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人文关怀
2016-05-10张贺莹
张贺莹
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中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起着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方法的革新,班级文化建设被越来越多地认可并推广。
班级文化能体现班级的一种道德风尚、一种文化氛围,一种行为方式。她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班级文化更少不了人文情怀的滋润。按我的理解,在教育中,在与学生共同生活、学习、交流过程中,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就是人文关怀。关怀是包容,关怀是理解,关怀是播种爱心。人文关怀是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倾注人文关怀,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塑造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是方方面面融成的一个整体,她与学生人文素质的成长相辅相成。班级文化培养的是学生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随情商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格、价值观等)也必然会得到提升。当学生体验到班集体给他们的关爱,享受到集体学习生活的乐趣,教育只是水到渠成而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只有充分尊重个性,加强人文关怀,才能构建是一个有希望、有凝聚力的班级。班级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吸引学生投身“物质文化文化”的布置中,对班级有“归属感”,初步融入班集体。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教室环境净化、绿化。净化即教室地面干净,黑板清洁,四壁无灰尘积垢;有序即课桌椅排列整齐、划一,各种教学、学习用品摆放有致。一段时间的刚性训练后,学生养成了保持教室环境整洁的习惯,每个同学都能主动进行自己课桌周围的卫生打扫。在做到教室干净整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一些绿色植物布置教室环境,使教室充满生命气息。总会有学生主动地对这些绿色植物进行日常料理,不要小看这几株植物,它凝聚着同学的心,也为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情趣,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关爱生命”的意识。
美化教室环境,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我们应该点燃孩子们头脑中的火种,引导他们走出封闭狭隘的世界。在环境布置中,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动手布置,又通过班会课和日常讲评课让学生讲解,使每个学生能懂得“所说之话”的含义。这既是隐性教育,又是能力培养契机。当学校组织每月的班级布置评比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介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动”的过程中,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做人……理解栏目内容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意义、作用,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介绍;知晓作品来历与作者意图。班级的墙面上,除了定期更换的精美板报以及张贴的不断增加的奖状外,还有同学们精心选择设计的励志标语。
二、强化“制度文化建设”,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班级管理,对班级有“责任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管理
民主制定班规班约、班级口号、班歌、班徽等。学生以班级为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种责任感,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由全体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班级实际的班级公约、奖惩机制等。我们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不仅要注意制度本身的科学完善,还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制度,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如: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应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使之真正实现具体规定与培养目标的和谐统一。这样才有助于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与激励作用的共同发挥。
开展民主评价。自主组建合作小组,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班内小组量化评比细则,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对各组组员在这几方面的情况根据细则进行量化统计和加减分,每两周评比一次,对得分最高和进步较大的组进行奖励。让学生依照班级公约自主进行考评,公正、公平、公开,学生易于接受。所有的制度,究其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完善人格,鼓励自我发展。
三、开发活动资源,优化“精神文化建设”,对班级有“荣誉感”,形成统一的集体价值观和道德观
“精神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仅仅靠说教或者制度约束是很难深入人心的。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不能仅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必须要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去,通过各类班级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开心,享受喜悦,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在具体行为上体现“人文关怀”。在活动中,每个同学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特张,展现个人风采。
诚然,德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即德育”,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离开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有待不断探究的发展的课题,在“人文关怀”核心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建设具有“家的温馨”的班集体,每一位家人只有人心所向,人尽其才,才能天时人和,家和万事兴,使班级的每一位和谐相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