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心痛的“乖巧”
2016-05-10郁晓洁
郁晓洁
一、幼儿“乖巧”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选择性缄默”是一种社会交往焦虑的反应,通常这样的儿童听说能力与发音器官并无问题,但在面临特定的社会情境或人物时会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却言谈正常。
(一)现象描述
1.在家和在园的表现差别大。
一般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开朗,会说较多的话,但是到了幼儿园或其他一些场合却沉默压抑,过分的“乖巧”。虽然老师的话他们会全部照做,但是他们总习惯于将自己包裹得很严实,不愿意与他人沟通。
2.心理比较敏感。
在园时有经常性的回避、退缩的行为,同伴玩耍时一般处于观望状态,几乎无主动参与行为,创造性游戏的时候也常去人少的区域独自玩耍。一旦发现有他人关注自己的时候,便会立即停止动作,收回眼神,马上建立起“防备的围墙”。
3.缺乏自信。
参加唱歌、绘画、搭积木等集体活动时,没有自信,经常会低头不语,或者是采取退缩、逃避的态度,即便被动地参与其中,通常也是经常模仿别人的做法,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意识。
(二)“乖巧”的原因分析
1.家庭养育环境失当。
现代社会变化迅速,竞争压力较大,使得很多父母忙于工作,一般由祖辈教养孩子。老人年龄较大,和幼儿之间有着明显年龄及代际差异,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老人们往往关心的是孩子的温饱冷暖以及物质需求,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关爱。这样一种“4+1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或者“6+1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孩子),由于祖孙之间的“代沟”,使孩子缺少了自身以外的沟通对象。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亲子之间没有形成稳定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不安全依恋有可能迁移到儿童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儿童对外界和陌生人的不信任感。
2.社会交往经验缺乏。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的高科技产品,像电脑、手机、游戏机等逐渐取代了孩子之间的交往,再加上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祖辈的身体情况、孩子的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使得更多的孩子在家里玩,这就减少了孩子与外界交往的机会。这种与外部缺乏交往的经验,扼杀了幼儿的交往力,增强了幼儿的孤独感。当幼儿与陌生人或同伴交往时,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致使幼儿表现为羞涩,在语言上难以启齿,行动上束手无策。当其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时,就会表现出焦虑不适的症状。
3.师幼同伴关系缺位。
在幼儿园,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引起班内老师更多的关注与关心,尽管如此,面对大班制教学的教育现状,老师因工作繁忙,面对的孩子较多,所以也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这种现状也就从客观上忽视了对孩子的进一步帮助,同伴对这类孩子的关注也较少,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孩子对老师的畏惧,师幼关系更加紧张。这时,孩子也就更加不愿用语言向老师或同伴表达自己的意愿。
4.内在人格特质缺陷。
选择性缄默的孩子不爱发言,对于教师安排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也很低,但是又经常会安静地看别人活动,显示出他们对活动有一定兴趣。另外,这样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的关注十分敏感,当他们发现有人在看他的时候,会马上把目光转移。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这样的儿童,具有内向害羞的气质与个性。孩子的这些行为变化,也正反映了儿童“行为羞怯”的人格特质,说明当他们面临新的环境或情境改变时,会有不适应的问题。
