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2016-05-10陈霞

速读·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母语意识文化

陈霞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外语必须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裁的文化。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语言教学必须导入目标语的文化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意识;母语;文化

美国语言学家ClaireKramsch认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有着必然的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反映。而在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会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另一方面,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因此在我们大学英语教学中就不能不涉及到文化问题,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脱离文化去理解一种语言,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各种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交往首先是通过语言交流实现的。不理解交际双方在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在所难免。因此,学习语言必须学习相应的文化。学习外语,也得了解相应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本身。尤其是英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活动中出现频率极高,遍及社会的各个层次,已经成为非英语国家对外交流的通用语言。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发展交际能力则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在跨文化的交往中,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了解、和睦共处,不仅要掌握对方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应熟悉对方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只有充分了解双方文化的核心,才可能真正了解彼此的文化行为,因此,跨文化交往必然伴随着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探索过程。

二、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会迥然不同。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比如说,莎翁有一名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句中的“summers day”如何理解?英国人所谓“summers day”其实是令人惬意,堪于“小阳春”似的天气,因此,“summers day”在英国人心中的联想意义是美好的。但对于生活在以“火炉”著称的重庆人或者武汉人或者南京人来说,“夏日”就意味“烧烤”。所以朱光潜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英文中shepherd,sea,castle,nightingale 等词对于英国人具有较为丰富的联想意义,对中国人则不然。同理,中文中的‘风、‘月、‘江、‘潮、‘梅、‘松等词对于中国人所引起的联想和情趣,也会令西方人感到茫然。”难怪当中国人毫不留情地“痛打落水狗”时,西方人的同情心会油然而生。

这里再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位从美国来任教的女教师,在参加完“英语角”活动回来后,极为不悦,说:“我好像去了一次海关或警察局,因为他们老是问我:‘你叫什么名字?(Whats your name?)‘你几岁?(How old are you?)‘你有几个孩子?(How many children do your have?)‘你丈夫是干什么的?(What does your husband do?)‘你在中国挣多少钱?(How much do you earn in China?)”这些寒暄的套语,在中国无可厚非,但对西方人,这种无意识的探隐问私的交谈方式未免给人留下粗鲁无理的印象。在西方,随便问一个人的年龄、工资、婚姻、宗教信仰等情况,都是不能为人所接受。

有人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文化错误”归分为四大类型: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如称呼外国人直接叫他们的姓,而不加任何头衔;把“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的问题误当作问候等等。②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如中国人邀请外国朋友到家做客,出于谦虚,无论家里条件多好,都会说一些自贬的话,外国人则不然。③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中国人习惯过问别人的隐私,因为这样会更显得友好和亲密,而外国人则认为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④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中国的学生普遍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喜欢迪斯科音乐;所有的美国人都很富裕,看问题过于简单化。事实上,一些明显的错误是很容易纠正的,但另外一些与价值、信念、观点有关的错误却要经过一段时间花很大的努力才能纠正。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说:“文化是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成。”语言作为交流思维的重要工具,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而文化的范围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次:①物质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的;②制度、习俗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来的;③精神文化,它是通过人们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方式和产品表现出来的。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因此,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词汇作为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除一部分核心词汇外,大部分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词汇家庭中还有一部分特殊的成员,如习语,包括成语、典故、谚语等,更是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望子成龙(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穷得像乞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总之,作为外国文化的介绍者和教育改革的促进者的英语教师,也应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学习上的困难,努力培养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语言技能的教学同步进行,使学生在有意识的语言习得中习得必备的文化规范,成为“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兼备的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猜你喜欢

母语意识文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年味里的“虎文化”
母语
谁远谁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母语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