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诗”教学法新探——“爱己”主题

2016-05-10韦明芝

新课程·下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杜诗主题教学

韦明芝

摘 要:长期以来,对入选中学教材的“杜诗”教学,偏重于挖掘诗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的主题。然而,在入选教材的这些诗歌里,有一部分诗作体现了作者的“爱己”主题。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挖掘杜甫诗歌里蕴含的“爱己”主题,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加以启发,对塑造学生健康人生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更好地发挥“杜诗”的典范作用。

关键词:“杜诗”教学;“爱己”主题;胸怀大志;游学修身;从容悲壮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长期以来,对“杜诗”的教学,偏重于挖掘诗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的主题。然而,如果我们对教材中的这些诗歌作简要梳理,就会发现,这些诗歌还有一些主题值得我们去挖掘。例如,在入选教材的这些诗歌里,有一部分诗作体现了作者的“爱己”主题。当前,很多学生不爱护自己,碰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如果我们能挖掘杜甫诗歌里蕴含的“爱己”主题,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加以启发,就能更好地发挥“杜诗”的典范作用。

爱护自己,在杜甫看来,首先要胸怀大志。关于这一点,在杜甫的《望岳》一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是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科考落第之后写的。因为考试落榜,所以“放荡齐赵”。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者还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诗作,可见其胸襟之旷达、志向之远大。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和孟子之所以都能成为圣人,与他们“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雄心壮志是分不开的。杜甫也一样,怀抱圣人的雄心,所以能在挫折面前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壮歌声。这就是杜甫爱护自己的写照。仇兆鳌在评价这首诗时引用王嗣奭《杜臆》中的:“‘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眦句,状眼界之空阔。”可见,在挫折面前,杜甫不但没有气馁,反而表现出实现伟大志向更为强烈的信心。杜甫的这种“爱己”精神,对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杜诗”这方面的主题,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爱护自己,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为实现自己的伟大志向而努力拼搏。

《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传统儒家把“修身”视为实现一切理想的先决条件。杜甫出身儒学世家,因此早早就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游学修身。与上文《望岳》诗大约写于同一时期的《游龙门奉先寺》诗曰: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这首诗的“诗眼”在“深省”二字,充分体现了杜甫奋发有为的“警悟”。

仇兆鳌评此诗曰:“闻钟发省,乃境心清旷,倏然而有所警悟欤。”杜甫在佛境中得到洗礼,感悟到自己所要得到的以及如何去得到。这种精神或者说道德上的洗礼需要我们去细心体会。正如仇兆鳌引用王嗣奭《杜臆》中的:“人在尘溷中,真性沦隐,若身离尘表,其情趣自别。而又宿于其境,对风月则耳目清旷,近星辰则心神怵惕……勿浅视此深省语也。”所谓“勿浅视此深省语”,就是要感悟到杜甫所感悟到的。另外,唐代的士子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必须通过科举考试,特别是进士科的考试。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的《壮游》曰: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杜甫称自己年少时就开始步入文坛,而且文才可与唐朝的进士崔尚、魏启心,汉代的班固、杨雄比肩,这与唐代进士科考试注重文才的要求是相吻合的。当前,比起杜甫的时代,虽然各种考试还相当重要,但实现个人理想的途径却多种多样。只要学生愿意去拼搏,掌握真正的本领,自己的理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对于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来说,拼搏本身就是爱护自己的表现。

爱护自己,除了志向远大、勇于拼搏外,还要具备从容应对怀才不遇的心态。杜甫胸怀大志,一生追求“入世”,以便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唐朝到了唐玄宗的时代,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国运开始衰微。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对于这一切,杜甫都亲身经历过。因此,在这样的时代里,杜甫无路展志。可贵的是,面对人生的不幸,杜甫能从容应对。杜诗《旅夜书怀》曰: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杜甫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去成都,坐船下渝中时所作。这一年,杜甫已经五十三岁了。为避“安史之乱”,他携家人流浪异乡。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下,我们丝毫不觉得杜甫是一个可怜的人。他仍然传达给我们一种力量,教给我们对待怀才不遇的积极态度。他不怨天尤人,不无端发牢骚,而是从自身找原因。仇兆鳌引黄生曰:“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此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无所归咎,抚躬自怪”,正是杜甫的崇高所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一旦遇到挫折,总是归罪于他人或社会,很少能从自身找原因。因此,我们应该从杜甫身上得到启示。

同时,面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杜甫还善于从古代的英雄那里找到知音,以排解自己的遗恨。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初至夔州时的《八阵图》曰: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仇兆鳌注引朱注:“子美此诗,正谓孔明不能止征吴之举,致秭归挫辱,为生平遗恨。”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生尚且有遗憾,何况常人!杜甫深知这一点,故能从他心目中的英雄那里得到安慰。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杜甫类似的时作里感受到杜甫一生的悲壮美。如《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就是在杜甫流落夔州的时候写的。这一年,离杜甫去世仅四年时间,其感伤可谓难以言状。仇兆鳌注引唐解曰:“久客则艰苦备尝,病多则潦倒日甚,是以白发弥添,酒杯难举。”然而,杜甫的坦然依然不减。古人有登高作赋的习惯,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作大丈夫。杜甫以“登高”名诗,说明其大丈夫的气概老而不衰。诗的前两联描写自然环境,虽不免凄凉,但这是自然的规律,人生也必然要面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坦然面对自己眼前的境况。因此,后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英雄末日,但却无怨无悔的悲壮之情。

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坦然地面对人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在这方面,杜甫不愧是典范。

总之,杜甫的这些诗作,抒发了他早年的雄心壮志,并叙述自己为了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然而,由于社会的衰败,游学修身之后的杜甫,最终还是找不到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但是,在怀才不遇面前,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杜甫因挫折而放弃自己对人生目标的执着追求。就算他失败了,我们也感觉不到丝毫的悲伤。他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美。因此,对“杜诗”“爱己”主题的挖掘,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乃至学生的整个人生中,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连“自己”都不懂得去爱护,怎么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一点,也许对我们当前社会上的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杜甫.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

[2]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0.

[3]钱玄.礼记注译[M].岳麓书社,2001.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杜诗主题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篆刻杜诗记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