊派绘画遗存概说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藏传佛教“大手印”法在西夏的流传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喇嘛“斗法”考——兼论忽必烈及元皇室独尊藏传佛教的由来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