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吟诵回归中学语文课堂
2016-05-10卢颖仪
卢颖仪
摘 要: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诵读方式,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在教育体系中。但随着历史的辗转,吟诵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却被语文课堂搁置了百年之久。可幸的是,如今已有不少语文教师尝试在课堂中运用吟诵法,然多为小学。笔者拟从培养兴趣、加强记忆、理解诗文以及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四个方面论述吟诵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倡导让吟诵回归中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吟诵;中学;语文课堂
一、吟诵与教育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诵读方式,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在教育体系中。《周礼·春官宗伯下》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由此可见,在周代,诗歌吟诵已是贵族子弟所要学习的一门课程。随后,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这位万世师表也十分重视吟诵,《史记·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其弟子子游和子路也很能弦歌《诗经》。如此这般,吟诵不断流传,并逐渐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吟诵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惨遭摒弃。此举给学校国文教学以及国人赏读古典文学作品所造成的损失使许多有识之士感到惋惜,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为继承吟诵作出努力,如朱自清、叶圣陶、赵元任等人都进行了研究和呼吁,但毕竟为数尚少。如今的语文课堂上,便很少听到吟诵声。经过近几年的吟诵推广,不少语文教师已经尝试运用吟诵教学法,如陈琴老师,但多为小学。而笔者认为吟诵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应让吟诵回归中学语文课堂。
二、吟诵回归中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一)在吟诵中培养兴趣
吟诵中的“吟”,是指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读; 吟诵中的“诵”,是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而不少研究者都认为“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如尹小珂曾阐述“吟”是加拖腔的语言方式,速度较慢,长于抒情,是在声调和语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音乐性较强。 正因如此,吟诵能更好地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广州市第四中学语文教师张慧宁曾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吟诵,并作出了一些回顾:
笔者还让学生们欣赏《木兰诗》的吟唱,让他们尝试着自己配乐唱《关雎》、《蒹葭》,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激趣效果。一位学生在他的随笔中写道:“通过文言文的吟唱,我越来越喜欢语文了,喜欢她的内涵,她的情感,她的博大精深。
而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的语文教师李哲峰也有类似的经历。《孝经》洋洋洒洒几千字,李哲峰老师从未做背诵要求,但他的学生却因“唐调”的魅力而将其全部背会了,每天的语文早晚读,他的学生一个个摇头晃脑、神采奕奕。 如今不少中学生都认为语文枯燥,尤其是看似生涩难懂的古诗文,更是让众多中学生感到厌烦无味。可从这两位中学语文教师的经历来看,他们的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浓厚,而其中的关键正是在语文课堂中巧用吟诵。
(二)在吟诵中加强记忆
众所周知,古诗文背诵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其中7~9年级(即初中阶段)61篇。 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 再者,随着中考、高考“名句名篇”的考核,记忆背诵古诗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然而不少中学生害怕背诵,皆因他们是死记硬背,机械枯燥,最终少字、换字、错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过去的学生却没有这种烦恼,如陈少松教授“30多年过去了,凡是当年那位文学老师吟诵过的作品,如《诗经·卫风·木瓜》、《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等,至今犹能流畅地背吟出来”。 可见吟诵对于加强记忆的效果。当今中学生需要记忆背诵大量的古诗文,而吟诵无疑是最佳方法之一。
(三)在吟诵中理解诗文
古代士夫文人在吟诵中创作诗文。从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到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从白居易“发于歌咏形于诗”到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古人“以声传情”,今人也应“以声会意”。因此,理解古诗文的最佳方式应是吟诵。以王伊吟诵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配合凄美哀婉的古琴声便已营造了悲凉萧瑟的气氛。而吟诵者在处理词中的“觅”、“息”、“敌”、“黑”、“滴”等入声字时,读得十分短促。加上整首词的节奏十分缓慢,使哀怨之情更加浓厚。不待老师多讲,学生已跨越千年时空,与在国破家亡之时感到孤愁无助的李清照情感相接、灵魂相遇了。
(四)在吟诵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过去的中学语文教育片面强调工具性,而近年来,倡导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是给中学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局面,但一些教师又过于突出人文性,最终依然导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割裂。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既掌握语言文字,又受到思想、情感、文化的熏陶,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笔者认为,在古诗文教学方面,吟诵正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方式之一。学生能在吟诵中领悟汉字之美,并掌握平仄知识,而在反复吟诵之中,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在逐步提高,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吟诵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却在时代的变迁中被无情地遗忘。如今不少有志之士渐渐认识到吟诵的价值,并开展一系列的抢救、推广工作。与此同时,愈来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将吟诵法运用到语文课堂当中。而吟诵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也不容忽视。中学生能在吟诵中培养兴趣、加强记忆以及理解诗文,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能在吟诵中实现,故让吟诵回归中学语文课堂是理所应当的。至于如何让吟诵这种传统的方式与现代中学语文课堂结合,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 尹小珂《传统吟诵调的艺术价值与当前生存状况》,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5] 张慧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与吟诵》,《教育导刊》,2008年第5期
[6] 李哲峰《让“中国式读书”回归语文课堂》,《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