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梦伶仃洋

2016-05-10王仁锋

党建 2016年5期
关键词:大桥隧道工程

王仁锋

珠江口外的伶仃洋,烟波浩瀚,一望无际,距今700多年前,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后曾经此处,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诗篇——《过零丁洋》。

今天,在这片2000多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一条长55公里的跨海“巨龙”横空出世,这就是连接香港、珠海与澳门,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它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其中,岛隧建设项目是这项工程难度最大的部分,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恰似超级工程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负责打造这颗“明珠”的是中国交建总工程师,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林鸣带领的建设团队。

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是一项超长周期的工程,很多人要为之奉献十几年的光阴。2005年底,林鸣开始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当时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林鸣来说,这项工程将成为他退休之前的最后一个作品。

港珠澳大桥所在海域周围机场众多,每天还有几千艘船只通过,其中不乏大吨位船只,地理位置极其特殊。为方便飞机起降和船舶通航,最终的设计方案是让这条“巨龙”在中间一段“潜”入海底,在海底建一条深埋沉管隧道,并在海中建造两座人工岛,实现桥隧百米落差的过渡衔接。

在此之前,中国工程师从来没有做过外海沉管隧道,仅仅建过几个长数百米的内河沉管隧道。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几家外国公司手里。在工程筹备阶段,林鸣曾带队到韩国釜山考察沉管基础施工专用设备,结果,施工单位只让他们在三四百米以外的海上匆匆看了一眼。大家满怀期待而去,最后只带回了一张远景照片。

2007年,林鸣开始与欧洲一家行业内顶级公司接触,希望引进对方的技术和经验,以解决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建设的技术难题。几经谈判,对方最终同意提供沉管浮运安装施工技术咨询,但要求支付1亿多欧元的技术咨询费。

“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林鸣坚信: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外国公司在网上公开发表的一张沉管隧道产品宣传单页,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没有一点成熟经验可借鉴,外国专家笃定地对林鸣讲:“你们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

面对质疑,林鸣没有动摇。他说:“即使我们的起步是0,我们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

在林鸣的办公室,有一块小白板,上面贴满了纸条,还画有密密麻麻的图形和符号。在这间屋子里,林鸣和他的团队开了无数次的技术研讨会议,从概念到方案到具体施工,从研究到设计到实施,一次次的论证、一次次的否定、一次次的优化,在林鸣的带领下,这道世界级难题的解答思路逐渐清晰。“小白板”立下了大功劳,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诞生!

2011年,仅用221天,就让120个直径22米、高50多米、单体重500多吨的巨型钢圆筒围成了东西两座海上“长城”,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成岛”,攻下了岛隧工程的“第一战役”。

2013年5月,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首节沉管——E1,经过96个小时的鏖战,顺利安装就位,实现了与西人工岛的“海底初吻”。

……

不断创造奇迹的中国工程师开始让外国同行刮目相看。不久前,林鸣带队到荷兰进行交流时,荷兰历史最悠久的工程顾问公司特意升起中国国旗、奏响中国国歌,欢迎他们的到访。站在国旗下,林鸣激动不已:“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的建设者而自豪,也更加明白了自己所肩负的重任。”

困难面前显担当

要完成好这项重任,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实力,更需要强烈的担当精神。

2000年,当时的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大桥开工建设,林鸣任项目经理。润扬大桥南汊悬索桥北锚碇有“神州第一锚”之称,其基坑深度达50多米,而基坑之外,湍急的江水就在头顶奔涌而过。如果阻隔大江和工地的土堤有丝毫问题,江水将从天而降,几秒钟就会将基坑灌满,所以工人们都不敢到坑底施工。这时,林鸣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将一个小板凳搬进基坑最深处,一屁股坐下去,把手一挥:“坑底安全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过的,我来陪着你们。”润扬大桥如期通车,林鸣的“定海神针”这个称呼也流传开来。

十几年后,在建设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时,“定海神针”林鸣依然不改当年本色。

2013年底,林鸣因长期高负荷工作而致鼻腔大量出血,4天内进行了两次全麻手术。当时正处于E8沉管安装的关键时期,林鸣醒来后在病床上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安装准备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术后第7天,他就换上工作服去了工地。沉管昼夜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他始终在安装船上指挥、决策,一直坚持到30个小时后,沉管安装成功。