二、“游戏干预”打破幼儿“另类乖巧”现象的对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教育契机,从而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发现,在游戏中儿童尝试行为的发生频率是极高的,有尝试才会有发现,有进步,有发展。所以我们以“幼儿喜欢游戏”这一天性为切入点来进行干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另类“乖巧”儿童的形成也非一蹴而就,所以在设计干预策略的时候也是分阶段进行,这样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一)第一阶段:集体体育游戏——编织关系的纽带,以降低焦虑情绪
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往往存在主观上消极、客观上畏惧的特点。因而,重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成为改变问题行为的基础和关键。基于这种考虑,在这一阶段,以开展“老狼老狼几点了”、“鲨鱼来了”、“大风和落叶”等较为简单的集体体育游戏为主。这些体育游戏一般由很多幼儿集体扮演小羊、小鱼、树叶等物体,当教师发出指令后,幼儿集体改变动作。这些游戏幼儿经常玩,而且规则简单,难度低,幅度小,游戏中往往是集体行动,不需要说太多话,这样有助于选择性缄默的幼儿感受到安全的氛围。没有了必须要说话的压力,不用害怕用说话的方式与人互动,因而其焦虑情绪得以缓解,缄默行为得到改变。
正如我班的冰冰小朋友,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十分胆怯,来幼儿园之后更是喜欢一个人默默地呆着,不爱和他人交往。于是在体育游戏时间,我们玩了“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一开始老师做“老狼”,其他孩子做“小羊”。在第一轮的游戏中冰冰只是跟在孩子们后面,小心翼翼地挪动着步伐。在一轮的胜利之后我奖励给冰冰一个大拇指,她很开心。第二轮游戏我邀请甜甜做“老狼”,游戏中我趁冰冰不注意时慢慢靠近她,并把询问“几点了”的声音故意喊得很大,边上的孩子们也来劲了,大声地询问着。一轮又一轮的游戏,在大家的激情感染下,冰冰也渐渐地小声跟着问起来了,脚步也渐渐地跟上来了。
这是多么大的跨越啊!冰冰经历了艰难的几个步骤:“回避,焦虑”→“小心翼翼,跟在后面”→“小声询问,跟上同伴脚步”→“微笑,获得游戏的快乐”,在一轮轮的集体体育游戏中渐渐产生自信,激发出更多的积极因素,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经过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三个秘诀不容忽视:
秘诀—:“隐身”法。游戏中教师要掩饰自己的观察与介入,这有助于幼儿忘记老师的存在,如入“无”师之境,在活动、游戏中自主地尝试、体验,不知不觉地融入集体的氛围。
秘诀二:“激励”法。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往往较胆小,游戏中同伴的陪伴、教师微笑和信任的目光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降低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肯定自我,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秘诀三:“旁引”法。通过小组游戏、互助游戏等形式使其从同伴的行为中学习经验,激起内在意愿,向往、敢于、乐于和同伴交往,从内心体验到被同伴接纳、与同伴合作、互相帮助的愉悦之情。
(二)第二阶段:听说游戏——架构交往的平台,以融入周围环境
本阶段实质上是第一阶段的深化和巩固,所以选取了一些具有针对性、互动性、语言交流较多的听说类游戏,如“金锁和银锁”、“找朋友”、“动物列车”、“水果歌”、“照镜子”等。在这些游戏中幼儿通过边念简单的儿歌等内容,边进行游戏活动,既有动作的表现,还有语言的介入。
正如冰冰,有了第一阶段体育游戏的干预,她已经慢慢试着融入这个集体。于是安排一些听说游戏,如“金锁和银锁”,我们先一起理解并学习了儿歌,为游戏做铺垫。一开始冰冰能够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儿歌,也能和大家一起念儿歌。但在老师介绍完游戏规则后,要邀请开锁人时,她的目光有些躲闪,对于教师的邀请直摇头。于是教师依次邀请能力较强的晨晨、小雪、田儿当开锁人,冰冰则和大部分孩子一起扮演“锁”的角色。渐渐地她在扮演锁的角色中越来越熟练,有时还会轻声地跟着开锁人念儿歌。在邀请开锁人时冰冰露出了些许渴望的眼神,于是教师看准时机,邀请冰冰来当开锁人,这次她没有拒绝,而是欣然接受。
在游戏初期,能力较强的孩子扮演主要行动者,冰冰则和另一些孩子一起扮演一般行动者,宛如倒入池塘的一杯水、淹没在人海的张三李四,这种沉浸在集体中的感觉使其从内心上放松戒备,融入游戏情境。在游戏中期,引导其他幼儿更加积极地投入游戏,用游戏的趣味性来带动选择性缄默的幼儿,激发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随着游戏的进展,关注幼儿的表情、动作变化,看准时机引导其他幼儿以邀请的形式欢迎该幼儿的参与。虽然冰冰在扮演开锁人的时候语言有些磕磕绊绊,略显紧张,但这已经值得表扬了,不是吗?在此游戏中,我们也总结了三大秘诀:
