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民族文化传承策略的初探

2016-05-10高楠

速读·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育

摘 要:当前,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流并存,各种形式的文化冲突随之出现。当今,各个部门都关注到民族文化的巨大价值,那么如何对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并持久传承是全社会和各部门需要探讨的,其传承途径的探索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教育

国内学者定义: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因此,推进民族文化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十分重要。

一、政府机制

(1)创建持续有效的发展机制。城市化进程影响下,现代生活以多元化为特点,一致化,简单化,功利化的教育活动将使得民族文化传播意义大打折扣。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文化传承的契合点,创建持续有效的发展机制,也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国家和民族地区培养符合需要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

(2)弥补教育缺失---少数民族奖励政策。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实施既有制度的政治化又夹杂人文情感的特殊关怀的因素。据悉,少数民族地区二百多分就能考上大学,教育质量确实存在堪忧的状况。因此,业界有另一种呼声,建议照顾政策转向奖励政策。这种能动的机制更积极和易变更,从“照顾的被动人群”过度良性的主动的竞争奖励机制从心理和能动性的发挥都不失为可以尝试有效的政策调整。

(3)保证经费,适当倾斜。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没有文化做支撑,生产力就不可能获得质的提升和大的跨越。因此,政府对民族文化活动的重视必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当地的税收。

(4)政府保存和收集已有的和已开发的地方志,历史传记、山水记等颇具价值和值得参考的文献资料。

(5)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及学校民族教育的报道和宣传力度,以多种形式呼吁全社会及各行业的关注,提高人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校职能及教育途径

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经历了“口耳相传”、“文字与学校”和“信息科技”的发展过程,从而使民族文化逐渐凝聚和积淀,并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必须通过教育的形式才能发展继承。

(1)重新界定民族学校的教育评价。当前的教育评价很少考虑到评价对象的文化差异,这也会削弱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

(2)学校外部环境布置突出民族特色。学校环境布置注重结合文化元素和民族特色的风格,可以选取民族代表性的颜色,校徽,校服,板报,壁画,展板,走廊都可以突出民族特色和主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除了文字教材,民族教育体系较为封闭,开展特色的活动配合教材。

(4)结合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编写乡土教材。乡土教材本身就具有明显的文化功能。一本好的乡土教材开发是有足够的力度刺破乡土文明沉寂的土壤,达到惊醒学习者和乡民的民族意识。

三、教师教育的传承途径

(1)当前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作为教师更应该通过多元途径建立知识储备,自身得得具备专业的知识层面和文化素养解释民族文化特色,语言文字书写,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现象等。

(2)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以及课堂资源。如新媒体的操作和实施,双语广播,特色文化节举办,民族报刊等,甚至可以请民间艺人代表进课堂,提升学生们的兴趣,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视听等亲身感受。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扩展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

(3)对民族文化学习的评价上,不要局限在语言的听说上,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教学活动和实践,如表演,音乐,游戏,故事,方言俚语等活动保持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四、家庭辅助

家庭既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环境和场所。如今,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也使民族文化传承观念淡薄,家庭的民族文化氛围逐渐淡化。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断代问题,不同代际之间出现沟通交流障碍。如果文化传承的主体缺失了家庭辅助的力量,民族文化传承很难维持和得以应用。

五、乡村社区活动和组织配合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协同。因此,乡村的社区活动也需要积极配合努力,它也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手段,可以增进邻里间的关系。创造丰富的活动文化主题。如:传统体育活动,家族庆典和纪念,艺术表演和工艺,从这些活动中也可以解析出教育功能,加强村落间的互动和社区传统秩序的维系,才能更愿意投身到民族的建设中去。

六、文化自觉者承担

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而丧失文化传统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民族文化也使少数民族群体意识到民族归属感和亲近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继承需要文化自觉的承担着,如若主体发生不断弱化,民族文化就难以维系和流传。民族成员的每一个个体都应明确自己在民族文化传播的责任。

七、社会化教育

沿袭本族文化的人群在进入社会后,将会融入到生活中和各行各业。那么作为接纳群体的主流文化教育受众者和社会就要更大范围的持适应、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文明,要更能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摈弃“大汉族主义”,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可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等营造利于民族文化传播的大背景。

八、结语

民族文化的传承除了其本身的特点受到制约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和汉化的影响,有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势必发展断裂甚至消亡,在新的形势下,理性认识本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的形成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唤起人们对民族的热爱和珍惜,积极投身建设和服务于本民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谢名家.“文化经济”:历史嬗变与民族复兴的契机[J].思想战线,2006(1).

[3]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4]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86.

作者简介:

高楠(1991~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在读研究生,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民族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