2014年11月16日,E15沉管顺利到达安装海域,沉放工作准备就绪。就在此时,潜水队长急匆匆奔进指挥舱,向正准备下达安装命令的林鸣报告了一个坏消息:海底基槽发现了回淤物,平均厚度达4厘米。怎么办?“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决不能拿隧道质量和沉管安全作赌注。”可是,要把已经出坞的沉管往回拖,全世界还没有先例。一节沉管长180米,重量达8万吨,体量相当于一艘重型航母。当时,作业海区风力持续5—6级,有效波高超过1米。一旦出现任何意外,不仅价值上亿的沉管报废,还将危及航道安全。顶住巨大的压力,林鸣深思熟虑后果断下达指令:“中止安装,沉管回航!”顶着寒潮大风巨浪,经过24小时的连续战斗,最终,E15沉管毫发无损地回到了沉管预制厂。

后来,查清了回淤物的主要来源是这片海域采砂洗砂产生的悬浮物。经广东省政府协调,7家采砂企业近200艘船舶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全部撤离。同时,林鸣带领大家对海底基槽进行清淤、整平,顺利完成了安装前的各项准备。2015年2月24日,E15沉管再次出征。就在沉管即将到达转向区时,林鸣接到报告:基床面出现大面积异常堆积物,最厚处达到60厘米。听到这个消息,工程指挥现场一片沉寂,感觉天塌地陷一样,很多人痛哭出声。而作为现场总指挥的林鸣依然冷静地下达了“沉管回航”的指令。

这次,很快弄清了原因:海底基槽边坡回淤物像雪崩一样发生了滑塌。仅用时一个月,他们就完成了边坡基槽清淤、重新铺设基床等工作,做好第三次安装准备。3月24日,E15沉管第三次踏浪出海,在40多米深的海底与已建隧道实现了精确对接,安装取得圆满成功。

林鸣和他的团队用一片丹心谱写了“三战伶仃洋”的壮歌。总结表彰会上,干了一辈子工程、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的林鸣哽咽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这样的困难都能克服,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经历了E15沉管一波三折的安装过程,林鸣和他的战友们更有信心了。2015年全年,在遭遇一系列巨大挑战的情况下,港珠澳大桥创造一年安装10节沉管的“中国速度”,刷新了沉管隧道建设的纪录。

人生的一场“马拉松”

林鸣的一天从凌晨五点半开始,从项目部出发,坚持10公里以上长跑,多年来风雨无阻。他说,在奔跑中,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工作中的问题,他也会反复问自己:如果这一次长跑不能坚持到底,建设港珠澳大桥你能坚持下来吗?

2015年初,58岁的林鸣绕厦门环岛跑了46公里,历时4个多小时,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马拉松”。其实,参与建设港珠澳大桥何尝不是他人生的另一场“马拉松”,在这场“马拉松”中,他充满激情,也感染了身边的人。

林鸣经常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团队讲:“我们是‘走钢丝的人,而且我们走的是世界最长、难度最大的‘钢丝,项目前后无数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现纰漏;项目有上千个岗位,每一个人都不能懈怠。”他最初在建设人工岛钢圆筒振沉时提出的“每一个都是第一个”口号,已演变成基槽开挖的“每一斗都是第一斗”,沉管安装的“每一节都是第一节”……全项目都唱响了“一字歌”。

在岛隧工程建设过程中,林鸣一直倡导岛隧的“工匠精神”,提倡哪怕是拧一颗螺丝也要拧得最牢,扫一片地也要扫得最干净,提倡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他曾给项目管理人员介绍了一个检查设备的“绝招”:用手去摸。他说:“一个满是灰尘和油污的设备,维护日志写得再好也是假的。”

在他的感召下,在岛隧工程的每块工地上,整整齐齐的场地、干干净净的设备、统一规范的着装,展示出一支建筑铁军的精气神。这支队伍成功攻破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的工程难题,推动项目建设不断刷新着世界工程记录。同时,自项目开工以来,这支队伍中的16个集体、9名个人获得了国家级荣誉,工人管延安以“上个螺丝都要检查三遍”的精神成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被誉为“大国工匠”。林鸣说:“到项目竣工时,我希望我们不仅建设好了世界级工程,更培养出一支世界顶级队伍,能够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2015年5月,林鸣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领到劳模奖章后,林鸣把它挂在了港珠澳大桥模型上,敬重地说:“这座大桥上的建设者们都是劳模,我们是一支铁打的团队。”

到目前为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已成功完成33节沉管中的25节安装工作,隧道建成总长度达到4365米。林鸣的这场“马拉松”还未到达终点。“我还要坚持跑下去,再跑一万里,大桥也就建成了。”林鸣自信地说道。

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

大桥隧道工程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相关论
逃跑的大桥
数鸭子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进击,时空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