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6-05-10谢蕾

速读·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暗堡列宁积极性

谢蕾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励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学生敢质疑,能质疑,是发挥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地重要手段之一。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质疑水平?本人在教学中尝试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语文教学中保护小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表现出感兴趣,即使是很幼稚的问题,也不要表露出轻视的态度,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积极性。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提出“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这一句话中的“嘹亮”是什么意思?有一些学生一边露出瞧不起的神情,一边把手举得高高的要求解答。教师没有细想,随口说了一句:“谁来帮助他。”随即点了一位举手的同学进行解答,那位同学解答得也比较出色,老师让同学们掌声表扬。对这个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从保护提问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提出了几点看法:首先,在刚才那种情况下,对解答的同学掌声肯定间接表现了对提问题学生的否定,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伤害,将会影响到他下一次质疑的积极性甚至终身提问的勇气。其次,这种做法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间接使学生权衡“答好”与“没问好”这两者之间的取舍关系,鼓励学生舍“问”取“答”。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要谨慎处理,不可先鼓励一百遍而后毁于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二是对学生的问题不可置之不理,即使是课堂内解决不了,课外也给学生一个答复。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要领,提高问的质量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问的例子,让他们看谱弹琴。范问的例子可来自于课文后面的思考问题,来自老师设计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例如《登山》一课,我针对第18自然段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一自然段景色的描写与列宁战胜害怕、锻炼意志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认真读书与思考讨论,有的说:列宁登山目的是看日出,所以要描写日出的美丽景色,不然就不完整。有的说:这是作者写作的技巧,写列宁他们登到山顶就该往回走,山顶景色描写有总结过渡的作用。有的说:列宁冒着生命危险过峭壁,应该要看到日出的美丽才合算。无限风光在险峰哪。有的说:这一段是对列宁战胜害怕、锻炼意志的赞颂。学生的解答从段的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写作特点以及人物思想感情做了一个比较全面中肯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这一自然段的存在价值。我紧接着启发学生:“老师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学生一下子有点冷场,接着就从刚才的回答开始思考,一部分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启发我们去思考课文中段与文章的关系,指导我们学习作者的写法。老师小结:这一段就段来理解没什么难度,但与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可以显示它的重要性,有思考的价值。以后我们阅读也需要想一想,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为什么?从分析“问题”着手,逐步指导学生提问要有清楚地指向,语言要明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有一定的思考量与思考度。通常是从阅读文章的普遍规律上去找问题:第一,理解的重点处;第二,理解的困难处;第三,产生疑问的地方。但是更要重视打破规律的提问,往往这些问题的含金量更高。

三、把提问的优先权交给学生

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把提问的优先权让给学生。而不是想放又舍不得放,表面形式设计了学生提问的环节,而实际教学还是引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问题圈子里转。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浪费学习时间。要立学生质疑的风气必然要破教师主宰课堂提问的模式。

四、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随着进程,问题一个一个相应地得到解决。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一不占用单独的大块时间来解难释疑,教学时间比较经济;二是把问题置于各自的语言环境中,使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紧密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于其中,训练比较到位,比较科学。这种“一切都在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促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种促进。教师需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时刻胸中有数,能够及时纳入到教学情境之中。

五、把学生的提问和老师备课时的思考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进行筛选,或通过合并使问题的归纳性较高,削枝强干,突出思考的重、难点。例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学习“小金花”一段后,围绕词、句、人物表现提出了七个问题。老师并不忙于解答,而是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哪一个问题能够说明小金花对志愿军有很深的感情。学生从中肯定了一个表示矛盾的问题,既然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为什么和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几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有一些问题显然是脱离了教师的备课思考,这时教师就要具备敏锐的辨别水平与发现能力,处理得当,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处理不得当,可能丢掉金子,失却良机。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质量是很高的。例如有位同学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中问到一个词语:“火舌”是什么意思?我思考了一会,没有就词解词,而是引导学生联系后文的“火网”,通过比较辨别它们不同的含义。学生联系句子环境“喷出六条火舌”,“交织成一道火网”,通过画图、做手势、讨论等活动,体会到董存瑞炸暗堡前进道路的艰难,感受到作者用字的准确。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促使教师对原授课计划进行了调整,却起到了揭示人物品质的良好效果。

总之,把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待于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夏家发、杨再隋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暗堡列宁积极性
我最崇敬的英雄2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祖国在我心中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