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甄嬛传》中的情爱书写
2016-05-09李科锐
摘 要:“情爱”是文学最为重要的意象与主题之一,也是文学的永恒魅力所在。由于有了文学,人类才会以现在这种方式表达异性相悦之情。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呈现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而小说这种比较适合大众的写作体裁在网络上也愈加盛行。《后宫甄嬛传》便是“清宫小说”中的一部,因为其情节的完整,语言的精妙和人物塑造的细腻而被拍成电视剧《甄嬛传》,受到观众的喜爱。本文就《后宫甄嬛传》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爱书写进行分析。
关键词:甄嬛传;网络文学;情爱
作者简介:李科锐(199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1
2011年,电视剧《甄嬛传》横空出世,以华丽的场景铺排、精致的台词和别具一格的情节设计,成为宫斗剧中的热点,在各大电视台收视率极高。其原型是流潋紫的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它在网上以连载小说的形式呈现,一经上传就引起了网友的追捧。其中,最吸引人的毫无疑问便是书中曲折交叉的爱情故事。
流潋紫在《后宫甄嬛传》中便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爱情观,又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对爱情有着各自的处理方式。女主人公甄嬛自幼饱读诗书、精于琴棋书画各种技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1],这是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中提出来的观点。在得天独厚的相貌和父母的宠爱以及诗书中美好爱情故事的熏染下,她始终相信世上有矢志不渝专心致志的爱恋,这感情高于金钱权势和世俗中的种种诱惑,“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便是她的爱情期许。入宫之初,皇上的专宠让她几乎相信自己成为情爱中幸运的一个。然而皇后的一场算计,让她恍然大悟,自己不过是被当做别人的影子来“爱”。伤心之下,她自请出宫修行,却在这时遇到了一直钟情于她的俊逸专情的王爷玄清(电视剧中的“允礼”)。玄清的温柔体贴,侠骨柔情打动了甄嬛,更难得的便是他二人相似的爱情观点。他对甄嬛的心思之始是在倚梅园中听到那句“惟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是在合宫欢宴时合奏一曲《惊鸿舞》?总之他爱上了这个女子,不管他是皇兄的宠妾,还是从宫里逐出的废妃。他的一心守望换来了甄嬛的倾心回应,却也换来了自己的杀身之祸。短暂而又耀眼的一生里,虽被孟静娴、叶澜依、浣碧等等女子钟爱一生,但他的目光却只停驻在除夕那晚偶得的“剪纸小象”的主人身上,宁愿替她喝下毒酒,甚至死前连她为自己生了两个孩子都未曾知晓,他的爱,热烈而无悔。
男女主角的爱凄婉哀伤,而书中其他人的爱却也让人断肠。皇上多疑绝情,那是因为他唯一的爱全都倾注在了已故的纯元皇后身上,“青梅枯萎,竹马老去,从此我爱上的人都像你”;华妃对皇上的爱霸道且愚钝,为了争宠不惜动用各种狠辣手段,然而知晓自己终身未孕都是皇帝的计谋,伤心欲绝下她撞柱而死,谁又能说她的爱不够轰轰烈烈;温实初自知以自己太医的小小角色永远配不上他心爱的嬛儿,然而却坚持为她付出,他的“爱”成了习惯,却不知这愚蠢的习惯伤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眉庄在为他产子时难产而死,而直到这个温婉执着的女子死后,他才后知后觉。然而世事大概就是如此,错过的,永远也就错过了,成了书中主人公永远的痛,也换来了读者的扼腕叹息。
追究这部小说成名的原因除了语言方面的严谨、情节方面的紧凑,大抵就是它身为网络小说而并不落俗套的情爱故事吧。当下的网络文学中,情爱不单是行文主题,这主题更被无限度放大,生活中的其他情感(友情、亲情),理想,争斗等等都被弱化,男女主角几乎完全沉浸在个人情爱世界里,没有其他责任。更有甚者,有点网络写手把情爱翻译为“情色”,以禁忌的语言和色情的描述来吸引读者眼球。在这样的作品群中,《后宫甄嬛传》的脱颖而出就并不意外了。
这篇小说里,紧凑而又环环相扣的情节和精致的人物语言设计成了人们竞相追逐的焦点;而小说中交叉的爱情故事更成了观众甚至学者的研究和争论重点。甄嬛和玄清的勇敢与执着,对爱情的守望,对自由的追求为多数人支持。他们突破世俗,甘愿终其一生追寻真爱,宁愿抛开过去且顾眼下,“拼却一生休,尽君一日欢”。哪怕明明知道未来的果,也要执着的种下今日的因。读者多被他们的坚韧执着打动,歌颂着他们坚贞纯洁的爱情。然而也有很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批判,他们认为,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教育引导下,产生这样的爱情故事是为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古代的女子,大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有的男女双方并没有见过面便组成家庭、相伴一生。《女训》中关于“三从四德”的观点更是清晰:“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像甄嬛这样,被皇上抛弃又投入王爷怀抱的行为是极其不贞洁而且为人所不齿的。
读同一本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两种观点截然相反。其实细细推敲,不妨把《甄嬛传》看成是现代人借古代言说当下爱情,而其他清宫小说也大都如此,如果考究起来,无限接近、甚至几乎还原当时的“爱情观”估计就会使人兴趣大减失掉大多读者。然而虽与实际不相符,它通过描写古代的形式,融入现代的爱情观点,使读者在内容形式上能够眼前一亮,思想上又能与现代相通,在全新的视觉冲击下,引发内心的共鸣。所以这些清宫小说才会一路走俏,《甄嬛传》的翻拍才会广受推崇。但浮躁的网络环境下写出的文学作品被冠以“堪比四大名著”的说法,终究是太过了。
参考文献:
[1][法]波伏娃.《第二性》.湖南文艺出版社, 1949.