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实施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2016-05-10李宏婷
李宏婷
音乐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欣赏力旨在培养学生将来有更完善的“自由创造”美的能力。这是一种素质教育。新《课标》要求音乐实施审美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人的创造力的大小是其素质高低的表现,创造力与素质二者往往成正比,且相辅相成。音乐教学只有实施了对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才能说完成了本学科的任务。那么中学音乐教学如何对学生实施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呢?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造动力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在教学有关描绘草原的歌曲时,我首先播放音乐视频,自己一边唱着、一边跳着,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舒缓、优美、奔放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舞蹈,亲身体验草原上歌声飞扬和骏马奔腾的欢快情景,并给学生提出探究性思考题:二胡和马头琴是两种怎样的乐器哪些民族惯用?再组织学生编排《草原》舞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和谐、完美的艺术造型。这样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打好基础,创造性的运用所学
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创造能力的日常基础性工作,应予以充分重视。
这就要求他们在掌握新《课标》规定的知识技能范围内进行力所能及的运用知识的“创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答案正确与否,结果好坏并不重要,只能作为参考,重要的是他们对创造性表现的方向的把握和素质的提高。
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鉴赏能力后,在体味作品内涵的同时也感受了美,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启迪了智慧。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作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去创作,如根据音乐编排舞蹈。如在教学《歌唱祖国》一课时,过去只要教会学生会唱这首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今,要求教师还要创设不同的环境和情景,使学生通过抽象与具体思维描绘心中最美的祖国,说出祖国的伟大之处,把唱与画紧密结合,从而感受祖国的山川秀美。
三、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创造的空间
审美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音乐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这种高级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比喻、提问、播放有关音响资料等,启发学生开展扩散思维,引导学生用自由探索、即兴创作等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觉音乐、体会音乐当中,并通过对听觉的训练,以演出、指挥、欣赏等教学活动作为探索的手段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要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在教学音乐课后,我启发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品”做“时装”,并在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进行“时装表演”。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收集了家中不用的塑料、边角布、报纸、光碟片等,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时装”,经过一番精心的排练,学生有模有样的表演在艺术节中获得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这样的活动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宽。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践,自信心提高了,对美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学生音乐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好有很多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正如乐圣贝多芬所说:“没有一条规律不可为获致更美的效果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