秘诀一:顺其自然。不要强行要求孩子跟着念、跟着做,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从而将自己包裹得更紧。
秘诀二:多管齐下。教师和同伴可以利用表情、动作、语言,以多管齐下、多感官激趣的方式引导幼儿大胆地、自愿地、自主地参与到游戏当中来。
秘诀三:“1+1”定律。除了幼儿园之外,在家时,家长们也可以与孩子玩一玩这样的游戏,这样“1+1”的游戏模式更加有助于提升选择性缄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使其与同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流畅,越来越自然。
(三)第三阶段:角色游戏——创设沟通的桥梁,以获得进步机会
学龄前的幼儿都有表演的欲望,喜欢玩“过家家”之类的游戏,所以这一阶段旨在通过“娃娃家”“医院”“超市”“理发店”等一系列角色游戏来激发幼儿表演、表达的欲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活动,发展故事内容,促进交往与沟通。
在一次角色游戏时,冰冰来到了美容院工作。不一会儿,妞妞来美容院消费了。没有了规则游戏的指引,服务员冰冰显得有些手足无措,面对强势的妞妞只得保持缄默。妞妞开始告状:“她怎么不说话!”于是我立即委婉地解围:“她正忙着呢,正想着怎么和小朋友们玩呢。是吗,冰冰?”冰冰点点头。然后我也佯装来到美容院:“冰冰美容师,我要参加生日会,你觉得怎样打扮更好看呀?”她拿出美甲目录,不语。我追问:“这是要美甲吗?”她点点头。“我也觉得美甲很好看。”我微笑着点点头,“那你帮我介绍一下吧?”就这样在我慢慢地引导推动下,在点头、微笑等一系列行为的鼓励下,冰冰开始向我推荐了一款带有梅花图案的美甲造型。之后她又跟我说:“这个小星星的美甲也很好看。”于是我请她帮我做两个,她十分开心。现在的她不再被动,渐渐地会主动跟人交往着游戏了。
教师的教育不单纯是指导性的,而是促进性和非指导性的。因此,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鼓励和吸引幼儿参与集体活动,让幼儿变被动参与为主动融入,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中,放松心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在这个游戏实施时也有三个秘诀:
秘诀一:悉心“观察”。开展角色性游戏的时候,教师要细心观察孩子每一个动作的微妙变化,每一句语言的表达意愿,也许那就是其行为改变的希望和起点。
秘诀二:懂得“尊重”。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把自己的意见强行灌输给幼儿,不强行让其参加活动,要吸引选择性缄默幼儿主动参与,寓教于乐,以乐辅教。
秘诀三:“弹性”应对。教师要视游戏情节的展开需要和幼儿的兴趣对活动进行弹性控制,以期保持游戏的自然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
三、成效与反思
根据哈特的观点,“在儿童期对成年后适应功能的最佳预测指标不是IQ,不是学习成绩,也不是在学校里的行为,而是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的能力”。通过“游戏”的形式干预选择性缄默孩子的问题行为,在三个阶段不同游戏层层递进的干预之下,这些另类“乖巧”的孩子逐渐变得活泼起来,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慢慢地“乖巧”在他们身上消失了,班里少了“乖乖孩子”,多了“阳光宝宝”。主要表现在:
首先,焦虑情绪降低。从最初对幼儿园、对老师的抗拒,慢慢地转变为入园后的沉默不语,表情冷漠,到能在旁边看别人做游戏,再到现在“乖巧”孩子已经能和老师、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
其次,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得到改善。对老师和同伴等形成了互相信任的关系,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师幼之间有了对话;在自由活动时候,会过来跟老师说说悄悄话等。
再次,交往范围扩大,语言表达频率增加。从最初仅仅与同伴有非口语表达,到现在能和许多同伴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有时能主动和不同的小朋友拉手了。
看着他们和同伴快乐地玩耍,我想,幼儿在成长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用自己所学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最喜悦的。只要我们善用方法,多加耐心,一定会变“乖巧宝宝”为“阳光宝宝”!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3]朱会从.幼儿选择性缄默症干预个案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北京:中国教育部网站,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